新文科视域下地方本科公共管理类人才跨学科融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4-11-28 00:00唐凤范
国际公关 2024年20期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显得尤为重要。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也直接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的稳定与提升。因此,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搭建科学、合理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面对传统教育观念与新文科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课程设置与能力结构要求不符、资源配给不足等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提出适应新文科要求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与举措,旨在有效对接新文科趋势,推动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实现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高质量、跨学科创新培养。

关键词:新文科;公共管理;跨学科融合;创新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文科视域下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任务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新文科强调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敏锐创新思维及卓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在这一视域下,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科自身的革新与发展,更与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紧密相连。

当前社会,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带来了跨国问题与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这些都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来应对。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新型治理模式应运而生,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此外,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也凸显了具备高效协调资源、快速响应和科学决策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研究新文科视域下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和明确的目的。从理论层面来看,它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公共管理教育的理论体系,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路径和新模式。[2]从实践层面来看,优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政府效能的提升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同时,研究成果还可为政府和教育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指导公共管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文科视域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分析当前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背景,明确研究的意义与目的,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公共管理类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新文科视域下本科公共管理类人才跨学科融合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重塑公共管理新文科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提升职业竞争力

通过革新教育观念,提倡跨学科融合,学生将不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狭隘知识体系,而是能够在广泛涉猎各学科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公共管理新文科知识网络,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为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构新文科视域下的高校课程体系,丰富地方本科内涵

地方本科高校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重构课程体系,更加适应了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能力培养需求。同时,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支撑体系,配置充足的教育资源,可以显著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对国家新文科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品质的重大举措。

(三)培育公共管理类新文科人才,对接社会需求与驱动创新发展

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公共管理类新文科人才,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公共管理的创新和效率提升。此外,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源源不断地产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

二、新文科视域下本科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瓶颈

(一)传统教育观念未能充分契合公共管理类新文科人才的培养需求

传统教育观念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四大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教育观念往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能力。根据对多所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分析可知,某地方本科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比高达80%,实践课程仅占20%。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实习或就业时却发现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二是跨学科融合不足,新文科强调跨学科融合,但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内的教学,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在对某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中发现,几乎没有涉及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领域的课程。在探讨数字治理、智慧城市等前沿议题时,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缺乏必要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失,传统教育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既有知识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对某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统计分析得知,该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大多集中在传统公共管理领域,如政策分析、行政管理等,而鲜有涉及创新治理、社会企业等新兴领域的研究。这反映出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四是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过度依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如在某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团队合作的机会。据一项针对该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希望增加案例分析、模拟演练、项目式学习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难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传统教育观念未能充分契合公共管理类新文科人才的培养需求是当前教改项目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培养地方本科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往往侧重于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而忽视了新文科背景下对于跨学科知识整合、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新文科强调人文社科与科技、艺术等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本土情怀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行教育体系并未有效实现这种跨学科的深度融合,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时,缺乏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这正是造成当前教育模式与新文科人才培养需求不相契合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未能有效对应公共管理类新文科人才培养所需的能力结构要求

在新文科视域下,地方本科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已经发生了转变,强调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现行的传统课程设置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有效覆盖和支撑这一新型能力结构的构建,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可能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与新文科时代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存在差距。根据对某两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其中一所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以公共管理原理、公共政策制定、行政管理等传统课程为主,缺乏经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跨学科课程。对该校毕业生进行的就业跟踪调查显示,近3年来,约有60%的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会面临跨学科知识应用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处理涉及经济分析、社会调查或信息化管理的复杂项目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另一所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尽管理论课程相对完善,但实践教学环节明显不足,缺乏模拟演练、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该校的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仅为20%,低于教育部规定的30%标准。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的机会有限,仅有10%的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有过较为深入的实践经历。

(三)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新文科教学需求

新文科建设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3]但是,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单一,缺乏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也有待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文科视域下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据调查显示,某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中,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比例仅为20%,远低于新文科建设要求的50%以上,近半数教师表示,自己在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实践时会感到力不从心,缺乏相关经验和资源支持。

三、新文科视域下本科公共管理类人才跨学科融合培养的创新策略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文科背景下,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以培养具备多学科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地方经济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为导向,重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跨学科融合培养模式,需要从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学科交叉与课程体系重构、校企深度合作与协同育人、师资队伍整合与能力建设、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支持、评价体系改革与质量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4]

(一)课程体系再设计

课程体系再设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应以新文科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聚焦如何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设计专通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而识别核心交叉点、明确跨学科课程体系的目标、设计跨学科模块课程、创新教学方法 (项目制学习、技术与人文结合)、组建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能力导向评价、实验室与实践基地、政策支持与保障是课程体系再设计中要考虑的诸多要素。其中,识别核心交叉点又是重中之重,必须在分析学科本质和共性问题、发掘社会与行业需求、梳理学科交集领域、构建概念模型或知识地图、开展专家访谈与研讨会、利用技术手段辅助分析、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原则的指导下识别出各学科间的核心交叉点。例如,在对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再设计时,主要学科核心交叉点有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交叉、公共政策与数据分析交叉、历史文化与现代治理结合、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实践融合等。

(二)教学方法与实践的联动改革

重构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引入和设计基于新文科理念的情境化、案例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项目制学习与实践教学,鼓励跨学科团队合作,将不同学科的教师力量整合起来,共同指导学生参与真实或模拟的实践项目。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互动性和实践性,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环境,并与企业、政府等实务部门建立紧密联系,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机会,以确保教学过程的改革切实服务于新文科视域下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是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跨学科融合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关键步骤,其核心在于整合师资的多元学科背景,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建立团队协作机制,以共享知识资源和联合设计教学活动。改革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在跨学科教育方面的贡献,并通过专门培训,推动师资队伍在新文科理念下持续发展,以实现从师资结构、能力培养到团队协作与激励机制的整体优化,从而有效支撑公共管理类学生跨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基于此,设立跨学科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的核心是跨学科、跨地域的教师团队,这些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不同的工作领域,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开展学术研讨、分享实践案例和实践经验,共同致力于特定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如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跨学科融合培养。

(四)教育资源整合与服务体系升级

满足新文科公共管理类人才资源需求的策略包括:整合优化实体与虚拟教学资源,升级教学设施以支持跨学科实践教学;深化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共建多元化实践基地;强化师资队伍的跨学科能力与结构,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流通,构建一个高效互联、动态适应的资源体系,旨在确保人才培养过程能够紧贴社会需求,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从而培养出具备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能力的新文科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

(五)构建适应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适应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其核心在于从传统的知识考核转向对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跨学科融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5]拟包括评价目标、评价维度、评价方法与手段、反馈与改进等方面,这一框架强调过程与结果并举,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和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注重动态调整以匹配社会发展需求,并通过对接社会反馈来持续优化评价体系。评价重点包括学生在跨学科项目实践、案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其团队协作、社会责任等软实力,旨在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并有效促进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本文探索了新文科视域下地方本科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系统分析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实证数据提供了具体化的阐述。可为地方本科院校优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度。

参考文献:

[1] 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J].探索与争鸣,2020(01):5-7.

[2] 黄锦敬,黄锦焕,卢来.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06):159-161.

[3] 赖磊,孟丁.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融合商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23(11):88-89.

[4] 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1(01):135-143.

[5]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 2019(06):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