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虚拟交际环境中,表情符号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一种显著现象。这些表情符号作为网络虚拟交际中重要的辅助交际手段,相当于面对面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本文以网络虚拟交际环境为背景,结合表情符号的实际应用和互动式会话语料,从语用学视角探究表情符号在网络虚拟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及其所涉及的语用学理论。研究发现,表情符号在网络虚拟会话中看似细微,却深刻地体现了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如合作原则、关联理论、礼貌原则及面子理论等,并在交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网络虚拟交际;表情符号;语用功能;语用学理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核心工具,同时,表情符号在网络虚拟交际环境中也愈发显现出其不可或缺的作用。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首次使用了ASCII字符 “:-)”来表示微笑,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电脑笑脸,标志着表情符号的诞生。此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表情符号迅速流行并持续发展。在网络虚拟社交互动中,通过利用丰富多彩的表情符号,说话者能够更生动、直观地展现自己的面部表情和情绪状态,从而有效传递非言语信息。表情符号的使用,一方面,使网络会话最大化地接近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各网络软件如微信、QQ、微博等的应用与普及。
以 “表情符号”和 “语用功能”为关键词,在CNKI中仅检索到4篇相关文献。其中,成燕 (2015)研究了微博和微信平台上的语码转换现象,并从语用学视角分析了文字与表情符号间的语码转换及其语用功能;[1]张培丽 (2016)则从表情符号使用的具体语境出发,探讨了虚拟交际环境中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2]卓天英和李冰芸 (2017)以网络交际中的实际语料为例,对表情符号在网络交际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剖析;[3]段丽杰和范静 (2021)探究了表情符号在微信交际中的传播特征与功能。[4]以上研究主要聚焦于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而忽视了其背后语用学理论的探究。因此,本文将结合表情符号在网络虚拟交际中的具体应用,基于互动式会话语料,探究其在网络虚拟交际环境中的语用功能及其所涉及的语用学理论,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表情符号在当代网络通信中的重要作用,为语用学理论在数字化时代的应用和发展注入新的视角和参考。
一、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存在一种默契,共同遵循一种准则,这就是会话的合作原则。简言之,该原则要求交谈的每位参与者在交流时,其言辞都应当与此次交谈的主题和目标保持一致,即 “使你所说的话,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为了进一步具体说明合作原则,Grice引入了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网络会话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合作原则的运用。在网络虚拟会话过程中,当对方发出询问时,如:
A:在吗?
B:(微笑)
A:最近还好吗?
B:(哭泣)
回答者可以仅仅以表情符号给予对方回应,并将此对话继续下去。如上所示,B的第一个微笑表情表示自己 “在”,第二个哭泣状表情暗示自己最近过得并不太好。B的两个表情符号都在一定程度上针对A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足够而清晰的回答,这遵循了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可见,在网络虚拟会话中,表情符号的使用不仅为文字交流增添了生动而具体的元素,更在一定程度上深刻体现了合作原则的运用。通过表情符号,交际双方能够以一种更为直观、简洁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误解和歧义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了会话的流畅进行。换言之,表情符号有助于增强交际双方的合作意愿,使得会话能够更加顺利、有效地继续进行。
二、关联理论
(一)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关联理论对传统语境观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将语境看作由听话者大脑内产生的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心理构建。因此,在关联理论中,语境也被称为认知环境 (廖巧云,2003)。[5]Sperber和Wilson (1986)曾指出,一个人的认知环境实质上是由一系列清晰可辨的事实或假设所组成的集合,反映了听话者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与设想,是一种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且已被概念化和图示化的知识结构。这种假设集合将对听话者理解和解释对话内容产生直接影响。
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受交际双方语境的差异和实际情况的制约,一些在日常沟通中本应捕捉到的语境信息,如表情、态度和语气等细节,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表情符号的使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文字表达的深度,弥补了网络交际语境的缺失,更让会话双方在表达自身心理、情绪和态度时能够更为真实和自然。因此,从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分析,表情符号的使用补充了网络会话中的语境,并增强了语境效果。
(二)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观
Sperber和Wilson融合语码和推理两种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理论。在此理论中,“明示”与 “推理”被视为交际的两个核心环节。站在说话者的视角来看,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的行为,即 “说话者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方式进行编码、表达意图” (何兆熊,2000)。[6]明示行为既可以通过语言方式表达,也可以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而从听话者的角度看,交际则是一种推理行为。听话者需要通过推理来解码和理解这些信息,即 “听话人凭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到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听话人本身的认知语境 (旧信息)对话语信息 (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 (何兆熊,2000)。[7]
在日常的会话交流过程中,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非言语行为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等副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人们本能而无意识的反应。因此,日常会话中的非言语行为通常是非意图性的,即这些动作并非说话者刻意为之来传达特定意图。当然,在日常会话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意图性的非言语行为。例如,A走进房间后,微微将自己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并放在嘴边吹了一口气。A的此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解释为房间比较冷,他希望通过此行为向B传达是否可以打开空调或将窗户关上的意图。从这点来看,A的此种非言语行为是有意图的;另一方面,A的这种行为也可以仅仅解释为一种紧张情绪、自我暗示或减压的本能反应。从这个角度看,A的此种非言语行为又是非意图性的。
相较于人们在日常会话中的非言语行为,网络会话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具有更明确的意图性,旨在实现特定的交际目标。说话者一方面希望通过表情符号以显映的方式明确传达自己的意图;另一方面也希望对方可以通过此表情符号正确地推理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具体意图。如:
A:已经7点了,就只差你一个人了哦。
B:我还有最后一道题了。
A:(无奈加哭泣状)
B:再给我最后10分钟吧。
以上为某班长负责收齐本班同学的作业而引发的一段网络会话。语境背景主要为本班同学的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晚上7点,马上要到时间了,却只有B还未提交,因此A才说了句 “已经7点了,就只差你一个人了哦”,以此间接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即催促B同学尽快交作业。而B的回答及其表情符号 “我还有最后一道题了(微笑)”,也表明B直接忽视了A话语间所表达的真正意图。因此,A只得选择使用表达无奈和哭泣的表情符号来传达自己的无力和不耐烦的情绪,进一步明示其催促意愿,以便让B准确理解其意图。可见,表情符号的使用也体现并遵循了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观,表情符号的使用能够使说话者的会话意图表达得更加直观与明示。
三、礼貌原则及面子理论
1967年,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而Leech发现合作原则无法详尽解释人们为何经常通过间接表达方式违反合作原则。1983年,Leech认为人们在交流时会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以表达礼貌。礼貌原则被视为一种有必要的补充,以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基于Grice 的合作原则,Leech 提出了礼貌原则及其六项准则。1987年,Brown 和Levinson 提出了面子保全理论,并对面子做出了两种区分与解释:一是积极面子,即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同和喜爱;二是消极面子,即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想受他人的干涉和阻碍。Brown和Levinson认为,诸多言语行为在本质上都可能对面子造成威胁,而礼貌的实践正是为了缓解这种交际行为对面子的潜在伤害。采用礼貌策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实现交际目标,并满足人们在社交中的面子需求 (何兆熊,2000)。因此,在社会交际中,所有的典型人 (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都能理性地选择一定的手段来满足一定的面子需求。这样做既能够照顾到对方的面子,也能为自己赢得尊重,从而避免尴尬场面或关系紧张。
在日常交流中,礼貌行为随处可见。当交际中出现冲突性话语时,双方常采用缓和策略以减少对他人面子的威胁。因此,礼貌的恰当性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顺畅交流而言至关重要。简而言之,礼貌原则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不礼貌的表达,二是增加礼貌的表达。在网络虚拟会话中,礼貌原则无处不在,而表情符号的使用进一步缓解了说话者的语气,避免了将观点绝对化或强加于人,由此在保全对方面子的同时也挽回自己的面子,使得会话双方都不致陷入尴尬。在否认他人的建议或做出拒绝行为时,表情符号所起的礼貌以及缓和冲突的功能更是尤为突出,如:
A:明天有空吗?我们一起去户外打羽毛球吧。
B:我也想去,但我已经和明华说好去看电影了(可怜状)。
在以上的会话案例中,B并没有直接说出拒绝A的话语,但他的文字语言已经暗含拒绝的含义。而B所使用的表情符号,做出可怜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B其实想与A一起去打羽毛球,但迫于已经有约而只能拒绝的无可奈何,虽然对A的提议做出了拒绝,但使自己的观点更易于被认同和接受。因此,B通过使用表情符号,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真实想法;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直接拒绝A而导致尴尬冲突会话出现,在建立并维护自身积极面子的同时,也兼顾了说话者的消极面子。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在网络虚拟会话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具有缓和话语冲突的语用功能。
四、结束语
在网络虚拟交际环境中,表情符号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一种显著现象。表情符号的使用不仅促进了网络会话与日常交流的趋同性,还推动了各类网络软件的应用普及。具体而言,表情符号在网络虚拟交际过程中发挥了多重作用:一是表情符号的使用有助于增强交际双方的合作意愿,使会话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二是表情符号的使用能够更准确地传递交际双方的情绪和态度,有效弥补网络交际中语境信息的缺失,并显著增强语境效果;三是表情符号有助于明确表达交际意图,使双方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彼此的话语含义;四是通过使用表情符号,交际双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冲突话语语境,使面子得以保全。综上,表情符号在网络虚拟会话中虽看似细微,却深刻体现了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合作原则、关联理论、礼貌原则及面子理论等,并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语用功能。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语用学理论,对于交际参与者更好地运用表情符号、提升网络会话的生动性和沟通的清晰度及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本文还有助于深化读者对非言语元素 (如表情符号)在沟通中重要性的认识,揭示了它们如何与言语元素共同构建丰富多样的交流场景,这对于提升网络交际的整体质量、加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以及指导设计更加人性化的网络交流平台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成燕.微博、微信中的语码转换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 张培丽.浅议微信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J].海外英语,2016(08): 213-214.
[3] 卓天英,李冰芸.网络交际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71-74.
[4] 段丽杰,范静.表情符号在微信交际中的传播特征与传播功能[J].传媒,2021(11):95-96.
[5] 廖巧云.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6):82-86.
[6]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