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播的经济路径研究

2024-11-28 00:00赵玮于杰曹宏伟孙天超
国际公关 2024年20期

摘要:本文以牡丹江地区为例,探索红色文化传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案。从牡丹江红色文化的梳理,展现牡丹江的文化历史承继关系;从红色文化价值的传播,深化红色文化研究,实现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精神的可持续性;从牡丹江红色资源现状整合,总结当地经济发展路径。通过红色资源凝练红色文化,涵养红色精神,拉动区域经济。

关键词:红色精神;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价值;区域经济

红色资源涵养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凝练红色精神。诸多红色资源逐渐形成红色文化,在具有时空变化的丰富红色资源载体之上,承载了忠贞报国、勇赴国难、果敢顽强、坚贞不屈、团结御侮等红色精神的传承使命。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牡丹江是一座文化之城,更是一座英雄之城,在战争年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革命的遗址遗迹遍布雪城大地。这些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既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旅游特色打造、影视文化衔接、牡丹江地区多所高校联合等达到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地方性独特红色精神谱系的建立与传播。

一、红色精神谱系的构建

多年来,牡丹江致力于建立红色精神谱系形态之间的内在逻辑、层级结构,形成牡丹江地区红色精神谱系的研究、开发、传播方案与路径,以完善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

(一)牡丹江红色资源的现状

牡丹江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崇山峻岭,森林茂盛,隐蔽性强,地处中俄边界,拥有中国革命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红色国际秘密通道,在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留下了许多早期革命家的光辉足迹,[1]如革命先驱马骏、中国共产党杰出理论家杨松等。

牡丹江地区革命遗址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特色突出,据统计,黑龙江省14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牡丹江市共有5处,分别为马骏纪念馆、杨子荣纪念馆、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2]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5处,全市红色旅游景点、主题场馆35个,抗联密营、东北老航校、“八女投江”殉难地等不可移动红色革命文物81处。这些红色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牡丹江地区作为东北抗战的重要区域,其红色人物、重要事件和红色景点,均承载着伟大的红色精神。抗战时期,牡丹江地区的横道河子、大海林、穆棱等地成为抗日联军的活动范围,留下了大量红色资源,形成了抗联精神不可磨灭的丰碑,凡是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应该祭奠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物及精神。

牡丹江地区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丰富且典型,赵一曼、赵尚志、杨子荣、八女投江等革命英雄事迹屡次被搬上银幕;《林海雪原》 《夜幕下的哈尔滨》 《赵尚志》等电影电视作品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巨大影响,但由于当地红色资源没有合理的统筹规则、红色精神谱系研究不够深入,红色文化特点不突出且传播途径受限,无法扩大传播效应,使得牡丹江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未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联动。

牡丹江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受地域性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限制,呈碎片化发展,割裂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整体性,使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不成体系,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足。

(二)牡丹江红色文化的梳理

通过梳理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脉络,厘清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延伸本地区的红色精神,有效推进 “两个结合”下的地方红色文化建设。如牡丹江地区的东北抗联文化第一村穆棱市孤榆树村中的古驿站是清末时建立的,抗日期间成为抗联将士隐没山林开展抗日斗争的隐蔽战线和四面出击的主要交通网络,孤榆树村成为牡丹江地区穆棱、绥宁、吉东广大地区的交通中继站和关节点。

牡丹江地区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唐代渤海国的都城遗址、宁古塔将军驻地等。以牡丹江红色精神为原点,以优秀传统文化、建党百年接续历史发展的精神谱系与牡丹江红色文化的内在赓续研究为纵坐标,以牡丹江地区不同历史时刻、重大事件、英雄模范的交织、叠加和延展为横坐标,通过历史追溯,回顾牡丹江地区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将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相承接,明确红色文化和牡丹江精神的历史渊源。

(三)牡丹江红色资源的整合

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割裂现状,打破区域经济局限和行业壁垒,寻找和定位牡丹江地区红色精神形态在党的精神谱系图表上的坐标与方位,将牡丹江地区多源、异构、分布广而散的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整合,强大牡丹江的红色基因,依靠带有坐标定位的重要节点,勾勒牡丹江地区红色历史中卓越人物为实现地区解放、国家建设的精神谱系。

牡丹江地区红色资源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宝贵的红色精神承载在具有时空变化的红色资源载体之上。建设牡丹江红色资源信息库,包括红色人物库、重要事件库和红色景点库,挖掘丰富的红色资源所承载的红色精神,实现区域红色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使牡丹江红色地区精神谱系的脉络更加清晰,关联更加密切,架构更加宏大。

二、红色文化价值的传播

传播地方性红色精神,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绵延厚重、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将牡丹江的红色基因发扬光大,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有助于依托红色品牌,打造牡丹江的红色城市名片,为牡丹江的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红色文化的社会传播

开展线上线下传播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线上传播可建立红色文化专题网站,整合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红色文化相关内容,吸引用户关注和互动;开展线上红色文化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等活动,提高参与度。线下传播可通过举办红色文化主题,如红色文化节、红色之旅、开展红色文化讲座等,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二)红色文化的育人传播

学校教育是红色文化社会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使其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以本地英雄为榜样,以英雄事迹为动力,将牡丹江红色精神谱系传播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 “行走的思政课”“红色思政云课堂”等,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尤其要通过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引导他们坚定文化自信。[3]高校可将红色文化传播融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认同感,打造红色精神学习教育的 “内容引擎”。

(三)红色文化的学术传播

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红色精神谱系研究,依托牡丹江地区多所高校,召开不同规模、范围的研究会,达到对牡丹江红色精神谱系研究的理论化高度。紧密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组织党史、社科等部门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阐述,促进高校教师科研课题对地方红色精神谱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地方和高校研究的融合与发展。深入挖掘牡丹江红色精神谱系的内涵和价值,为进一步传播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学术依据。

三、红色资源赋能区域经济的路径

牡丹江拥有许多宝贵的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黑龙江省宣传龙江精神、弘扬革命传统的重要基地。将牡丹江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地方经济资源的发展方式和路径,形成红色文化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地方特色的红色经济发展。

(一)打造牡丹江红色资源产业链

将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与地方文化和经济特色整合,解读牡丹江多民族融合文化特色的红色革命历程,展现牡丹江红色文化的承继关系,明确牡丹江在全国红色文化历史中的作用,绘制多点、多面、多层的复合式地区精神文化联动格局,成为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牡丹江地区全面振兴献计献策,提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深入剖析牡丹江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载体,从红色文化资源产业构成要素中探索红色资源产业链的经济运营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找出红色文化传播上、中、下游的经济打造重点,细化上游各级政府的发展方针和政策,做好理念研究与地方经济融合,指导经济、文化发展方向,制订具体推进方案;落实中游的区域研发及产品输出,提高红色文创产品的精神传播价值,开发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建立科学的经济管理运营模式,让牡丹江红色文化资源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推进下游市场调研,推演红色文化输出的品牌价值,满足消费群体对文化的精神需求,调整可行性方案,建立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激活社会参与度,开辟广阔的创业道路,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牡丹江五色文化经济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考察黑龙江时强调生态就是生产力,提出要打造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发展理念。[4]

利用牡丹江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独特自然资源,以牡丹江红色文化为核心,扩大五色经济发展辐射圈,提高红色文化经济增长点,拓展绿色环境资源、黄色农产品特色资源、蓝色科技资源、银色冰雪资源及红色文化整合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五色文化经济联动,提升牡丹江的文化精神特质。以红色文化与蓝色现代科技融合为例,通过融合信息科技,为社会大众提供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平台,使红色文化资源传播从单一的静态方式转向动态的视听融合,助力红色文化资源摆脱时空限制,创造虚拟沉浸体验。

通过多种经济方式与红色文化对接,在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有机生态园、民俗风情园等产业资源中融入红色文化精神,达到 “风景有情怀,旅游有主题,特产有品位,季节有高度”。例如,东北抗联文化第一村穆棱市孤榆树村抗联密营教育基地可将周边地区的抗联人物、事迹整合成纪念馆,还原抗日遗迹,推出 “重走抗联路线”等内容,与文化广场、民宿体验相结合,与周边景观 (五色花海、农业生态园、露营基地等)形成联动旅游经济带,形成红色基地、旅游休闲、农业生态一体化的文化传播特色。

红色文化发展与地方特色联动,有利于加快实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产业的红色发展规划,防止碎片化及单一经济效益对红色精神情怀的冲击,建立红色文化产业链,打开牡丹江红色文化资源转化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格局。

(三)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促进牡丹江红色精神谱系的传播与发展与当地的旅游产业合作,结合地理、民族、文化等特点,以红色文化资源吸引游客,促进地方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渠道作用拉动经济发展。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引领,将牡丹江的红色历史人物、革命事件、红色遗址等地方性宣传,形成全国乃至跨国的红色文化资源覆盖网,打造不同时限、不同线路、不同沉浸体验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依托红色品牌,打造牡丹江的红色城市名片。

通过红色文化整合乡村旅游、绿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冰雪旅游、边境旅游、民俗旅游等,形成牡丹江红色文旅新态势。如红色文化与冰雪旅游融合,打造 “弘扬林海雪原杨子荣精神—横道河子游击战体验—雪乡风情感受—亚布力滑雪大冒险—哈尔滨冰城抗日之旅—俄罗斯红色文化探寻”等系列红色旅游项目。

当前,红色文化传播仍存在传播方式单一、内容缺乏深度、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需要加强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创新传播方式与内容,推动产业融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开发与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经济的红色文化品牌。[5]通过促进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品牌形象,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红色文化能够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结合独特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地理区域优势,构建牡丹江红色文化资源传播链,完善区域经济资源产业链,将红色文旅开发、实体经济建设和地方特色转化为经济生产力,走出一条牡丹江红色精神谱系与地方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四、结束语

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无论是红色旧址、红色文物等物质层面,还是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都流淌着红色文化基因,构筑着红色精神谱系,为立党强党提供着丰厚的滋养。通过对牡丹江地区红色精神谱系的梳理与完善,有利于将牡丹江的经济发展理念与红色历史文化结合,提升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促进牡丹江红色文化发展与传播,让红色文化精神为牡丹江传统产业赋能。

参考文献:

[1] 左树生,等.“互联网+”背景下牡丹江红色文化育人路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1):67-68.

[2] 付双凤.牡丹江传承 “红色基因”打造 “红色文化之城”[N].黑龙江日报,2019-09-19(001).

[3] 栾英育,吕春会,于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路与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0):213-214.

[4] 王跃,张雷雷.新发展理念视域下促进西藏绿色扶贫的思考[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4):1-7+153.

[5] 宋爱珍.基于文化自信下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保护利用: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4):

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