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空间到学习空间

2024-11-28 00:00沈启容计莹斐陆鸣鸣
国际公关 2024年20期

摘要:本文利用上海市部分区图书馆的借阅数据,对市民的阅读偏好进行整体性调研,重点分析借阅图书的种类、借阅群体(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层次等)、借阅目的、借阅偏好等。针对多个变量交叉分析不同人群在阅读方面的喜好,并探究其成因。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总体借阅量和读者数量逐年下降,传统借阅业务面临挑战,与此同时,亲子阅读以及进入图书馆学习的需求却不断增加。市民对于公共图书馆的使用场景正在经历从“读者”到“学习者”的变化,公共图书馆从“藏书之地”蜕变为“学习空间”,其管理理念也需要从“馆舍管理”转变为“平台思维”。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学习空间;借阅偏好;学习行为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肩负着为人类提供各类知识服务的重要责任,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1年,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推进公共图书馆功能转型升级”等主要任务。[1]那么,读者现在去图书馆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现今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应如何定位?笔者希望通过数据和访谈资料的收集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回顾

(一)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公共图书馆是由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其服务对象是从儿童到成人的各类人群,覆盖全年龄段的市民群体。

学习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是学习者在某种学习动机指引下,为获得学习结果而进行的过程性实践活动的总和,是在学习空间内表现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总和。[2]

(二)关于读者借阅行为的研究

国外对读者借阅行为的研究主要从挖掘读者阅读偏好和需求的角度展开,如迈克尔·库珀教授利用聚类与时间序列挖掘读者的借阅行为规律,发现读者群体在基于网络的图书馆目录使用过程中,在检索次数、检索时间、显示时间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并根据数据挖掘结果对读者借阅行为进行了预测。国外学者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读者的借阅行为也开展了不少研究,如雷诺等人利用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一所大学的图书馆借阅数据与其在校本科生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目前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基于数据研究方法,探寻读者学习行为的规律,挖掘数据的关联性来为决策提供参考价值;二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职能得到重视,图书馆根据当地居民的具体需求,探索开发一些特色服务,面向全体市民提供公益性服务,成为成年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场所、未成年人的“第二学堂”;三是公共图书馆成为场馆学习的热门阵地,[3]图书馆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存在与发展的,并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积极融入社会变迁。

当下,公共图书馆的定位已经由“书本位”的阅览服务逐步转变为“人本位”的多元学习空间。顺应这一变化,公共图书馆需积极开发多样化的学习空间,通过空间布局的设计和场馆功能样态的变化,强化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的新定位。

二、上海市部分公共图书馆读者与借阅行为的数据分析

本文利用上海市图书馆的部分公开数据,以及市内三个区图书馆2016—2020年40.7万名读者的借阅记录,对市民的阅读偏好展开整体性分析,同时面向图书馆管理员和读者进行访谈。

(一)公共图书馆的总体借阅量和读者数量逐年下降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普遍面临读者流失的情况,无论是注册人数还是借阅人数,都显著减少,传统借阅服务面临巨大挑战。根据上海市图书馆提供的数据统计可见,在2020年疫情发生前,书刊流通量、人均借阅量和读者数量都在逐年下降,相较2016年,2019年全市书刊流通量下降7.3%,读者数量减少13.5%,年人均借阅量从29.4本下降到23本。受疫情影响,这种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详见表1)。[4]

2016—2020年三区图书馆到馆借书量也呈整体下降趋势,活跃读者数和人均借书量同样呈下降趋势 (详见图1)。

2016—2020年三区图书馆借书量趋势大致相同 (详见图2、图3),2018年均有下降,2019年有所回升,2020年受疫情影响严重,三区的年度人均借书次数均明显下降,整体呈略微下降趋势 (详见图4)。

在与图书馆管理员的访谈中,证实了近年来图书馆普遍面临读者流失的情况,无论注册人数还是借阅人数都显著减少,图书馆的传统借阅服务面临巨大挑战。借阅总量下降的原因,一方面,信息化、数字化飞速发展,使电子资源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网络和移动设备飞速发展,让市民读者拥有了更为多元化的阅读方式。

(二)亲子阅读和青少年的借阅需求不断上升

在图书馆总借阅量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儿童读物的借阅量却一枝独秀。“80后”成为图书馆读者的主力军,占比高达29%;其次是“10后”“90后”和“70后”,占比均超过16%。与读者的访谈也反映出类似的读者年龄结构,即亲子阅读模式较为普遍 (详见图5) 。[5]

比较各年龄段的借书量,均为最年轻的“10后”占比最高 (详见图6)。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类书目在三区的学生读者、中年读者、老年读者中最受欢迎。

由于对儿童读物的需求旺盛,上海市16个区级图书馆都开设了少儿专区,并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内容。某区的少儿馆从2016—2020年,已累计开展活动超千场,服务近30万人次;累计输送超过100场,参与人次过万。正如一位年轻母亲在访谈中自述:“原本并不爱阅读,对图书馆的印象是模糊而遥远的。直到孩子出生,两岁左右,开始接触绘本。现在每周都会陪孩子来图书馆。兴趣需要激发,习惯需要培养,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也是为阅读兴趣保驾护航的重要支援。”

三、结论与展望:图书馆正在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公共空间

(一)从“读者”到“学习者”

从借阅量和读者人数来看,借阅图书在公共图书馆主营业务中的占比越来越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市民对于图书馆的需求减少了。当下,图书馆里的许多读者是青年学生或二三十岁的白领,进入馆内后,或复习备考,或自带电脑,早早就会前来抢占座位。这部分读者在某种程度上已很难被称为典型意义上的“读者”,称为“学习者”或许更为贴切。他们对图书馆服务的使用,不再是传统的借阅图书,而是对场所、环境、设施的利用,供其学习提升。图书馆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向公众开放的服务设施,其承载的公共服务功能,显然不再局限于借书还书这么简单,其公共属性决定了对所有社会群体都应一视同仁,甚至还应向弱势群体有所倾斜。[6]

(二)从“藏书之地”到“学习空间”

图书馆是知识和信息汇聚的场所,读者之间会发生微妙的互相影响作用,形成连锁的心理暗示,把大家都带进某种状态。学习空间是推动学习支持服务提升的重要场所,空间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和形象的重要方式。图书馆在实体空间规划上,要以舒适性、便捷性、多样性和协同性为构建原则,打造有内涵、“有温度”的学习空间。读者可以舒适愉悦地阅览图书、查阅资料、研讨交流和文化休闲等。公共图书馆应从传统的“藏书之地”转型为“学习空间”,从现有场地的综合考量出发,整合最合理的功能模块,进行整体规划。这不是对于一个场所的简单搭建,而是对于学习方式的重构。[7]

(三)从“馆舍管理”到“平台思维”

图书馆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籍收藏和借阅服务,而应该积极拓展功能,包括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举办专题讲座、展示艺术作品、提供升学指导以及休闲娱乐等多元化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公共图书馆需要不断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以及闲暇时间,根据社区内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具体需求,定期更新图书资源,确保书籍选择既多样化又具有实用性和广泛性。图书馆还应针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需求,持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逐步从传统的“馆舍管理”向“平台思维”转变,从仅仅“管理好书籍”向“组织好活动”转变,努力将图书馆打造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四、结束语

如今,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字面意义上的图书馆,而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共同体,由此延伸出的社交、休闲、娱乐等功能,让公共图书馆理应成为更加立体的文化教育综合体,成为服务市民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王家胜,牟肖光.读者借阅多维关联规则挖掘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计算机应用,2011,31(11):3084-3086.

[2] 陈兴.K-means算法在图书流通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 2008(11):44-46.

[3] 王频.图书馆服务质量与读者行为关系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08(04):113-114+149.

[4] 陈春颖,熊拥军.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读者借阅行为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1(04):92-96.

[5] 黄海云,韩育,张达瀚,等.贝叶斯模型大数据分析的软件实现:以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8,38(05):95-102.

[6] 白晗.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图书馆读者借阅行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3):77-78.

[7] 崔金环,解海.基于数据挖掘的图书馆读者借阅行为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01):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