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苏区岁月

2024-11-28 00:00:00苏春生 钟燕林 廖九平
百年潮 2024年11期

中央苏区时期,邓小平历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临时县委书记,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书记兼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分区政委,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代理秘书长等职。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的工作和战斗实践,是他光辉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他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和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

一、重调研、攻难关

中央苏区时期,邓小平敢于破局,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推进工作的根本方法,他甘冒风险钻“矛盾窝”、接“烫山芋”。

1931年8月,邓小平被中共赣东特委任命为瑞金县委书记。面对“左”倾错误路线的错误指导,以及“全县群众不满,干部情绪低落,全县面貌是死气沉沉的”局面,邓小平与谢唯俊、余泽鸿等同志一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邓小平又组织人员分头继续调查,听取干部群众意见,了解受害者的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情况。数天之后,各种情况汇集在一起,基本情况掌握了,重要的事实弄清楚了,邓小平果断下令,拘捕了李添富等推行肃反扩大化的人,并予以公开惩办,释放了被错误关押的300多名干部群众。

同年9月,邓小平在瑞金绵江中学(今瑞金四中)主持召开了瑞金县第三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讨论通过了优抚工作、组织消费合作社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新的县苏维埃、县工会等主要领导,选举产生了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随后逐渐建立完善了县属单位和壬田、桃阳、武阳、安治、城关等各级组织机构。特别是建立健全了司法、裁判机构,对拘捕、审讯、审判等权限作了严格的规定。在县城和壬田、武阳、安治等乡村召开群众大会,为被冤屈的干部群众平了反。干部群众积极起来了,全县局面为之一变。

其间,在了解到干部缺乏等问题后,邓小平在瑞金县城举办了一期干部培训班,学员有60多人,邓小平亲自给学员讲课,帮助大家提高革命觉悟和政策水平,传授工作经验,这批学员后来都成为瑞金的革命骨干。

在稳定政治局势、培养干部的同时,邓小平非常注重机关作风的转变。1931年9月,新的县苏成立不久,瑞金县苏主席黄正就利用职权,非法向工人摊派生活津贴费,搜刮工人血汗。工人群众反映到邓小平那里,他当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召集会议决定严肃处理。有的同志说黄正以前做过不少革命工作,请求给予从宽处理。邓小平毫不含糊地说:“这是原则问题,来不得感情用事,如让这种人继续待在苏维埃政府里,只能败坏党和政府的名声。”会议决定撤销黄正县苏主席职务,向全体工人作检查,退赔全部款项。此事之后,为了遏制贪污浪费等现象,邓小平挑选了几个积极得力的干部充实到县委监察机构,在县、区、乡、学校、厂矿设立了控告箱,在集市圩场开辟了“黑板”专栏,发动群众对干部的官僚主义、贪污浪费、消极怠工、侵犯群众利益等现象进行检举揭发,一旦发现问题,经查实后就立即处理。

经邓小平大刀阔斧的整治,瑞金的社会风气大为好转。1932年3月,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瑞金县工作进行过一次检查,并形成了《检查瑞金工作后的决议》,对瑞金工作作了高度评价。

二、讲实话、勇斗争

邓小平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中央苏区时期,邓小平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成为彻底的“实事求是派”。

1932年5月,江西省委调邓小平到会昌县任临时县委书记,后来又任命他为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书记。没想到这是他在赣南“第一落”的开端。

1932年底,广东的国民党军队突然进攻苏区南部的寻邬县(今寻乌)。留在会、寻、安苏区的只有三分区游击大队100余人和各县地方游击队、赤卫队。这些地方游击队、赤卫队装备很差,战斗力弱,只能对付地主豪绅武装和国民党粤军小股骚扰,根本无力抵挡国民党粤军的大举进犯。国民党粤军分三路向会、寻、安苏区发动大举进攻。向寻邬进攻的一路敌人,占领了包括县城在内的几乎整个寻邬县。面对国民党粤军的大举进攻,邓小平领导苏区群众实行坚壁清野,以灵活的游击战术粉碎敌人的进攻。同时,他在筠门岭主持召开会、寻、安三县县委书记、县苏主席、军事部长联席会议,根据寻邬失守的情况,研究和部署了新的军事行动,要求进一步扩大地方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苏区安全,但“左”倾领导者却认为邓小平犯了“纯粹防御路线”错误。

江西会昌

寻邬事件后,邓小平仍旗帜鲜明地抵制“左”倾错误路线:反对“城市中心论”,反对硬拼消耗的军事冒险主义,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有人诬蔑毛泽东理论路线是“山沟沟里的东西”,他针锋相对:“我们苏区的山沟里,却是马克思主义。”

批斗很快就来了。1933年2月,《斗争》刊文公开点名,批判邓小平和会寻安中心县委在寻邬事件中犯了“纯粹防御路线”的错误;5月5日,在临时中央和中央局派员主持的江西省委工作总结会上,通过了《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四同志二次申明书的决议》,指责他们“没有在党的布尔什维克火力面前解除武装”,宣布撤销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一切领导职务,将他们调往县区基层做巡视员和突击队的工作。作为所谓“毛派头子”的邓小平被撤销了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职务,给了“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派到乐安县属的南村区委当巡视员”。乐(安)、宜(黄)、崇(仁)中心县委书记胡嘉宾没有避嫌,热诚相待,事后被中央局得知,胡嘉宾也被撤职。邓小平到乐安南村不到10天,又被指令“回到省委”,“怕出问题”“逃跑”。邓小平被调回后,被指令在宁都县城附近的七里村接受“劳动改造”。

面对不公正的批判,邓小平始终没有动摇,在原则问题上丝毫不让步。“感觉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快到实际工作中去”,他写下一封封申明书,把强加于头上的污蔑、攻击和不实之词坚决顶了回去。即便背负了“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邓小平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管他们怎样残酷斗争,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我坚信我执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正确的就要坚持。”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小平这个人,他还坚持他的看法,一直坚持,最后证明他是对的。”

三、办实事、解民忧

中央苏区时期,邓小平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生活。他住过祠堂、庙宇,大多数时间住在群众家里。他喜欢和群众在一起,哪里有问题就搬到哪里去办公。吃饭时和群众围在一起吃,常吃的是稀粥加青菜。他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不能因为我是县委书记就搞特殊啊!”

邓小平针对瑞金有些地方还存在假分田、地主豪绅没有受到打击的现象,持续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纠正了土地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次,邓小平到叶坪乡黄埠头村调查,得知贫农黄木生家6口人,但在分田时只分得三亩五分黄土岗田,土质瘦又无水源,辛苦劳作,到头来收成甚微,生活十分困难。经调查了解到,该村的地痞富农占着好田不松手,占多报少;干部光顾自己分好田,对群众意愿不理不睬,群众意见很大。邓小平知道后,卷起行李赶赴黄埠头村蹲点,挨家挨户访,一块田一块田看,把问题弄清了,将不称职的干部撤换了,重新组织贫农团丈量土地,将田按肥瘦、水源分为甲、乙、丙三类,然后以原耕地为基础,按人口和劳力重新分配,肥瘦分均,多少拉平,并留出了部分好田作为红军公田。这样一来,问题很快解决了。黄木生来到自家新分到的田里,抓起一把泥土激动不已,他说:“这回我才算真正翻身了。”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满足了农民群众对土地的要求,瑞金的革命形势也越来越好。

邓小平很重视拥军优属工作,每逢周末就带领机关干部到乡村实行“共产主义礼拜六”制度,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插秧、收割等。邓小平还经常带领干部走访红军家属,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一次,邓小平下乡时得知筠门岭小吉村的刘泮林烈士亲属的几亩田因无劳动力,无法及时耕种,心急如焚。第二天,邓小平就派耕田队帮烈属刘嫂犁田耙田,随后,邓小平又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帮刘嫂家莳田,刘嫂和刘父都非常感动。事后,邓小平专门召开区乡干部会议,强调“我们共产党人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尤其要认真做好优抚工作”。会后,各区乡修订了优抚措施,组织了帮耕队和代耕队。逢年过节区乡政府还组织人员登门访问,使参军光荣、拥军优属蔚然成风,大力促进了扩红运动的深入开展。

邓小平特别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无论是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还是购买革命战争公债,进行经济建设,他都要求党团员冲锋在前,以模范行动带动各县群众。会昌县1932年在7、8、9三个月参加红军的人数中,党团员占46%。这个县麻州区第六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共产党员刘定记,自己带头报名,一次动员和带领10人参加红军。在与敌人作战时,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共青团、工会、妇女等群众团体组织,是党联系革命群众的纽带和桥梁,邓小平也十分注意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重实干、求实效

中央苏区时期,邓小平从总的原则上要求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对各个方面工作的要求、指导,也都体现讲求实效、不尚空谈的务实风范。

1931年9月底,中央决定将一苏大会放在瑞金召开。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身上的担子可不轻。按照当时的条件,要在这个小县城组织600多人开十几天会,很不容易。首先是会址选择,经过反复察看,邓小平和毛泽民认为叶坪村谢氏宗祠位于城东北郊,较为隐蔽,报经中央同意后,将会场设在此处。为保险起见,邓小平还建议红军在长汀布置一个假会场迷惑敌人。第二件大事是600多人的吃住问题。为保障一苏大会代表的食宿,邓小平和县苏的同志想尽办法为大会筹备了足够物资;与专门负责大会代表膳宿的康克清、贺子珍等一道,深入叶坪、洋溪、黄埠头、合龙、沙洲坝等乡村,察看、落实代表住宿地点。第三件大事是组织了规模宏大的群众庆祝活动和提灯晚会。邓小平动员各区乡组织了龙灯队、秧歌队、锣鼓唢呐队参加晚会。事务繁多,但邓小平安排得井井有条。

1932年7月,邓小平担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他十分重视经济工作,把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作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一环紧抓不放。邓小平要求凡是查出豪绅地主隐瞒的土地,都要重新分配给贫苦农民。与苏区各地一样,会、寻、安三县青壮年男子大部分上了前线,留在后方的很少。劳力不足,成了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障碍。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各级苏维埃政府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农业劳动,学会各种农活。各区乡组织的妇女劳动委员会,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邓小平还指导苏维埃政府组织犁牛站、犁牛合作社,帮助农民调剂耕牛余缺,组织农民兴修水利,积造肥料,串换种子。1933年春节刚过,政府又组织农民提早春耕,开垦荒田,三县的农业生产都获得丰收。

位于瑞金县沙洲坝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
《红星》报创刊号

工业方面,中心县委组织各县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刨烟、造纸、造布、烧砖瓦、烧石灰、熬蔗糖、造农具等手工作坊,发动工人努力生产各种人民生活必需品。铁山垅和仁凤山(均在今于都县境内),盛产钨砂,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中华钨砂公司。邓小平知道,多产钨砂多出口,就能为苏维埃政府换回更多的现金和紧缺物资。他要求这两个县的党政组织,要像支援前方打仗一样,大力支援矿山建设,做到矿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会寻安三县还开办了小型兵工厂,修理枪支,制造子弹、挨丝炮和马尾炸弹,供给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在邓小平务实的工作作风影响下,会昌中心县委所辖各县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都得到迅速发展。

1933年夏,几经打击和挫折的邓小平,在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的帮助下,从宁都的乡下调至红军总政治部,负责编印《红星》报。当时邓小平既是主编,又是编辑、记者,每期报纸有几十篇文章,从征稿采访、写稿改稿、版面设计、编辑校对,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包干。只有一名通讯员给他当帮手,协助印刷、发行等事务。邓小平为编好《红星》报,殚精竭智,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编的《红星》报栏目众多、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深受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欢迎,《红星》报的发行量,1933年仅在中央苏区就达17300份。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人们称《红星》报是“一面大镜子”“一架大无线电台”“党和红军工作的指导员”。

回顾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的探索和实践,对于研究和贯彻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要学习他革故鼎新的政治勇气、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实干担当的务实风范和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责任编辑 黄艳)

作者:苏春生,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党组成员、副研究员;钟燕林,瑞金市史志研究室编研股股长;廖九平,瑞金市史志研究室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