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影军旅岁月

2024-11-28 00:00苟学萍赵振志
红岩春秋 2024年11期

1970年,18岁的武保发怀揣参军报国的志向,带着家人的殷切嘱托参军入伍,成为第七军医大学(后为第三军医大学,现为陆军军医大学)政治部的摄影员。武保发在绿色军营一路学习、一路成长。作为一名军队摄影员,他用镜头记录时代,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兵蜕变为独当一面的业务专家。退休后,他发挥余热,用一张张照片记录锦绣山河。武保发数十年如一日,初心不变,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发扬军人的光荣传统,彰显军人本色。

备战筑军魂

在武保发的军旅生涯中,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备战经历让他终生难忘。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第三军医大学接到前往前线参战的命令。根据上级安排,武保发和战友们开始紧急战备,进行手榴弹投掷、步枪实弹射击等针对性军事训练。但训练一个月后,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武保发没能去往前线。

虽然没能前往一线,但武保发也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当时,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接管了100多名在战场上负伤的伤病员,每天都有军用大卡车运伤员到医院。军事训练之余,武保发帮忙抬担架、照管伤病员。作为摄影员,他还用手中的相机定格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模样,他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震撼和感动着武保发。

光影照初心

战士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武保发的医学摄影事业起到重要指引作用。“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作为一名军人,要坚守初心、努力进步,要用自己的专业为人民服务。”武保发回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武保发是西南医院唯一的医学摄影员。医院各科室要拍摄病例、手术等医学照片,都得找他。工作那些年,武保发用相机记录了烧伤、肝胆等科室各种疑难病症的珍贵影像资料,也拍摄了无数患者治疗过程的难忘故事、感人画面。

1995年,“抱走一盆火,救出一车人”的救火英雄梁强被送到西南医院。战士梁强是在乘车归队途中救火受伤的。当时,由于驾驶员用盛满汽油的汽车内胎对化油器直接供油,引发火情,同车27名群众的生命危在旦夕。梁强挺身而出,抱着燃烧的汽车内胎冲出车外。火光过后,梁强全身烧伤面积85%、三度烧伤60%。

烧伤后72小时,梁强被送到西南医院。他烧伤的严重程度让西南医院的烧伤专家们感到非常棘手。他的双手感染很严重,大部分肌肉已坏死,在自体皮极少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到鼻子、耳朵、嘴唇、眉毛的烧伤植皮。梁强的每一场手术,武保发都用相机详细记录了下来。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不仅为烧伤专家们的治疗提供了精准的诊断依据,同时也为烧伤学科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一年多时间,武保发记录了梁强入院接受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如今英雄梁强早已结婚生子,生活幸福美满。望着曾经的照片,武保发感慨万千。

医学摄影不仅要懂摄影,更要懂医学。武保发曾专门在第三军医大学学习两年医学,潜心研究各类病症,只为拍出更有价值的医学照片。作为一名副教授,他总结医学摄影经验,撰写了《手术摄影》《对人体有害的部分摄影药品》《医学摄影的作用》等数十篇文章,发表在《人民军医》《数理医药学杂志》《视听教育论文汇编》《中华医学视听教育》等杂志上;他还参与编写《创伤治疗学》《烧伤治疗学》《胆道治疗学》等十余部专著。此外,武保发多次获得卫生部(最高奖)优秀奖、全军电视教材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荣誉,为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余热映山河

2000年底,武保发正式从他热爱的医学摄影岗位上退下来,成为沙坪坝区军休中心的一名军休干部。然而经历数十年与相机朝夕相伴的日子,摄影早已融入他的生命。

退休后的20多年里,武保发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将镜头对准大好河山。他的足迹踏过北方的大漠,也曾在无边无际的茫茫草原上纵横驰骋,还领略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他的相机里留下山明水秀的桂林山水、色彩斑斓的红土地、四季如画的新都桥……他所拍摄的近40幅山河美景刊发在《重庆军休》《纪念建军80周年专刊》《光辉百年》等刊物上。他还获得重庆市民政局建军90周年摄影比赛一等奖、沙坪坝区军休摄影(特别)奖、市军休摄影二等奖等荣誉。

武保发用镜头发现祖国山河之美,用作品传递社会正能量,用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积极参与市、区红岩军休志愿服务团组织的进社区、进校园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用行动诠释退休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在海南定安县休养期间,武保发积极参加当地慈善组织“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为老百姓传授摄影知识;参与定安县夕阳红党组织开展的送文化三下乡等活动,把温暖送到当地革命老区人民的心中。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