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先锋”:盐城探索零碳产业园新模式

2024-11-27 00:00朱莹莹蔡陆晨
决策 2024年10期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开启了我国低碳发展新时代。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碳达峰试点,江苏盐城以零碳产业园模式为先导,探索了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绿满金生的生态发展新道路。

“双碳”目标下,为何选择盐城试点建设零碳产业园?盐城在探索零碳产业园新模式上有哪些创举?

“碳”寻之旅,

让经济“含绿量”更高

地处苏北的盐城,2023年工业经济总量迈过万亿关口,连续三年跨越四个千亿级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400亿元,形成“万亿规模总量、千亿产业支撑、百亿企业引航”的高质量发展格局。然而,更加亮眼的是这些数字后面的“含绿量”:

海上风电装机规模554万千瓦,占全国的20%、全球的10%;

光伏产业产能居全国首位,新能源发电占比超过60%;

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1500万千瓦,居江苏省首位;

每年新能源发电近300亿千瓦时,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近70%;

向海而生,向海而兴,盐城坐拥582公里海岸线、683万亩沿海滩涂、4550多平方公里黄海湿地,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3600h,是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待开发的风光资源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加之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集疏运体系完备的综合物流优势、“风光火气氢”一体发展的综合能源优势,使盐城得以有效承载绿色产业转移和技术溢出转化,能够满足大规模绿电需求和多元化场景应用。

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大批新能源知名企业,形成了绿色产业集群。盐城不仅实现了所有新能源开发央企“全垒打”,国家能源、华电、国电投、华能、大唐、华润、中广核、国投电力、三峡新能源等均在盐城进行布局,而且构建形成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风电全产业链,集聚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知名风电整机企业,以及中车电机、中材科技等一大批零部件领军企业,形成了极具活力的绿色经济生态体系。

自2022年11月获得江苏省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以来,盐城聚焦“双碳”目标、引领“零碳”未来,以低(零)碳产业园作为标志性工程建设,积极构建“新能源+低碳技术”产业链,加快“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建设长三角规模最大的综合能源基地,打造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中海油盐城“绿能港”等一批绿色产业园区,一跃成为长三角绿色发展版图中的闪亮明珠。

勇当“碳”路先锋,

激发绿色新质生产力

零碳产业园是通过减源、零碳以及负碳技术等各种创新型举措,在园区范围内实现零碳能源100%供给,达到“产碳”和“消碳”之间的平衡,总体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这对园区要求并不低。为此,盐城全面布局“绿电+”发展路子,形成“绿电+氢能”“eJU8JG9y06Cyrm9uJYD5Vw==绿电+冷能”“绿电+新型电力系统”等多种路径。

如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聚焦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培植发展绿氢及海洋(合成)生物等产业,走“绿电+氢能”发展路子。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建立LNG冷能交换中心,通过回收和利用LNG在汽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积极培育冷能发电、冻干食品、冷链物流、冰雪休闲等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LNG冷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在探索“绿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利用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构建了全天候绿电供需平衡的系统样板。

同时,盐城搭建起全景式绿色协同发展系统。

为全面打造绿色低碳生态系统,盐城通过供给端、生产端、应用端、功能端、服务端“五端”协同,着力推动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的“五化”。

在加大清洁能源供给上,盐城一体化围绕“发电—输电—储电”三篇文章,建好发得多的绿电电源、送得出的绿电廊道、用得好的绿电存储。

在生产端推动产业绿色化上,突出绿色产业实体支撑,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推进1000项“智改数转”项目,累计创成中车电机等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正泰新能源等省绿色工厂28家。

在应用端推动设施低碳化上,大力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活,构建新型零碳生态圈。如射阳港零碳社区,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每天可产生2700度绿电,供新能源汽车充电;建筑外立面使用光伏幕墙,实现了全社区绿色能源自给自足,以零碳生活场景应用实现绿色惠民、绿色利民。

在功能端推动管理智慧化上,构建以数据库、监控网、调度端为核心的低碳智慧管理体系,对园区内企业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控,依托区块链技术进行绿电和碳排放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追踪,并通过碳谷智慧管理平台自动生成盘查报告,构建企业能耗、碳排在线监测、分析、预警机制。

在推动认证国际化上,深度对接国际通行标准,开展全周期碳足迹核算,通过“绿电绿证”和碳交易机制,提供标准化的碳排查服务,帮助出口型企业有效应对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发展中,盐城强化立体式开发和综合利用。

按照集约集聚开发的理念,盐城在全国首创“风、光、渔”互补和综合利用模式,形成上有风力发电、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面养殖的“风光渔”产业基地。同时,创塑生态保护示范,加速绿色价值转换,以“标准·认证+”核心理念助力绿色低碳景区建设,按照“零碳管理+减碳技术+运营绩效”认证评价体系,引导景区打造“碳IP”,推动“碳传播”,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东台条子泥景区获评“零碳旅游景区”。

盐城“向绿向新向高”的经验启示

首先是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进。零碳产业园建设是一个涉及产业结构、能源体系、生产生活方式等多领域系统性工程,政府的引导作用和高位推进必不可少。

盐城构建了“1+1+1+4+N”推进体系:成立一个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一个《关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开展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宜居之城4个“绿色盐城”专项行动;落地N个厅市共建,推动与15个省直部门单位签署厅市共建协议,携手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组织实施上,建立市级统筹、县负总责、开发园区抓落实的管理模式,强化政策综合集成,聚力推动各级市场主体共建共享、全方位参与。

其次是构建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平台。注重招大引强,强化产业生态培育,通过打造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培育全球最大海上风电专业化运维公司,带动了一批海上风电产业链新投资落地、新技术应用、新标准实施、新规范形成。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建成金风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车电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开创“绿色金融+湿地修复+蓝色碳汇”模式,成立黄海湿地生态银行,成功发放全省首笔湿地修复碳汇贷款,打造全链条绿色金融典范。强化重大低碳技术攻关,与清华、中科院、南大等大院大所开展战略合作,推进北大拉曼半导体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多元化、平台化发展,建设京沪深宁离岸科创中心。与盐城师范学院合作成立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打造服务盐城绿色转型发展、能源高效利用的新型智库。

最后是强化标准构建和国际影响力放大。突出示范成果标准化,加强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英国标准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碳足迹认证、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体系,发布沿海(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建设指南导则,强化全球合作,与国际企业和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标杆园区。

(作者单位:浙江红船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