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养老”的上海样板

2024-11-27 00:00莫艳清
决策 2024年10期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仅是每个家庭的期盼,更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超大城市,截至2022年底,全上海有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6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8%。预计到2025年,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将增加到40%。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极为迫切。

面对人口深度老龄化的形势,上海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了体系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城养老”样板,让“养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给城市养老插上

“智慧翅膀”

9月5日,一场名为“用i守护,长者有AI无碍”的创新者舞台活动拉开了上海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的序幕。

在这个充满科技与人文关怀交融的平台上,来自学术界、企业界的专家与志愿者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更加智能、便捷、温暖的养老环境。上海首批蓝马甲数字体验官也正式亮相,帮助更多老年人充分享受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这次大会,可以看到上海在智慧养老方面的大格局。在“十四五”规划中上海明确指出,要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积极推进智慧养老,到2025年,将打造100个智慧养老院、1000个数字化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培育一批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社区和示范品牌。

智慧养老,是时代的发展与选择。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养老利用数智化手段精准赋能,让“大城养老”更加精准、更有温度,助力守护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一方面,智慧养老通过出行、居家环境改造和智能设备供给为老人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数字化、智能化适老服务。智慧化出行、居家环境改造解决老年人生活便利和安全问题,如“一键叫车”解决出行难、“智慧助餐”便利老年人就餐、“智能手环定位”防认知障碍老人走失等。

另一方面,通过远程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收集老年人健康状况、生活行为、居家安全等数据信息,以提供紧急救助和健康检测服务,如智能安全床垫对老人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在发生突发情况时应急响应,“用水用电智能监测”保障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安全。

此外,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平台以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为老人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从2021年开始,上海开始实施“数字伙伴计划”“银色数字工程”,政府网站、政府移动端应用和重点企业应用等,开展了大规模适老改造,大屏幕、大字版、语音版、简洁版等更有温度的适老智慧应用纷纷上线。

与此同时,上海按照全面重塑流程、全程业务协同、全链数据联动要求,开通了“一键就医全程无忧、一键订车温暖出行、一键咨询政策通晓”“一键紧急救援”等适老公共服务。上海还开展“百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上线长者数字生活“随申学”小程序,开设了针对老年人的数字化产品使用培训班,鼓励年轻人对老年人“数字反哺”,努力让老年人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不掉队”……

上海浦东开发了汇聚全区各类养老服务资源的“浦老惠”智慧服务平台,通过简单易上手的操作,便于老人使用,同时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设置了入住养老院、护工上门、辅具租赁、紧急设备申请等12个养老微场景,能够在平台上快速查找、快速办理,基本实现了“养老地图一键可知、场景监管一键可查、养老服务一键可达”。

。智能管理系统重塑服务流程,护理员在做好每一项工作之后,可直接到平台上打卡确认,老人出现风险,智能系统自动报警以实施紧急救援。

智慧养老作为一种新兴服务样态和服务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颠覆性重塑,在这当中更需要加入年轻人的力量。为“夕阳红”事业注入“朝阳力量”。

给养老服务注入年轻力量

浦东新区是上海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去年年底已有60岁以上户籍老人113万,预计到2025年末将达到120万。但根据浦东新区民政部门数据显示,新区一线养老护理员队伍有7000余人,50岁以上的人员占比有59.5%,而35岁以下的只占到了3.9%,一线人员的年龄结构明显偏大。

养老服务业是发展中的新业态,人才缺乏、资源整合程度低等发展困境依旧存在,加之养老服务类型层次多样、跨领域交叉融合、实践性强等特点,养老服务人才的有效供给一定程度上滞后于老龄化加深的步伐。

当这些年龄偏高的一线护理人员逐渐离开这个行业,如果没有年轻人员的加入,养老人才队伍将逐渐萎缩。另一方面,随着智慧养老等多元养老模式的应用,以及养老行业管理的需求,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养老人才队伍最为迫切的需求。

为激励年轻人入局、坚守养老行业,各地也陆续出台相应支持政策。

浦东新区搭设了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引导年轻群体加入为老服务人才队伍,并通过与学校、养老机构的合作,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比如,依托个人养老工作室、养老护理员技师工作室等形式,带动跟培育更多年轻人进入到养老服务业。同时,浦东新区举办了各类培训和技能竞赛,提高年轻人才的工作技能,也成为一种将年轻人才留在养老服务业的方式。

另外,杨浦区早在2019年便实施了养老机构拔尖技能人才培树及整体队伍扶持提升政策,成为上海全市首个形成体系推进养老护理人才发展的城区;2023年,又在引才、留才、培才三方面入手,全面优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扶持政策架构。

杨浦区的社会福利院也采用了分级责任落实的“分院制”组织管理体系,表现优异的青年护理员可升为分院长,给予相应工资补贴;积极拥抱智慧养老理念,成立“数字化养老院”,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榜样作用,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养老行业;考虑到院内员工多为外地来沪务工者,该院还开设了“美丽学院”,通过创新的情景课方式,帮助有职业倦怠、发展困惑等问题的员工进行心理减压。

事实上,年轻力量的加入,给养护院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护理服务更为专业,还在于生机和活力,带动了整个护理员团队的精神面貌,还能让老人也感受到更多来自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

三方协作让养老从“有”到“优”

过去,养老服务主要由政府来提供,可能会造成财政压力过大、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政府、企业、社会的三方协作让养老从“有”到“优”。

在政府侧,行政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出台相应的行业发展扶持政策,以资金或政策激励方式促成街道或社区与企业签约,扶持一批养老试点、示范项目,并逐步从政府财政补贴转向市场融资,提高生产效能和降低生产成本。

在企业侧,企业与养老机构展开各类合作,了解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场景,通过产品的不断试用或应用,让产品性能实现“螺旋升级”,开发出各种适老化为核心创新产品与服务。尤其是当前老年人群心态更年轻、更有活力,要对智慧化、数字化产品进行细分,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消费习惯去开发适宜产品。

除了政府和企业的参与,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加持。

在开展养老服务宣传推介活动时,招募党员、在校学生、社会人员等志愿者参与,可有效扩大宣传的范围和力度。尤其是进入“智慧养老”时代,社会力量的参与,为老年人无障碍的数字环境建设提供帮助支持,让老年人充分享受数字时代新红利。

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相互链接,共同打造出养老服务新格局。10月9日,“真如金牌养老顾问工作室”在上海普陀区真如镇街道正式揭牌。

工作室作为街道的社区为老服务平台,发挥着专业咨询、个性化服务、理解沟通、心理慰藉、数智支持以及促进社区融合等多重作用。同时,街道以“真如金牌养老顾问工作室”为纽带,邀请辖区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及爱心企业加入养老服务行列,为社区养老顾问团队赋能,聚焦服务针对性,丰富服务多样性,提升服务专业性,持续推进街道养老顾问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在浦东新区,民政局一方面积极打造社会组织发展高地,一方面构建体系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城养老”浦东样本,两者之间形成合力,助推社会组织参与养老、为老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社会组织2339家,其中以养老服务为核心业务的社会组织近300家,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现代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8月28日,浦东新区举办了一场由以“政、社、企”三方协作举办的社会组织开放日活动“养老专场”,吸引了生活照护、科技助老、健康养生、文体活动、慈善帮扶等30余家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活动以公益集市的形式向公众各展其能、各扬所长。

养老服务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不仅是一项民生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政、社、企”三方协作提供养老服务兼具了服务公共性、方式差异化、水平专业化的特点,丰富了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成为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管理、纾解养老服务供给难题的好帮手。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