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紫藤萝,让宗璞品出“花和人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况味;一河冰雪一蓑翁,让柳宗元品出了旷世之孤寂;一卷《清明上河图》让毛宁品出了南宋末对北宋的追忆;一幅幅山水画让李可染品出了诗的意境……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你又细品出了什么呢?请以“细品" "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字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独特耀眼的光芒,从甲骨文到现代的字体,无不散发着魅力。汉字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象征。
早在咿呀学语时,文字便在我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的种子。我们家也算是书香门弟,很小的时候我便被带去祖父的书房里转悠。说来也奇怪,天性好动的我一进祖父的书房就会平静下来。我喜欢听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时的摩擦声,喜欢闻砚台里淡淡墨香的气味。祖父认为我是个可塑之才,便特地购入一张小木桌,开始教我书法。
祖父写得一手好字。他常用自己那双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握住我稚嫩的小手,一笔一划地教我书写。力量,幼小的我竟感到一种雄浑的力量!祖父的手腕上竟传递出来一种无形的力量!我痴痴地望着祖父的手,静听毛笔在纸上的摩擦声。室内何其安静,静得我只能听见毛笔细细划过纸面的声响,只能听到提肘、压腕、转笔的声响,我想,世间所有的喧嚣此刻都会被隔绝在外了吧。
慢慢长大一些,我才知道,汉字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每一个汉字,都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一个个汉字,似身穿儒服的精灵,把我领回到那传奇般的历史岁月里。在遥远的年代,正因为有了文字,人们才学会了交流,才学会了记录自己的心情,记录民族的文化,才有了那些千古流传的名篇诗句。
在祖父的熏陶下,我对汉字的热爱与日俱增。“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一边认真地书写这首诗,一边不禁念出了声。平平仄仄的声音在空旷的书房里回荡着,是那么悦耳动听。
经过祖父日复一日的训练,我已大体能将汉字写出一点美感了,内心的喜悦自然溢于言表,而这十多年来品味汉字的过程,便成为了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