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一】
月亮升起的时候,人间就静了。
旧时树多,草茂。树多成林,一片一片的树林,月亮照着,一摊一摊树影汪汪如泼墨,远看有生动变化的轮廓曲线。旧时水也多,池沼、溪流、湖泊,很多地方都亮闪闪的。月亮照着水面,每个水面都有一个月亮,旧时的月色也就更多了。以前,人们称月亮为月婆、月姊,人和月亮是一种世俗的关系。
在中国的抒情传统中,月色也是中国人心灵的底色,像宣纸一样,无边无际地铺着,铺远了,就看不清了,人的心灵和天地浑然一体。月色是一种调和,也是一种抚慰,那种朦胧,似梦境,又不是梦境。这种底色,也正是老子所说的“光而不耀”,由此产生了渺若烟云又空灵含蓄的水墨艺术。
明月照积雪,又冷,又亮。明月照大漠,空旷,苍茫。月色也有凛然的时候,不过,这并不是主要的。苏东坡的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应该是我们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我们的精神境界,追求的是温润,而非高寒。积雪是很快就会融化的,变成檐前的滴水声,而大漠只是一种情调、一种境界,是人世的边塞,塞外荒寒正是为了映衬关内的繁华。中国传统的美学意象,主要还是“春江花月夜”。月色中有情感的传递和恒久的牵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日光是爱,月色是思。思,是一种浓而不烈的感情,唯其如此,才更能绵绵无尽,悠悠不断。
五胡乱华,南北朝对立,一切秩序都被打乱了,天地失色,整个人世都陷入仓皇无措之中,人世间没有什么想要去珍惜和笃信的。而在乐府民歌里,小儿女情思婉转涌动,月色仍保持着应有的明亮和安静。这种情思脉脉不断,盈盈似水,一直涌流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月色中的桃花源,桃花满枝,一朵朵红着。露水落下来,连花朵中的枯枝都变潮湿了。犬吠,灯火,房屋里隐隐透出人的说话声,还应该有婴儿的啼哭。真正的仙意隐藏在烟火红尘之中,正如真正的佛境即是人境。桃花源里的月色,也是王摩诘辋川山中的月色。也许可以这样说,东篱采菊的陶渊明如果被禅宗的露水浸润,就会变成坐看云起的王摩诘。
路边的槐花开了一阵子,开始落了。淡白隐绿的花朵,簌簌往下掉,地上已是厚厚的一层。国槐花小,堆积多了,就成阵势了。槐叶稠密,密不透风,也不容易透雨。晚上偶尔落下一阵疏雨,并不影响散步。回来的时候,走在树下,密叶间突然一缕蝉鸣,声如裂帛,破空而来,倒让人一惊。抬头一看,云彩早已散去,一轮明月,静静悬在天空。
【文本解读】
多么幸运,我们和数千年前的古人,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月亮!“日出于东,月出于西”,是以天下相和。它从不像日光那般燥热,清凉又含蓄,月盈月亏,周而复始,不知所起,不知所终,能缓解劳苦者的疲惫,能慰藉旅人的愁绪,能承载游子的乡思。“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是它,“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也是它。许多复杂的情绪需要月去承载,许多追求永恒的生命诉求需要月来应和。月伴人长久,从我们还是懵懂孩童时,它便存在于琅琅的童谣里,后来,又存在于文人不朽的诗句里,看久了听久了,心也明亮和安静,渲染出一种舒心顺畅、丰泽滋润的底色。传统的文人的底色,正如月光一般温润,闲适安逸又风骨凛然。
寄情山水,审美日月。无论何时何地,月在,诗意便在,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从来都只能对月养成。
【文题延伸】心中一片月;留住诗意;心中的一束光;传承……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