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上体验“中国速度”

2024-11-26 00:00毛予菲
环球人物 2024年22期

2024年10月,柏杉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如果只是从网络上搜索资料,先正达集团副总裁亚历山德拉·布兰德看起来像个“无趣的人”。德国籍、科学家、女高管,这是她身上最显著的3个标签,很容易给人留下“严肃板正”的刻板印象。果不其然,采访那天,在镜头前刚坐下,她就气场全开。

然而一开口,感觉就不一样了:“我有个中文名——柏杉。”她很爱笑,说话抑扬顿挫,极具节奏感。

现场气氛立马变得轻松活跃。“西装白衬衫是高管的着装要求,黑框眼镜则是科学家的标配,珍珠耳环又凸显女性气质。我很喜欢您的搭配。”采访正式开始前,《环球人物》记者对她说。

柏杉听了哈哈大笑:“下一次来中国,我要穿得鲜艳一点。”

2024年7月,江西大田农社万亩农场上的现代物联网监测设备。

“和中国农户一起创新”

柏杉这次到北京,是为参加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10月,这场农业盛会在北京平谷举办。

第一次参会的柏杉很兴奋:“我逛完展区,参加完大大小小的论坛,对于当前中国农食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印象十分深刻。我看到,许多中国中小农食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比如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我还看到,女性在农业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们聪明、勇敢且富有韧性。我们期待未来和更多中国企业与农户合作。”

先正达是一家专注于农业科技的企业,已有约250年历史,总部在瑞士,并在全球多个国家设办公室。2017年,先正达被中国化工集团全资收购。自此,这家跨国公司与中国农户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中国市场,先正达推出的许多产品都备受好评。”柏杉向《环球人物》记者介绍,“两年前,我们将一款创新化合物投入中国市场。它保护农作物的根茎免受昆虫的侵害,同时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极为友好。现在,它是先正达在中国最畅销的产品。许多农学家在田间考察后,都对它竖起了大拇指。”

“先正达还是一家种子公司,一直致力于种子创新。我们在高粱上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抗盐碱基因,并将这种基因注入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以提高农作物在盐碱地中的存活率。中国有许多盐碱地,我们希望这项科技创新能帮助中国农户更好地使用这些特殊的土地。”柏杉说。

“数字技术也是先正达的强项。”柏杉骄傲地说,“集团在中国运营着600多个农业服务中心和数字智慧平台,为农户提供各类专业的种植技术和解决方案。当前,已有超过30万种植户与我们的线上平台连接。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各类遥感数据,包括天气、土壤数据等,还可以获得关于耕作农艺的建议。先正达希望建立一个数字空间,向农户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农事服务。”

柏杉认为,人们过去提到农业科技时,首先想到的通常是大块头机器设备。但今天,农业科技远不止于此,“我们期待和中国农户一起创新,与中国农业一同发展”。

“农业是一个很酷的行业”

在柏杉的人生字典里,“好奇心”是被划上重点的关键词。

柏杉出生于德国中部的一座城市,今年50多岁。她来自一个中产家庭,父母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但都没有机会上大学。她和哥哥是整个家族里的第一批大学生。

柏杉喜欢化学,从小就对分子着迷。“我当时认为,只要理解分子的作用,就能掌握世界的运转规则。”1990年至1998年,柏杉进入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化学系,从本科念到博士。她骄傲地说:“我只花了两年半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在我的母校,这个速度打破了纪录。”

柏杉说:“每个人的大脑运行方式都不同,我的大脑是为化学而生的。有些人唱歌好听,但我五音不全,唱歌简直是灾难;有些人手很灵巧,但我笨手笨脚,连螺丝刀都用不好。幸运的是,我的兴趣和天赋恰好都在化学上。”

毕业后,柏杉加入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因为喜欢化学,她进入了科研部门,干了4年和在大学实验室里一样的工作——制备、合成和组装新型分子。然而,当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批量生产时,柏杉又有了新的思考:“它们是如何进入市场,又是如何帮助客户的?我的好奇心从科研转到了商务上。”

于是,她立马申请调到公司商务部门,负责带领一支销售团队。刚走马上任,柏杉就接到一项“令人震惊的任务”——驻印度分公司管理销售。“我当时没有任何商业经验,此前也从未去过印度,但我是勇敢的人,所以我想为什么不呢?能出什么大问题?天塌不下来。”柏杉带着勇气和决心飞到了孟买,工作完成得很漂亮,她也因此积累了跨国工作的经验。

2015年底,柏杉加入先正达集团,任集团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植保和种子业务区域总监。2018年至2010年,柏杉任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领导当时新成立的可持续发展团队,并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议程。2023年11月,她就任集团可持续发展与企业事务执行副总裁至今,管理“先正达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部门之一”。

“无论在巴斯夫还是先正达,我所做的工作都紧紧围绕着农业。我一直觉得,农业是一个很酷的行业,它与生命和环境打交道,充满未知挑战,令人兴奋。我们的现代农业是一个奇迹。几代人之前,许多异国的水果和蔬菜还被视为奢侈品,现在却早已遍布全球的超市货架,被端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未来,我们需要努力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实现更少的碳排放,这让我有了一种使命感。”

“在这个岗位上,我需要经常去不同的国家,这也带给我丰富的人生体验。我看到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看到许多国家和城市的变化。”柏杉说。

柏杉在中国农村考察。

“聪明的跨国公司不会错过中国”

《环球人物》:在中国农村,您有哪些具体感受?

柏杉:我去过许多中国农场,对其中两次农场之旅记忆犹新。一次是去一个小农户家,他有一座小农场,面积约为1公顷。在那里,他和妻子一同耕作。这对夫妇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都十分渴望学习新的技术,希望能种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对此,我印象非常深刻。

还有一次,我来到中国一家大型现代化农场。和小农户相比,那里拥有更高水平的机械设备,掌握了更先进的农业知识。中国的大规模农场已经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农场没有什么区别了。

正因为中国农业经营方式不同,这里从事农业的人也是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在中国的农民群体中,有为自己的家庭辛勤劳作、努力挣钱的农户,还有一些技术型企业家,他们的事业已成规模。

我喜欢中国的农村,因为那些村落有温度。我一句中文都不会讲,回忆起此前的农场之旅,也想不起村庄的名字了,但我记得每一处景色。在一片片绿油油或金灿灿的田地里,你不难找到一家可口的农家饭馆或环境舒适的茶室。我每次走累了,都会找这样的地方歇脚。而且每一次,我都会受到店主的款待和欢迎。

《环球人物》:您如何看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变革?

柏杉:中国幅员辽阔,农业体系也具有多样性。

中国南部有热带气候区,北部有温带气候区。因为气候的差异,中国南北有不同的农作物。此外,中国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市场对猪肉、鱼类、家禽、乳制品的需求非常大,这类需求将影响中国农业体系的整个面貌。

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资。现阶段,中国农业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进一步完成现代化。我体验到了田野上的“中国速度”。未来,进一步规模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一定会是中国农业的趋势。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业会失去原先的传统。中国是农业古国,也是农业大国。中国人普遍有一种“土地情怀”。在今天的中国,即便是那些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人,每年春节,他们都会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庄,和父母团聚。

我并不认为,高科技农业和根植于乡村的传统农业之间存在矛盾。相反,高科技农业对年轻人极具吸引力。我相信,中国的现代化农场会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流”。

“我认为,灵活的经济运行系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保障,也将有助于中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取得进一步发展。”

《环球人物》:农村之外的中国又有哪些变化?

柏杉:在过去30年间,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绝对惊人。我第一次来中国是2003年,去了上海。那时候,这座城市的样子和今天非常不同。现在的上海,酒店里的家具更新,城市内外的道路更四通八达。

而在我的家乡,那座德国中部城市,许多建筑仍十分老旧。德国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显然不够,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通火车。中国城市的现代化令人震撼,这对我的国家有很积极的借鉴意义。

《环球人物》:作为一名跨国公司高管,您如何看中国经济系统的运行?

柏杉:我多次来中国,对中国市场有一定了解,也和一些中国经济部门打过交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内部的各种交流都非常顺畅。企业、政府和学界之间十分有默契,并且互相信任。它们协力合作,一同推动经济发展。

在很多国家,修改不合时宜的经济政策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做出适时的改变反而更迅速。

我认为,灵活的经济运行系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保障,也将有助于中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取得进一步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一直是令人瞩目的全球增长引擎。从超过10%的年增长率,到后来的7%—8%,再到现在的5%左右,虽然增速逐步放缓,但考虑到绝对增量,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巨大。

中国市场的规模性和复杂性,给全球带去的不仅是简单的增长机遇,还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机会。以农业领域为例,中国农业的发展既要持续提升单产量,又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土壤保护,再加上中国各省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不一样,中国农业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张复杂的考卷,要作出好的回答一定需要创新。

未来中国经济可预见的持续性增长吸引着全球的企业。聪明的跨国公司不会错过中国。

编辑 冯璐/美编 苑立荣/编审 张培

亚历山德拉·布兰德

中文名柏杉,出生于德国,1990年进入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攻读化学专业,1998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后供职于德国巴斯夫集团,担任多个职务,2015年加入先正达集团,2023年任先正达集团可持续发展与企业事务执行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