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要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因此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既是对评价改革的要求,又是串联起教学各个环节的理念。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上,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探究,乐于获取知识,在多元化的评价中展示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使课堂更高效,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本文主要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中心地位,突出教学主线,传授学习方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导航式“教”,目标引领
(一)以课本为载体,以课标为导向
教师要把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要求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关注日常教学,通过导航式“教”使学生了解要点内容,形成知识脉络。教师要了解新课标的要求,关注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以及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要点,提高能力。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使其感受到所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的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印度”第一课时,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能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降水分布特点,明确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了解印度旱灾、水灾的原因,能说出印度的粮食分布地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在探究中感受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利用图表分析印度的气候,在观察判断和逻辑分析中理解印度水旱灾发生的原因。教师用目标引领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在探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分析和判断问题。
(二)突出教学主线,化解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指导和点拨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使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标,进而掌握知识。教师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教学主线,在对细枝末节以及副线的处理中要多以设置小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通过教师的精讲使课堂教学层次更加分明,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探究化解难点,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真正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印度”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掌握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印度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频发的关系。教师把握了重难点会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明确目标,合理优化课堂结构,科学分配教学时间和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吃透主干知识,使学生能够化解重难点,并提出小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该是有针对性、典型性的,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豁然开朗或者恍然大悟的感觉。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优化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欲望,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探索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待学习更加感性,更适合把抽象的知识趣味化、简单化,给学生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够达到最佳。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演示法、比较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入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激发学习动力、感受学习快乐,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如在教学“印度的气候”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和方法。结合《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和《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风向图》,教师通过读图法、观察法、问题导学法,让学生分析“孟买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降水分配均匀吗?气温有何特点?1月份和7月份风向是什么?孟买的降水量与风向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教师展示印度水灾和旱灾图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思考:印度水旱灾害与哪一种季风有关?为什么?
有效的问题和丰富的图表相结合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的习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的培养,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体验式“学”,沉浸参与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观因素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放手,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来分析和掌握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在质疑中学生才能够思考,才能够活跃思维,启迪智慧,产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例如在教师展示印度人的图片后,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印度白种人肤色比较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肤色会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光照、热量……),由此顺利进入“印度的地理位置”的学习。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带着疑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分析原因。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自主加工,结合情境问题,实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提升了地理核心素养。
(二)启用小组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型”“交往型”的学习模式,它使学生在这里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形成“头脑风暴”,开阔视野,增进理解,产生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印度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条件,有什么不利条件?”合作探究中学生会结合《印度地形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印度主要粮食的分布特点。在交流中,学生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在阅读印度地形、气候类型图以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中认识到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此理解印度开展两次“绿色革命”的原因。交流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活跃课堂氛围,把握知识规律。
(三)及时提供当堂训练,巩固地理知识
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于情境,才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堂训练,通过当堂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当堂训练是学生巩固和强化知识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当堂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化知识为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判断题也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等。例如:
关于印度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B.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水量丰富,全年水流平稳
D.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当堂训练中,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教室”多媒体软件中的答题系统引导学生通过遥控器把选项传递给媒体系统,系统会快速呈现学生的答题数据。教师可以快速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点拨和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学生会认识到本题考查的是印度的海陆位置、气候类型及特点、地形特点。通过对知识的回顾,学生会认识到印度北部被北回归线穿过,大部分在热带,少部分在北温带,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恒河水流不平稳,南部是印度洋,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学生会认识到D为正确选项。教师要关注练习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做到少而精,有目的地指导和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在练习中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三、客观多元化“评”,推进提升
(一)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评价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让学生能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是任务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能力,掌握知识。教师要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不能仅仅是“好”“不错”等评语。教师评价要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印度地形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印度有哪几种地形?地形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会结合图表快速、准确地找出印度的主要地形区,但是学生不一定能找到印度北中南三大地形区。教师在评价学生答案时要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更为完善的答案,使学生更快地进步。
(二)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的评价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相互合作,让学生通过彼此的交流和合作来实现共同提高。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评价,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教师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还要关注小组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印度人口众多对社会发展的好处和不足是什么?”交流中学生会各抒己见,结合课本给出的材料从人口众多的优势和不足角度探究。学生会认识到人口众多就会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但同时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也有消极影响,如资源的匮乏、交通拥堵等。面对人口众多的问题,印度政府也推行了一些改进措施,如“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评价中,教师要看到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给予客观评价,会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开阔视野,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师对学生课堂练习的评价
课堂练习对课堂知识有复习和巩固的作用,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一些难易适中的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对课堂练习的积极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来弥补知识的缺漏,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评价学生的练习结果是否达到了复习和巩固的目的,同时还要评价学生的思考过程,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和答题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针对练习评价及时做出调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探究疑难困惑点,在深入挖掘中明确知识规律,把握知识内涵和外延,实现真正理解知识。
总之,为了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在课堂探究中成为主体。通过“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针对性地“教”,学生有目的地“学”以及多元化方式的“评”,形成教学评的一致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理解知识。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
编辑:陈鲜艳
作者简介:涂宇星(1991—),男,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