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课程改革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群文阅读”实现从单篇阅读向多文本教学方向转变。群文阅读强调的是按照特定主题,将多篇文本进行组合,旨在让学生在丰富的文本信息中实现个人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通过感受、欣赏和评价形成个人的审美经验。为此,近些年“群文阅读”教学被视为真正的“阅读场—教学场—生命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初中教材文本,确定开展“晚唐咏史怀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将课外古诗资源与课内资源相融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弥补传统古诗词教学的不足。本文深入分析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与方法,挖掘咏史怀古诗群文阅读更多的可能性,以此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选议题定方向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需要语文任课教师围绕特定“选题”(议题),挑选多篇相关联文本,同师生互动—集体构建,实现“求同存异”的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要具备使用注释和工具书实现古诗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虽然单篇阅读可让学生深入理解单篇文本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但是无法实现灵活引用,为此笔者选用了“群文阅读”的方法,同时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最终选择“咏史怀古,所思为何”的议题,将教材文本进行串联,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技巧,深刻理解故事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何为“咏史怀古诗”呢?“咏史怀古诗”是我国古诗中重要类别之一,这类诗歌通常以历史事件、人物或古迹为题材,抒发诗人感慨、思考以及个人情感等。尽管吟咏题材距今有多年的历史,但其讨论的主题仍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同时这类题材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艺术手法为主,便于学生研读和学习。
二、结合教材确定选文
群文阅读中,组合选文是教师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需要围绕所选定“议题”展开,本议题为“咏史怀古,所思为何”,在内容上,笔者对初中咏史怀古诗进行梳理(见表1)。
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整合课内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对其进行拓展,这一点与教材编写理念相契合。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鉴赏材料的选择上要避免篇幅长、学术性强的作品,降低理解难度。综上,本文以课内必读文章《赤壁》为起点,搜集并整合课内外相关的学习资源,构建咏史怀古群文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以对比分析为主,深入阅读,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拓展其他经典咏史怀古诗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的鉴赏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集体建构定方法
(一)创设情境,知人论世明意图
咏史怀古诗,通常是作者在某段艰难岁月中寻找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隋唐时期,社会现实与诗人的内心期望相差甚远,因而这段时期的咏史怀古诗创作数量远超和平时期。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诗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期望,转向历史,寻求新的寄托,因而有了借古讽今之作。为此,在进行咏史怀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与主题相符合的教学情境,方便学生后续理解与解读。
本次群文阅读是以杜牧《赤壁》为起点,带领学生探索“晚唐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体会历史情怀。
第一课时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环节,“制作杜牧个人简历”和研读杜牧咏史怀古诗,前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牧的生平、创作背景,后者让学生统一阅读、对比阅读理解杜牧的创作风格与思想内涵。
第一环节的教学目标为:(1)学生需要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和创作感悟;(2)研读杜牧的个人经历与作品,引导学生初步把握咏史怀古的特点与风格;(3)通过本文学习,掌握和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笔者在导入课环节有所创新。
教师:提及杜牧,人们的评价层出不穷,有人称他为晚唐文坛上的“奇葩”,独树一帜,才华横溢;也有人认为杜牧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意纵横,情感丰富;还有人赞誉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成就斐然……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踏上旅程,走进杜牧的世界,品味其诗歌的韵味与诗意。
教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回到特定时代,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时代风云变幻,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诗人创作背景的理解,感悟诗人的创作意图。
(二)深度挖掘,体察诗心析技巧
1.“用典”的教学处理
“用典”作为咏史怀古诗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其本质是对古代典籍中典故或经典词句的引用,以此丰富诗歌的内涵,也方便读者获取历史与文化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句中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典故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蕴。
环节一:杜牧“个人简历”制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杜牧的作品,学生需要先搜集杜牧的相关资料,制作一份个人简历(见表2),以直观的方式汇总完成,从作者的生平中寻找创作灵感。
环节二:走进杜牧的咏史怀古诗
经过环节一,学生对杜牧有了初步的印象,此时教师再进行朗读教学(见表3),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为学生后续理解诗歌内涵做好铺垫。
“借古讽今”是指借用古代事件嘲讽或批评当下的人、事或物。诗人常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待国家命运、社会治乱等哲学问题,为此在鉴赏“咏史怀古”诗,学生不仅要了解诗中相关历史事件,还要学会识别、解读“借古讽今”的内涵,把握核心主旨。《赤壁》是诗人杜牧以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为题,通过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对大乔、小乔的命运进行描述,深刻地表现出“赤壁之战”对国家生死存亡(天下时局)的影响,诗人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杜牧出身官宦世家,自幼熟读诗书,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典故有所了解,擅长在作品中使用典故,如《赤壁》就运用了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这个典故:在武宗会昌二年,杜牧路过赤壁战场,看到一把折断的战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侵蚀。杜牧将其带回,磨洗干净后,发现其是三国时期遗留的兵器。杜牧虽未直接描写当时战争的场面,但“折戟”一词能引发读者对“孙刘联军、曹军对垒”的场面想象。
杜牧看到这件兵器,思绪万千,感慨三国时代英雄成败,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诗中未从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取胜,而是从反面,以东风这个偶然因素为切入点,他认为周瑜获胜离不开东风帮助,并由此展开假设。杜牧用相对客观、公正的视角评价曹操,肯定曹操统一北方、南北征战的贡献,同时未直接描述曹操获胜、孙刘失败后的政局变化,而是借由大乔和小乔命运的变化,阐述了东吴社稷与黎民百姓的遭遇,“铜雀春深”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将硝烟弥漫的战争写得意蕴深远。
2.杜牧咏史怀古诗的特色总结
在与《泊秦淮》《题乌江亭》及《赤壁》等杜牧经典咏史怀古诗对比阅读后,学生可以总结和归纳出杜牧在此题材上的特点。以七年级下册的《泊秦淮》为例,作者深情地回望历史,隐晦地批评现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通过齐读的方式品味其中蕴含的情谊。《题乌江亭》则需要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其主旨,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其创作背景、主题选择以及表现手法等,在对比分析中总结杜牧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即“赋咏史事,借史抒怀”。
在探究杜牧咏史怀古诗中的“用典、以小见大以及借古讽今”等手法时,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这些手法是否在其他类型的古诗作品中使用。如“用典”除了咏史怀古类的古诗,也可以应用在抒情、叙事中,最经典的是《行路难》,其中就引用多个典故,以小见大(见表4)。借古讽今,则是表现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而杜甫的《春望》采用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战乱给国家以及人民带来的苦难。在跨类型对比教学中,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诗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四、发现异同,探寻意蕴悟情感
在晚唐时期,咏史怀古诗中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丰富的情感,其主题可以按照对国家兴亡沉痛批判(忧国忧民情怀)、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情怀)、旧都残宫的感慨(对历史沧桑、无常的情绪)和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洞察力、独特性)。在这类题材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紧扣“咏史怀古,所思为何”议题,让学生尝试阅读不同文本,分析其情感异同,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古诗的主题,并形成对晚唐时期咏史怀古诗的认识与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文人墨客受“儒家学派”的影响,尤其是“以仁为己任”的思想,文人通过批判、讽刺前朝君王的荒唐行径,达到讽谏当朝政治的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君主的荒淫、奢靡行为对国家衰落的影响,加深学生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蕴含的社会意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意识,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情感分析。
除了第二章所介绍的与其他类型的古诗文对比,还可以与不同诗人的咏史怀古诗比较,如将杜牧与李商隐的诗进行对比(见表5),让学生辨析这两类古诗的特点。
基于上述对比,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引人入胜,设置导学课
教师:同学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晚唐的文坛上,有两位非常著名的咏史怀古的诗人,他们被世人称为“小李杜”,同学们,你们知道分别是谁吗?
学生1:杜牧和李商隐。
教师:那大家对杜牧和李商隐的诗又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2:杜牧的《过华清宫》表现出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学生3:在李商隐的《锦瑟》中,我知道其通过回顾历史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分享了自己对杜牧和李商隐作品的理解,它们看似都是“咏史怀古”主题,实则有很大的不同。
(二)紧扣主题,设计教学环节
环节一:探寻杜牧、李商隐的诗的异同点
在对比阅读中,教师分别选择了两人经典作品各三首,分别为杜牧的《过勤政楼》《登乐游原》《金谷园》和李商隐的《南朝》《咏史》《过景陵》。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作品,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学习单:
1.分析杜牧与李商隐作品的标题,如《南朝》与《登乐游原》,反映出了诗人怎样的特点?
2.对比六首古诗,分析杜牧与李商隐咏史怀古诗的异同。
3.对比六首古诗,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异同,如《金谷园》和《过景陵》。
4.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两人在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情感方面的异同。
在环节一部分,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进行总结,并选派小组成员代表展示成果。
环节二:探究晚唐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唐代作为古诗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咏史怀古诗的重要节点,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归纳和总结晚唐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
1.教师向学生展示《晚唐咏史诗兴盛原因》的文章,启发学生从历史发展中探索其原因,总结个人的看法。
2.学生在鉴赏杜牧、李商隐作品的基础上讨论晚唐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实现拓展阅读。
3.学生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拓展篇目,选择自己喜欢的咏史怀古诗,撰写文学评论(300字以内),内容包括表现手法、写作结构以及用典等,表达自己对其理解与评价。
在上一课时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鉴赏作品,归纳“小李杜”咏史怀古诗的异同,并探究晚唐时期咏史怀古诗发展与艺术价值。诗歌鉴赏是本次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关键和难点,教师采用群文教学,使学生实现多篇同类文本的整合与学习。相较单篇阅读学习,群文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化对咏史怀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多文本堆砌,巧妙地设计与引导,达到循序渐进、层层理解的目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此次教学中,笔者发现,群文阅读教学本质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过程。在这期间,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尝试从不同视角鉴赏文学作品,实现个人批判性思维的发散,提升个人的鉴赏能力,达到独立阅读的目的。
(作者单位: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