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篇”到“群文”

2024-11-22 00:00:00拉毛吉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0期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初中语文教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中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思维品质与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其教学模式的转变尤为引人注目。教师从传统的“单篇精读”教学模式向“群文阅读”的跨越,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还是教学策略与实践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变旨在打破单篇课文教学的局限性,通过整合多篇具有内在联系或共同主题的文本,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中拓宽阅读视野,深化阅读体验,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本文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联系《我爱这土地》《乡愁》及《黄河颂》等多篇爱国主题诗歌,构建了一个以“探寻诗歌脉络,感悟爱国情怀”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活动,旨在探讨群文阅读如何帮助学生跨越认知边界,深入理解爱国情感的多样性和时代性,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新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一、教材分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内容,作者舒婷捕捉了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平凡的意象,巧妙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画面,多维度展现了个人与祖国之间那条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情感纽带。舒婷的笔触不仅深情地倾诉了对祖国深沉的爱恋,更透露出一种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炽热情感。这不仅是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青年群体共同精神追求的缩影。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能听到那一代青年内心深处的呼唤,感受到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力,能自主感知诗歌情感并进行初步分析。课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阅读导学单,记录下初次阅读的感悟与疑惑,此举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对文本的初步全局认知。为此,在教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前,教师可预先设计阅读导学单,鼓励学生自主记录初读时的情感触动与初步疑问,以此帮助他们形成对文本的初步印象。随后,教师精心设计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引导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深度阅读,促进其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本诗中的意象与表现手法相对抽象,可能超出学生日常经验范畴,造成理解障碍。因此,在群文阅读环节,教师应将焦点放在这些意象的解读上,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跨越认知的鸿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与独特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综合素养。

三、群文内容分析

本次围绕“探寻诗歌脉络,感悟爱国情怀——中华民族精神的诗意呈现”主题,组织群文阅读活动。除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还引入九年级上册的《我爱这土地》《乡愁》,以及七年级下册的《黄河颂》。这四首诗均以爱国为主题,但各自表达的情感色彩因创作背景的不同略有差异。这组作品如同一部爱国情感的编年史,展现了随时间流转而变化的爱国心声,深入每首诗的内部,其情感脉络各有千秋,细腻而真挚。由于它们同属爱国主题,诗中运用的意象难免有所重叠。通过比较鉴赏,学生可以比较相同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蕴含的情感内涵,从而揭示爱国情感的多样性和时代性。这种对比,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情感的丰富层次和深远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旋律启航,共拨爱国心弦

教师轻启音乐播放键,郭兰英那经典而深情的《我的祖国》旋律瞬间充盈整个教室,引导学生缓缓步入充满爱国情怀的情境。教师温柔地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让心灵随着音乐自由翱翔,感受那份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随后,教师提议进行一场关于爱国的“飞花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回忆并分享那些表达爱国情感的诗词佳句。学生积极响应,有的提到了《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深情告白,有的则吟诵起《乡愁》中“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深切思念,还有的则高声诵读《黄河颂》中“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的豪迈之情。

在飞花令的过程中,教师不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能够从选文的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诗人笔下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纷纷表示自己在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整个教室充满浓厚的爱国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随之高涨。

(二)朗诵竞技,经典诗歌共赏

1.知识分享:作者与创作背景

小组代表轮流上台,他们如同“小小解说员”,带着精心准备的PPT或手稿,自信满满地分享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颂》等诗歌作者的生平简介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时而点头赞同,时而陷入沉思。教师则在一旁适时补充,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时代意义与情感内涵。

2.情感共鸣:推荐朗读的盛宴

四位同学向大家推荐了自己最喜爱的诗歌选文,并进行了深情的朗诵。他们的声音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完美地诠释了诗歌中的情感起伏。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被深深打动。在朗诵结束后,学生根据“谁朗读的诗歌最让你感动,最能点燃你的爱国情”的标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评选,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3.专业引领:朗诵技巧的提升

评选结束后,教师站上讲台,首先对学生的朗诵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随后,针对每位学生的朗诵特点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与指导,指出了他们在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同时,详细讲解四篇选文各自独特的感情基调与需要把控的情感细节,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朗诵技巧与经验。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朗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4.集体共鸣:诗歌集体朗诵

最后,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共同朗诵了票数最高的诗歌。那整齐划一的语调、饱满真挚的情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不仅展现了学生的团结与协作精神,更让这份爱国之情在教室里回荡不息。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仿佛与诗人心灵相通,共同感受着那份对祖国的热爱与敬仰。这一刻,诗歌成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每个学生都深刻体会到了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

(三)对比鉴赏,深入诗歌意境

1.问题聚焦,构建学习框架

教师首先收集并整合学生课前提出的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颂》等诗歌的疑问,精心挑选出与教学重难点紧密相关的问题,如诗歌意象的解读、情感脉络的梳理、写作技法的运用等,并将这些问题整理成一张清晰的问题表格。这一步骤旨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为后续的分析与讨论奠定基础。

2.分组探究,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随后,学生被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获得一张A4纸,上面记录着针对一首诗歌的具体问题。在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重点关注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如山川、江河、土地等,探讨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同时,分析诗歌的层次结构,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来传达情感;此外,学生尝试捕捉诗人的奇特想象,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其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3.对比总结,揭示诗歌共性与个性

在完成对单首诗歌的深入分析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对比环节。学生首先对比四首诗歌的情感脉络,探讨它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共有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感;接着,他们聚焦意象意蕴,发现山川、江河、土地等意象在多首诗歌中经常出现,并深入探讨这些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具体含义与深层意蕴;同时,学生注意到每首诗歌的独特之处,如某些特有的意象选择、独特的表达方式等,并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诗歌情感及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蕴。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比较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四)创意汇聚,课堂即兴赋诗

1.模仿启航,探索诗歌语言之美

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深入剖析每首诗歌的语言表述结构特点,从精炼的词汇、巧妙的比喻、深情的排比等角度,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随后,教师鼓励学生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式,如以“我是你——”为开头,进行模仿创诗。学生纷纷拿起笔,尝试以这一句式为框架,融入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创作出一组组充满赤子之情的诗作。课堂内,笔尖轻触纸张的声音此起彼伏,学生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中。

2.分享互评,共赏创意火花

完成创作后,课堂进入了分享与互评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成员则认真聆听,并给予积极的反馈与建议。在热烈的讨论中,每组推选出他们认为仿写最为出色的几首诗歌。最终,经过全班投票,选出了十首最具创意与情感的诗作,这些作品被精心布置在班级文化墙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激励着更多学生勇于表达,积极创作。

3.创意无限,爱国之情的多元表达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创作任务:选取任意一篇诗歌选文作为灵感来源,或模仿其诗文结构、语言特点、写作技法,或完全脱离选文框架,结合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时事新闻,自由创作一首以抒发爱国之情为主题的现代诗。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束缚,用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学生纷纷挥毫泼墨,一首首充满个性与情感的现代诗应运而生,展现了他们对祖国深情的独特理解与诠释。

(五)作业布置,课后精进诗作

1.独立创作,精雕细琢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深化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完成并修改完善自己的诗歌创作。学生在课后将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反复推敲所写诗歌的字词句,力求诗歌更加精炼、情感更加饱满。他们可能会翻阅更多诗歌作品寻找灵感,或者让家长、朋友来读并给出反馈,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使其更加完善。

2.小组合作,共促成长

除了个人创作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批改诗歌并润色。小组成员之间将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从意象的选择、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传递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在相互的启发与帮助下,学生将学会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作品,发现其中的亮点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与提升。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也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

3.成果展示,激励前行

为了表彰学生的创作成果,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教师组织一次优秀诗作展示活动。经过小组评选与推荐,那些最具创意、最触动人心的诗作将被选中,在班级文化墙上进行展示。这不仅是对学生创作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激励与启发。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欣赏与认可,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初级中学)

编辑:陈鲜艳

作者简介:拉毛吉(1988—),女,甘肃夏河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群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