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4-11-22 00:00:00陈慧仙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0期

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既面临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的宝贵机遇。因此,生活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以其独特的优势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参与,逐渐成为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巧妙地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理解和内化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与理念。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贴近生活、富有趣味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一、巧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内容

以“诚实守信”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导入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巧设生活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环节

1.播放短片:教师精心挑选一段生动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短片,旨在通过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短片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展开,首先呈现了一个温馨而感人的守信场景:画面中,一位名叫小李的学生,在得知同学因病无法到校上课时主动承担起每天为同学送作业的任务。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小李都坚持不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信的真谛,他的脸上洋溢着帮助他人的喜悦与满足,而那位同学也通过小李的帮助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与关怀。

紧接着,短片画风一转,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失信场景:小明原本答应了朋友要一起复习功课,但面对游戏的诱惑,他选择了爽约。画面中,朋友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等待,从期待转为失望再到最后的愤怒与不解。小明的失信行为伤害了朋友的感情,也让自己陷入了内疚与自责。

2.提问引导:短片结束,教师适时地抛出问题:“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否也曾有过像小明那样因一时疏忽或诱惑而失信的经历?又是否遇到过像小李这样,无论风雨都坚守承诺的人呢?你们认为,诚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随后,学生开始踊跃举手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见解。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因守信而赢得朋友信任的温馨故事,也有的学生反思了自己曾经的失信行为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经历,学生加深了对诚信概念的理解,更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二)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

1.理论讲解:诚实守信,简而言之就是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这一美德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更是商业交易、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信任,促进合作,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每位同学都应珍视并践行这一美德,让诚实守信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

2.案例分析:除了短片中的小李,教师在这里再分享一个真实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守信故事:张华在一次重要的数学考试中,面对一道难题陷入了困境。正当他犹豫是否要偷看旁边同学的答案时,他回想起老师平时强调的诚信教育。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张华决定坚守原则,没有作弊。考试结束后,虽然他的成绩不如预期,但他收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与赞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信不仅关乎个人品质,更能在关键时刻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为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铺就坚实的道路。

在反面案例中,教师可以提及一家曾风靡一时的保健品公司。该公司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不惜夸大产品功效,进行虚假宣传,声称其保健品能包治百病。然而,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监管力度的加强,该公司的谎言最终被揭穿。一时间舆论哗然,消费者纷纷要求退货赔偿,合作伙伴也纷纷撤离。最终,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因失信于民导致破产,甚至面临法律制裁。这个案例深刻揭示了失信行为的严重后果。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诚实守信的深刻内涵与广泛价值,还能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同时,这些活动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诚信带来的正面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为他们未来成为有担当、有信用的社会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融入生活实例,深化知识理解

在讲解新知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保护隐私权”为例。

(一)教学准备

1.案例精选:教师精心挑选诸如“小明在社交媒体上泄露个人信息,最终导致骚扰电话和诈骗信息接踵而至”的实例。这一案例深刻反映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还因其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而极具代表性。鉴于社交媒体使用的广泛性和信息泄露事件的频发,该案例也体现了其时效性,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问题预设:在引入小明在社交媒体泄露个人信息导致骚扰的案例后,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首先询问学生:“小明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为何会构成对自己隐私权的侵犯?”以此引导学生理解隐私权的基本概念。接着提问:“这种隐私泄露给小明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以促使学生认识到隐私泄露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我们应该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引导学生探索并总结隐私保护的实用策略。

(二)教学实施

1.案例呈现:教师站在讲台前向学生讲述:“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小明兴奋地登录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想要与世界分享他的快乐。他随手拍下一张家中温馨的照片并附上一段文字,不经意间透露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那一刻,他或许只是想要得到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却未曾料到这一简单的分享,竟为他日后的生活埋下了隐患。不久之后,小明的手机开始频繁地响起陌生来电,有推销产品的,有询问他是否需要贷款的,甚至还有声称知道他个人信息并要求汇款的诈骗电话。这些突如其来的骚扰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缠绕着小明,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与困扰。他开始后悔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不当分享,意识到隐私泄露的严重性。”“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明。当你满怀期待地分享生活的点滴却意外地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每天被各种骚扰电话和诈骗信息包围。那种被侵犯、被打扰的感觉是不是让你很不舒服,甚至害怕?这就是隐私泄露可能带给我们的真实体验,所以大家一定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2.概念阐释:隐私权,即个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小明的电话号码和住址正是他私人信息的一部分,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应得到妥善保护,泄露这些信息侵犯了小明的隐私权,也让他陷入了困境。从法律视角看,我国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和责任。这意味着保护隐私权不仅是社会道德的要求,更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义务。

3.讨论分析: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围绕一系列精心预设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根据提前预设的问题引导他们探讨:“小明的行为为何会侵犯自己的隐私权?”从隐私权的定义出发,分析小明在社交媒体上不当分享个人信息的后果。接着,话题转向:“泄露隐私可能带来哪些具体危害?”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了诸如骚扰电话、诈骗信息、身份盗用等一系列潜在的危害。

在汇报交流阶段,各小组选派代表纷纷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代表们条理清晰地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不少富有创意的保护隐私权的建议。教师则在一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确保讨论既深入又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隐私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三、关注生活热点,开阔教学视野

(一)教学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热点问题频繁见诸报端,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法治素养,本教学案例以“网络安全与法治”为主题,通过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及法治在其中的作用。

(二)导入新课

教师以近期发生的网络诈骗真实案例作为课堂的开场白,新闻报道中讲述了一位大学生小李如何不慎点击了伪装成官方链接的诈骗邮件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进而被骗子盗取了银行账户资金,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这样的网络诈骗事件为何会频繁发生?它们究竟给受害者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危害?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这样的网络陷阱时又该如何有效防范和应对呢?”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通过这段真实案例的引入,教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本节课的主题——“网络安全与法治”。教师强调,网络安全不仅关乎个人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更与社会的稳定和谐紧密相连,而法治则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石。

(三)实例分析

教师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例,通过视频播放和图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呈现了一场生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

1.案例概述:受害者张阿姨接到一个自称是“××市公安局”的电话,对方声称张阿姨的银行账户涉嫌洗钱犯罪,需要立即配合调查。由于对方能准确报出张阿姨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张阿姨一时紧张不已对对方的身份深信不疑。随后,对方要求张阿姨将名下所有资金转入一个“安全账户”进行核查并威胁说如果不配合,将面临逮捕。张阿姨在恐慌中按照对方的指示,分多次将几十万元的资金转入指定账户。事后,当张阿姨意识到被骗并报警时,诈骗分子早已携款潜逃,案件侦破难度极大。

2.视频播放:教师播放了一段根据该案例改编的短片,通过逼真的场景再现和演员的精湛表演,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张阿姨的遭遇中,直观感受到诈骗分子的狡猾与残忍以及张阿姨的无助与绝望。

3.图文展示: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展示了该案例的详细图文资料,包括诈骗分子的常用话术、伪造的公文证件、受害者的转账记录等。通过这些真实的证据,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危害性和普遍性。

通过这样的真实案例分析,学生了解到网络诈骗的一种常见手法,还学会了如何识别和防范此类诈骗。同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加强法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必要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蓝本,通过巧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共鸣,融入丰富的生活实例,使抽象的法律与道德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紧跟生活热点,将社会现象、时事新闻融入课堂,有效开阔了学生的教学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作者单位: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