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融合

2024-11-22 00:00:00郑艳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0期

一、教学背景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深度融合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创造力。《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其动人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深受学生喜爱。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这部作品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音乐学习的关键阶段,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本文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和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的融合方式,笔者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小提琴协奏曲的特点,掌握作品的主题旋律和主要音乐要素。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聆听、欣赏、分析、讨论等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感受音乐中的爱情主题和民族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激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百鸟朝凤》的中国传统婚礼视频,营造喜庆氛围。接着,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然后教师再播放电影《梁祝》片段,简单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同学们,在这段视频中我们听到了一首欢快的音乐,它常常出现在婚礼等喜庆的场合。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古代也有一段非常著名的爱情故事,它的结局却是非常悲惨的。你们能猜到是哪个故事吗?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非常好,那大家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了解多少呢?

(学生简单回答后)教师接着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片段,并简要介绍故事。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根据他们的故事创作的经典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吧。

(二)知识讲解(8分钟)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提琴协奏曲的定义和特点,借助文字、图片和音频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该体裁。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家的创作历程、曲目创作背景及意义的视频,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认识。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多媒体展示,大家对小提琴协奏曲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它是小提琴主奏、乐队协奏的形式。

师:非常好,那大家了解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后,觉得对理解这首曲子有什么帮助呢?

生:能更好地感受曲子中表达的情感了。

师:没错,了解创作背景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那大家现在对小提琴这种乐器是不是也更感兴趣了呢?

生:是的,想知道它为什么能在这首曲子里表现得这么动人。

(三)作品欣赏(20分钟)

教师完整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整体情绪和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的变化。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分段欣赏作品。

1.欣赏“草桥结拜”段落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该段落的音频,并同步展示该段落的动态乐谱。教师利用AR技术突出显示不同乐器演奏的部分,同时在屏幕上呈现旋律线的起伏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该段落的音乐特点。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草桥结拜”这个段落。大家注意看屏幕上的动态乐谱和旋律线,同时仔细听不同乐器的声音。

(教师播放过程中适时暂停)

师:这段音乐的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旋律很优美,让人感觉很轻快。

师:非常好,那我们通过屏幕上的旋律线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旋律的起伏。大家看,这里旋律向上走的时候,是不是给人一种情绪上扬的感觉?

生:是的,好像很开心。

师:没错。再听一下节奏,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节奏比较稳定,很有规律。

师:对。那我们再来看看音色的变化。通过AR软件突出显示的不同乐器演奏部分,大家能分辨出都有哪些乐器吗?

生:有小提琴。

师:还有呢?

生:好像还有一些管乐器。

师:非常棒!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小提琴的音色明亮悠扬,在这里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初相识时的欣喜和纯真。而管乐器的加入则丰富了整个音乐的层次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我们能更清晰地体会到这段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师:那接下来同学们试着跟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吧!

2.欣赏“英台抗婚”段落

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该段落的视频,呈现出祝英台坚决反抗封建礼教的场景,同时音频中着重突出强烈的节奏和激昂的旋律。然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音乐中的关键节奏点进行可视化处理,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出表现祝英台反抗封建势力的音乐部分。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欣赏“英台抗婚”这一精彩段落。大家认真看屏幕上的视频,同时留意音乐中的各种变化。

师:同学们,这段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节奏很强,感觉很紧张。

师:非常好,大家看屏幕上这些被标记出来的节奏点,是不是能更清楚地感受到节奏的强烈变化?这种强烈的节奏表现了祝英台抗婚时的坚定决心。

师:那旋律方面呢,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发表你们的看法。

生:旋律起伏很大,听起来很激动。

师:没错,旋律的激昂与节奏的强烈相呼应。大家再看,屏幕上不同颜色标注的音乐部分,蓝色部分代表祝英台,红色部分代表封建势力。你们能听出它们在音色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吗?

生:(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蓝色部分的音色更尖锐,好像在表达祝英台的愤怒和反抗。

师:说得很对。而红色部分的音色则更加厚重,表现出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压迫感。通过这样的多媒体展示和分析,大家是不是对”英台抗婚“这一段落的音乐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呢?

生:是的,老师,这样学习感觉很有趣,也更容易理解了。

3.欣赏“化蝶”段落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化蝶”段落的高清动画视频,视频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蝴蝶,在美丽的花丛中翩翩起舞,配乐悠扬而空灵。同时,教师利用音频编辑软件,将音乐中的和声部分进行单独提取并突出展示,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和声的美妙。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化蝶”这一段落,大家仔细观看屏幕上的动画并聆听音乐。

(学生观看、聆听。)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

生:感觉很优美,很浪漫,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师:非常好。那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注意听音乐中的和声部分,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对和声部分的感受。我已经通过软件把它单独提取出来了,现在听起来是不是更加明显?

生:是的,感觉和声让音乐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了。

师:没错,和声为这段音乐增添了一种空灵、梦幻的氛围。那我们再来看旋律,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旋律很舒缓,很动听。

师:对的,舒缓的旋律与和声的配合,完美地表现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后的自由与美好。大家再看看动画中蝴蝶的飞舞姿态,是不是和音乐的节奏、旋律非常契合呢?

生:是的,感觉蝴蝶就像跟着音乐在跳舞一样。

师:通过这样的多媒体展示和分析,相信大家对“化蝶”这一段落的音乐理解得更加深刻了,那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心中所感受到的美好景象吧!

(四)拓展与探究(10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奏视频,如钢琴版、二胡版等,让学生对比欣赏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作品的效果和特点。

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角度,如音乐的情感表达、演奏技巧、文化内涵等,对《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深入探究。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探究任务,并制作成PPT进行展示汇报。

(五)课堂总结(2分钟)

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展示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参与情况数据,如发言次数、小组讨论贡献度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小提琴协奏曲的特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各段落音乐特点等。

四、教学案例分析

本教学设计用信息技术将传统唢呐音乐《百鸟朝凤》的视频导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然后以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对这节课的演奏类型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分为“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三个部分,用多媒体播放的方式一段段地引导学生深入欣赏,带领学生走进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美妙爱情的情境中,从而产生心灵共鸣,达到教学效果。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一曲目进行对比演奏进行欣赏,分组探究有关这一曲目的其他相关信息,并制作成电子文件进行展示,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对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过程虽然整体上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发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时间把控不够精准

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导致某些部分略显仓促,使课堂整体的教学时间太紧张。例如,在“作品欣赏”环节,对于“英台抗婚”和“化蝶”段落的欣赏与分析,由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程度不同,讨论和发言占用了较多时间,这使后面的“拓展与探究”环节时间较为紧张,学生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和分享。

(二)信息化技术应用深度有待加强

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信息化手段,但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面,信息化技术的支持还不够充分。例如,在欣赏不同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奏视频时,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观看和对比,缺乏有效的引导工具或平台,无法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不同版本在演奏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评价时不够完善

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虽然能够展示一些参与情况数据,但这些数据还比较单一,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例如,无法体现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变化等方面的情况,难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的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改进

本次教学实践后,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全面回顾与分析,教师深刻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这些不足,教师提出了详细改进措施。

(一)优化时间管理

1.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详细的教学计划时间表,并将其分享给学生。时间表明确标注每个教学环节的预计时间,让学生对课程进度有清晰的了解。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简短的预习视频或资料,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例如,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小提琴协奏曲的基本知识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进行初步了解,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进入“作品欣赏”环节,减少背景知识讲解占用的时间。

2.课中把控

教师可借助课堂管理软件,实时监控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照时间表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当某个环节出现超时的情况时,软件会及时发出提醒,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学生讨论环节,设定讨论时间上限,时间一到,教师利用软件的提醒功能,引导学生结束讨论,进入下一个环节。同时,对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总结,避免冗长和重复,以提高课堂效率。

3.课后巩固

教师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并设置合理的提交时间。教师通过平台的统计功能,能够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时间安排,及时发现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某个作业上花费的时间过长,教师可以分析原因,是题目难度过大还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熟练,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或进行个别辅导等。

(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在教学前,教师要拓展自主探究资源与工具,建立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库,涵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多种素材,如不同演奏版本、音乐评论文章、创作故事等。同时引入专业音乐分析软件,如 Sibelius 等,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工具深入分析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等要素,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软件分析不同演奏版本在技巧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结合资源库中的评论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引入 VR 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音乐演奏现场或故事场景中,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

(三)完善评价体系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评价系统,增加多元化评价方式。例如,通过在线平台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活跃度、观点质量;要求学生上传演奏片段或音乐分析报告,评估其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理解与实践能力,从而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的实施,笔者相信能够更好地解决本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航城中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