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我国在新时代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规范。特别是在艺术教育领域,文件明确强调了培养学生艺术审美体验的重要性。根据文件要求,学校美育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首先,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其次,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艺术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和实践操作,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再次,重视跨学科的艺术教育整合,将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确保他们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和艺术素养,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艺术学习和发展。
一、创编教学实践——欣赏课《瑶族舞曲》
本文以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瑶族舞曲》欣赏课为例进行即兴创作教学。《瑶族舞曲》共由四个不同速度、不同情绪的音乐主题构成,第一主题:徐缓的行板,抒情地;第二主题不太快的快板、活跃地;第三主题中速、优美地;第四主题中速、轻盈地。它生动地描绘了节日期间瑶族人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情景,凸显了瑶族人幸福快乐的生活。
(一)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年龄大约在13到15岁,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阶段。在学习音乐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通常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羞怯或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因此在课堂上往往不太愿意举手发言。
(二)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即兴创作音乐主题,从中了解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
3.教会学生能够听懂各种情绪主题的音乐。
(三)教学重难点
听不同主题的音乐,积极参与即兴创编。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大米、音响设备、一次性纸杯等。
(五)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歌曲《爱我中国》,并让学生思考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瑶族、苗族、回族等)
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瑶族的风景图片、服饰等。看完视频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视频中人们的手中拿着什么乐器。
学生:长鼓。
教师:是的。视频中人们手中的乐器是长鼓。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先生前往瑶族收集素材,看到瑶族人民在音乐中长时间跳舞,突发灵感创作了《瑶族长鼓舞曲》,后来将该曲改编为管弦乐《瑶族舞曲》。
教师播放PPT上的《瑶族舞曲》乐谱,并利用“lu”声哼唱,感觉音乐的旋律,并让学生画旋律线,感觉旋律方向。
学生画出旋律线,感受《瑶族舞曲》的旋律方向。
师:同学们知道如何用两个一次性纸杯模仿出鼓声吗?我们看段视频(教师播放视频)。同学们,看了舞蹈视频后,我们知道了长鼓两头粗中间细,请大家把手放在两个一次性纸杯上,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想象长鼓,伴奏即兴歌曲。
生:XX XXXX | XXXX | XXXXXX | XX(用杯子模仿出鼓声,并用自己即兴制作的“鼓”伴奏音乐)。
2.探究创编
师:我们再欣赏一遍《瑶族舞曲》,请大家仔细听乐曲共分为几部分?
学生:4部分。
师:瑶族人民喜欢跳舞、唱歌。他们经常在晚上点燃篝火跳舞、唱歌。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瑶族体验他们的节日吧。
(教师播放乐曲《瑶族舞曲》)
师:刚才这首乐曲是根据著名音乐家刘铁山的《瑶族长鼓舞曲》的旋律创作的。你们在乐曲中有听到熟悉的音乐吗?
生:我听到了徐缓行板、抒情的乐曲(第一主题)。
(1)倾听第一个主题——徐缓的行板、抒情地
师:同学们请倾听第一个主题,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我仿佛置身于节日之夜。
师生探讨:乐曲描绘了节日的夜晚,身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和男孩们欢聚一堂,准备庆祝节日的到来。这种情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欢快和热烈的情绪,洋溢着期待与喜悦。
师: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可以使用自制的“长鼓”来为乐曲伴奏,营造充满活力和节庆氛围的音乐效果。我先介绍一下乐器,让我们来看一看国家管弦乐团使用的各种乐器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思考在这个主题中可以演奏什么类型的乐器。
生:(通过观察和讨论)这些乐器有小提琴、长笛、双簧管、铜管乐器以及打击乐器等。
(2)倾听第二个主题——不太快的快板、活跃地
师:我们在第一主题中了解了不同乐器的特点和音色,以及它们在营造节日氛围中所起的作用。下面请倾听第二个主题。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接着播放乐曲)
生:在倾听第二个主题时我感觉到音乐的速度和情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之前的欢快和热烈转变为一种更加宁静和柔和的氛围。这段乐曲在描述一个夜晚,营地周围的女孩和男孩们与音乐共舞,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在宁静的夜晚,营地周围的女孩和男孩们随着柔美的音乐起舞。他们手牵着手,踏着轻盈的步伐,用舞蹈表达内心的喜悦、思念和希望。音乐中那种温暖而细腻的旋律仿佛带着他们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彼此分享着内心的故事和情感。
师:同学们,请根据你们倾听的第二个主题进行创作。
学生即兴创作:用一些大米和一次性纸杯制作简单的沙锤。
师:同学们用这些自制的沙锤伴随着第二个主题的音乐,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和活力。通过摇动沙锤,我们不仅能体验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还能通过即兴创作表达我们的情感。
师:我们再完整倾听一遍第二个主题,按照你们即兴创作的乐器进行伴奏,并继续倾听第三个主题。
(教师继续播放乐曲)
(3)倾听第三个主题——中速、优美地
师:倾听完第三个主题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在倾听第三个主题时,感觉到音乐的速度和情绪再次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宁静和柔和转变为一种更加温暖和亲密的氛围。这段乐曲在描述跳舞后的时刻,人们坐在营地篝火旁,开始了亲密的对话和交流。
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在跳舞结束后,人们围坐在营地的篝火旁,火光映照在他们脸上,营造出一种温暖而亲密的氛围。大家开始了轻松的对话,分享着各自的故事和感受。
师:根据第三个主题,请同学们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一下。
学生即兴创作:第一个动作是正手横握鼓,随之用左手心朝上握鼓腰,右手扶于鼓尾侧鼓面二分之一处(做两个八拍)。第二个动作是反手横握鼓,左手心朝下横握鼓腰中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做两个八拍)。第三个动作是斜上斜下握鼓,左手臂伸直先向斜上再向斜下延伸,鼓尾高于鼓头或鼓头高于鼓尾成斜线律动(做两个八拍)。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请8名学生展示)?
师:他们跳得好不好?
生:好!
师:给他们掌声鼓励。下面我们把第三个主题完整倾听一遍,并继续欣赏第四个主题。
(教师继续播放乐曲)
(4)倾听第四个主题——中速、轻盈地
师:倾听完第四个主题,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在倾听第四个主题时,发现音乐的速度和情绪再次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温暖和亲密转变为一种欢快和热烈的氛围。这段乐曲是描绘在节日即将结束时瑶族人民一起跳一支快乐的舞蹈。
师:同学们能不能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在节日即将结束的时刻,瑶族人民欢聚一起,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舞蹈。大家手拉着手,脚步轻快而有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音乐的节奏明快而跳动,旋律充满了欢庆的气息,仿佛将所有人的心都连在了一起。这是一段充满活力和喜悦的时光,每个人都在尽情享受节日的最后时刻。
师:让我们再次倾听第四个主题,感受音乐跳动。(教师鼓励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身体的律动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学生即兴创作:第一个动作,单人舞,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双人舞:左边同学向上翻转,右边同学向下翻转,边舞边击。
第二个动作,单人舞,右手握住长鼓的鼓腰前后翻转,左手随之拍击;双人舞,右边同学向左翻转,左边同学向右翻转,边打边跳。
第三个动作,合舞,将单人、双人舞混合,跟着节奏,有2人对跳、4人对跳,一大群人围成圆圈跳。
通过这种即兴创作,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音乐的节奏感和动感,还能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5)听完整首乐曲,教师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利用PPT展示乐曲的曲式结构。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乐曲是如何形成的。
生:刘铁山先生创作《瑶族舞曲》的灵感来源于他对瑶族同胞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场景的观察,以及当地传统歌舞和鼓乐的素材。
生:刘铁山先生以当地的传统歌曲、舞蹈、鼓和音乐为素材,将这些元素融入他的作品中。这种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对瑶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以及他对瑶族人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感受。
师:请同学们完整地再倾听一遍《瑶族舞曲》,说出乐曲的曲式结构。
生:是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具体为A→B→A的形式。
生:(学生讨论拓展)这种调性和节奏的选择,为整个乐曲奠定了一种特定的情感基调,使得整个作品在演奏时能够更好地表达出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
3.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节课上,我们走进了美丽的瑶族,欣赏了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瑶族舞曲》。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走近它。老师相信这首乐曲已经印在了大家的记忆中!
二、教学总结
在音乐即兴创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简单的音乐创作。然而,当需要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时,许多学生显得羞涩和缺乏自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学生逐渐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开始愿意积极参与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在即兴创编音乐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设定固定的评价标准,也没有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优劣的评判,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参与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培养他们对即兴创编音乐的热爱和自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即兴创编音乐,还培养了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文汇学校)
编辑:赵文静
作者简介:罗灵灵(1981—),女,瑶族,广西瑶族人,本科,中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