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围绕“身边的事物与环境”子主题,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询问和确认物品归属的语言技能。在Section A中,教材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询问物品所有者的核心句型和词汇,Section B部分则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复习“What’s this?”和“How do you spell it?”句型,并学习失物招领的写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单元已经基本掌握了be动词引导的一般疑问句,并且对本单元的学习物品单词也有一的定了解。但是,学生的阅读素养、写作能力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展开多维探究,实现深度学习。
三、教学目标(见表1)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指示代词提问物品归属,学习常用学习物品词汇及名词性物主代词,以确认物品所有者。
教学难点:区分并正确运用名词性物主代词与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趣味导入
第一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让学生猜测小女孩书包里可能装有哪些学习用品,然后播放小女孩打开书包的视频。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暂停并展示每一种学习用品,带领学生一起认读这些词汇,如pencil,pen,pencil box,book,eraser,ruler,schoolbag,dictionary等。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并操练句型“Is this ...?”,教师设置了魔术师变魔术的场景。在此环节,教师拿出一个“魔法宝盒”,每次从盒子里“变”出一件物品,都会询问学生“Is this a pencil?”或“Is this a ruler?”,并引导他们用“Yes, it is.”或“No,it isn’t.”来回答,以此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并操练这个句型。继而,教师进行“单词大集合”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回忆并巩固学过的学科名词,如math book,English book等,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之间的联系,并巩固他们的词汇储备。
第二步,为了深化学生对有序整理物品的理解,教师组织了一系列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参与“找物品主人”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有序整理的好处。然后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对比messy和tidy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以此引导学生意识到整理物品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创设“寻找小主人计划”的情境,让他们分角色补全对话并演绎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Is this your ...?”和“Yes,it is./ No,it isn’t.”等句型进行交际,并根据需要给出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环节二:文本探究
第一步,教师通过回顾琳达和迈克丢失的物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常常丢失的物品,思考用哪些方法可以找回丢失的物品,并自然引出文本主题——寻物启事和失物招领。
第二步,在阅读阶段,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公告栏启事,并圈出丢失的物品,然后通过提问“What are the lost things?Circle the lost things.”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称呼和内容感知寻物启事和失物招领两种启事的不同,并回答“What kind of notice are they?”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并判断哪些物品是丢失的,哪些是被找到的,并在“Lost”或“Found”下打钩。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完成图1,并引导学生分析如果看到了这则失物招领,应该如何做。
第三步,在Post-reading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听录音并跟读,以训练他们的语音、语调,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析、探讨失物招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圈画关键信息,并总结失物招领的文体写法。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寻物启事,并总结其文体特点。最后,教师围绕“How does Tom feel?”等问题,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信息,并提出“What can we do to stop losing things?”等问题。在讨论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有序摆放物品和仔细保管物品的重要性,并建议在物品上写上名字和联系方式。
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对“丢失物品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以及“拾到物品后应该如何处理”这两个主题进行句型的梳理和总结。同时,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些句型的掌握程度,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基于汉语提示或句意理解的练习,要求学生使用合适的单词或短语来补全句子,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这些句型。
▲环节三:写作实践
第一步,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寻物启事和失物招领的写作要点,教师启动“写作前准备”的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将所给信息排序的方式回顾2b的内容,帮助学生复习先前的知识,让他们对文章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完成3a练习,即使用选词填空的方式回顾寻物启事和失物招领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提问:“What are they? What kind of notice is it?” 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并明确写作的目的和文体。
第二步,进入Pre-writing阶段,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指定文本,并分组讨论寻物启事和失物招领的异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注意两种文体在结构、语言和内容上的区别,并帮助他们找出寻物启事写作的关键要素。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关键要素讨论。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写作技巧。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补充,确保学生理解准确、全面。当学生对写作要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While-writing阶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属于自己的寻物启事或失物招领文章。
第三步,完成写作后,教师组织“同伴互评”活动,让学生互换文章,并根据评价项目和标准为对方的文章打分(见表2)。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互评了解彼此的优缺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步,为了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目标语言的掌握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入Self Check环节。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代词填空的练习,以巩固他们对人称代词的掌握。其次,教师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编写对话,以巩固含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的用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所学的单词和句型进行对话练习,以此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我以“寻物启事和失物招领”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任务。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猜测小女孩书包里的学习用品,并播放视频展示这些物品,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还设置了魔术师变魔术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并操练句型“Is this...?”。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语言习得。然而,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较生僻的学习用品词汇掌握不够熟练,导致他们在后续的活动中无法流畅地运用这些词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和巩固,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学习任务。
其次,我设计了一系列阅读任务,如判断哪些物品是丢失的、哪些物品是被找到的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文本的核心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能够从多506b559bb4ac1ce155a04b2d9c2e8565个角度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针对这一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最后,写作实践环节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我通过启动“写作前准备”活动,让学生回顾先前的知识,并对文章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关键要素讨论,帮助他们掌握写作技巧。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评和Self Check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结构混乱、语言表达不准确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总之,本次探究式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探究式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绚丽、多彩的英语世界。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十三中学)
编辑:张俐丽
作者简介:向洪莲(1976—),女,贵州贵阳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