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4-11-22 00:00:00颜萌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26期

关键词:新工科;民办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6-0174-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在科技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1]。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

1 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在个性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中缺少学科交叉融合

目前,多数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批量培养人才的模式。尽管有些高校认识到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并尝试实施个性化培养,但这些尝试往往局限于小范围的试验班,尚未形成规模[3]。同时,在实施个性化培养的方式方法上,许多高校只是简单地增加了几门选修课,虽然扩大了知识的广度,但不成体系,课程融合度不足,这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此外,某些高校则采用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选课,但这种方式不仅失去了选修课的意义,还使得个性化培养流于形式[4]。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需要采取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方法来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

1.2 学校资源不均衡,学生实训实践条件有限

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办学资源和经费相对有限。在众多学科专业中,民办高校的资金、设施建设政策等更倾向于国家一流专业与省级一流专业的建设。然而,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软硬件教学资源需要及时更新,这导致部分实验室设备陈旧,缺乏足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3 教师动力不足

由于生源多样性和入学门槛的差异,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5]。这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然而,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改革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作为目前教学主力军的高校中青年教师,在面对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意愿、动力或资源去实施这种改革。因此,如何调动高校教师实施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积极性,是民办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2 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

为了推进新工科教学改革的实施步伐,加速学生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培养,提升计算机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针对目前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现状,长春光华学院计算机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改革和探索。

2.1 校企合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加大学科交叉融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以大数据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与服务外包三个方向,建立“中软定制班”。校企双方全程嵌入,从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招生、联合培养到学生就业,企业均参与其中。学生入学时即签订就业协议,以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2024版专业培养方案充分贯彻了OBE理念,注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考核评价之间的关系,采用反向设计“岗位-能力-课程”的成果导向式课程体系,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6],如表1所示。

为提高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学校加强了学科交叉融合。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结合,设置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设计和分析高效的算法,以解决优化、搜索、排序等计算问题;计算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设置数字媒体艺术相关选修课程,培养学生使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例如动画设计、交互式艺术和虚拟现实;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管理的结合,设置相关软件工程管理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软件项目管理和领导能力,以及软件工程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计算机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设置社会网络分析、舆情分析、政策模拟等选修课程,使学生具备利用大数据、计算建模和网络分析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社会科学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开设计算机图形学与动画课程设计等课程,使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生成和操作图形与图像的能力,进而将能力应用于电影制作、游戏设计和虚拟现实等领域。

这些跨学科融合的专业和领域不仅扩展了计算机科学的应用范围,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同时为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校企合作均衡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民办高校教学资源不均衡的现状,计算机专业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双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确保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此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还加强了与长春市博鸿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地方企业的合作,为学生争取到了更多的外部资源。

该专业注重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非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均有能够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大纲、指导书或教材。专业根据实践教学内容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验内容的层次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应用[7]。基本能力侧重基础性或验证性,专业能力注重技术性或应用性,而综合应用则强调综合设计性,注重创新和综合知识的运用,如表2所示。

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中,校企共建了实践教学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实战技能提升资源。学校联合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开发了多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如《Python电商产品评论数据情感分析》《校园服务系统》《自动点餐系统》《COVID-19疫情数据可视化》《网上书城在线销售系统》等。这些案例使计算机专业师生能够了解产业行业的实际需求,提升企业项目的实战经验。同时,也促进了专业教师将一些特色项目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形成了一批优质的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

2.3 学校助力教师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进程

在教育部“新工科改革研究项目”的推动下,学校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助力教师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正在向更高质量、更高效能的方向迈进。

首先,学校调整了科研评价体系与绩效考核体系,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对于在教学改革上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从而鼓励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其次,学校通过提供住房补贴等福利措施,帮助中青年教师减轻生活压力,让教师们有更多的精力和动力去关注教学改革。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学院的帮助与支持下组建了专业社团、科研助理团、实验室助理团以及学科竞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专业社团与科研助理团队以项目为核心,结合企业导师和班导师的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学科竞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创造,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计算机软件人才。仅在2023 年,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省级与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1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4项。与2022年相比,专业学生的竞赛获奖数量与质量都有所提升。

3 总结与展望

在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专业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愈加注重跨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得教学资源更加完备,实践实验设施更加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显著提升。总之,在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但仍需不断努力和完善。未来,学校应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国际化办学、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