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股份:三次转身映射产业蝶变

2024-11-21 00:00:00焦建
财经 2024年23期

大华数智展厅。

在位于杭州钱塘江下游南岸的滨江区,汇聚着多家以数字安防业务起家的国内核心企业。提及业界代表时,“海大宇”是个常出现的组合,分别指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以及宇视科技。

以大华股份为例,其全称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华”)。作为以数字安防业务起家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大华如今已是智能物联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所谓智能物联,在杭州特指一个产业链群生态体系,大致可划分为三层:基础层指物联网、传感器及芯片;技术层由感知、认知及平台构成,是为行业核心;应用层则涉及机器视觉、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生活及办公等泛在场景。

以核心技术和特定应用场景集成不断突破、发展为基础,大华2023年营收达322.18亿元(同比增5.41%),其中智能物联产品及方案收入占比达82.7%(同比增5.79%),包括机器视觉及移动机器人、智慧生活、智慧教育等创新业务。

“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的产业转型升级脉络,既受宏观经济及海外市场波动影响,也折射相关行业技术迭代趋势——从“看得见”到“看得清”,再逐步迈向“看得懂”。一系列挑战由此而来,除继续深耕视觉领域,还需引入或培育传感器、数字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理顺新产业路径。

基于在垂直领域内的场景服务能力、硬件制造经验,大华如何融合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方能满足客户日益强烈的降本增效要求?优势领域内垂直但相对封闭的经验,又如何运用到平台搭建和生态营造?大华的所思所为,或有一定参考价值。

跨入智能物联

“大华1993年起步,自主研发第一台调度通信机;2001年,大华股份成立;2002年,开发第一台8路音视频同步嵌入式DVR(数字视频录像机);2008年,大华股份上市;2015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华股份董事长兼总裁傅利泉回顾企业发展节点。

大华的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2001年进入相关行业之初,国内市场主流摄像机品牌大多来自国外厂家,大华选择从后端产品DVR突围。借助国内高速发展带来的市场增量,其在国内安防行业中的地位攀升至前列。

2008年上市是大华的又一个重要发展节点,助力公司横向扩张产品线,并顺利完成从后端存储产品向前端的摄像机等产品转型。大华研发及立体化系统布局,亦进入加速期,例如推出CMOS和CCD高清网络摄像机等。

2015年是大华横向拓宽产品布局、从传统安防转向以视觉为核心智能物联厂商的起点。

“从创业到2015年营收做到百亿元,是大华的产品创业阶段。董事长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做好视频的主轴业务。”大华股份高级副总裁刘明这样向《财经智库》调研组解析。

2015年前后,全行业开启高清化、智能化技术升级周期,视频监控逐步由单一功能产品向多元化AIoT发展,聚焦主业的大华等企业逐渐向方案服务商拓展。一方面,围绕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从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由单纯卖器材向提供软硬件一体化服务迈进;另一方面,集中设立相关一系列多元化子公司。两项并举,大华突破百亿元收入天花板,整体营收开始快速增长。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模式有了更多可能。梳理产业延展脉络,推动视觉能力的迭代升级,是大华等传统优势企业的基本盘。例如,围绕红外光线及紫外光线的感知能力迭代,加之视觉分析和视觉能力的提升,大华得以从传统的安防逐渐扩展至环保监测和机器视觉等领域。

为夯实在技术及服务客户层面的优势,大华近年来的主要举措大致分为几类:首先,保持以视觉为核心,进一步扩展物联感知能力,同时基于行业大模型推进商业化落地;其次,搭建更宽泛的以视觉为核心的连接能力,例如进行通信技术的基础研究,推出数据通信产品(数通产品);最后,加强大数据能力,以视觉数据为主要内容,提升数据产业实力。

从2021年起,对整体业务发展已有相对清晰脉络的大华,开始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两横两纵的“Dahua Think#”战略:两纵指业务战略聚焦城市、企业,两横则指技术布局AIoT、物联数智平台。

在这一架构中,以视觉智能技术为核心,大华正逐渐培育其“云、网、边、端”的融合服务能力。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为满足数字经济建设中多场景、差异化需求,大华希望同时夯实全感知、全智能、全连接、全计算、全生态的五全数智能力基座。

加速推进与大数据有关的智能化发展能力及全方位多领域服务能力,是大华近年来产业发展的一条基本主线。以相关战略为例,Think#1.0阶段迈入Think#2.0阶段的一个核心区别,便是从Intelligence(智能)到Integrated Intelligence(融合智能)。

2023年,大华又走出关键一步。中国移动战略入股大华,获得2.93亿股份(占比8.81%),成为大华的第二大股东。两家企业优势互补,共同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将AI能力打造成增值业务。

服务于越来越多的B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C端消费升级需求,是大华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之一。

转型升级迎接新挑战

2006年至2016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数字安防行业迎来“黄金十年”。内需强势增长及宏观政策等强力支撑,行业内企业坐享了较长一段时间的高增长、高利润双重红利。

在此期间大华未雨绸缪,大致形成了国内业务、海外业务和快速增长的创新业务三大门类。再将国内业务细分,具体包括城市业务、企业业务、中小企业业务、创新业务。从客户端来看,则是To G(政府)及To B(企业)两大类。

随着国内市场饱和,国外市场环境波动等宏观形势变化,实现千亿元级销售规模,服务于越来越多的B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C端(消费者)消费升级需求,是大华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之一。

如前所述,大华目前的定位是智能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在行业应用方面,除了城市治理,交通、能源以及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在成为大华重点落地场景。

按照行业机构预测:到2026年,全球物联网企业级支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突破,人工智能逐步迈入AGI(通用人工智能)发展阶段,也将进一步加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大华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亦有整体理解,希望通过智能物联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应用,解决传统人力密集型行业和传统产业竞争力不足等难题,让产品和服务快速下沉市场,满足企业对数字化的基本需求。

这一新市场看似热门,宏观前景广阔,背后却充满琐碎细节。与个人消费市场的产品、品牌较为统一相比,企业市场具有规模大但碎片化特征,客户涉及面广,需求多样且非标准化。

对于规模效益的降低,虽然众多服务商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却很少形成行业通用的模式。

正如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荣誉主任朱森第所言,“消费互联网的特点是共性需求多。企业市场则是共性需求少、规模小导致得不偿失。考虑不同层次的需求,让尽可能多的企业用智能物联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具备全局性意义,值得思考。”

国内数字安防行业在起步及发展阶段,也曾面临过类似棘手问题。大华凭借与产业客户长期合作的经验,拥有了在垂直领域内解决零碎问题的能力。

“外界对大华的印象可能仍是做硬件、卖摄像头,但我们的强项或许是软硬件一体化、嵌入式服务。大华相关产品型号有3万多种,是从行业发展中积累而来。在智能物联方面,大华可较好地针对企业具体痛点、需求进行研发和服务。”大华股份研发中心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邓志吉指出。

深耕视觉领域30多年,大华积累了一系列视觉AI技术,并拥有超8000个细分场景,这为其在大模型相关算法和工程技术方面打下了基础。大华选择在医疗器械、汽车等高精度领域开展视觉技术应用推广,加快视觉智能技术在工业可视化、缺陷检测、人机协作交互等场景落地。

理性、务实且“接地气”的关注具体业务场景,也是大华的研发思路之一。以业界高度关注的大模型开发为例,2023年10月,大华面向以视觉为核心的智能物联领域发布了大华星汉大模型,通过融合图像、点云、文本、语音等多模态数据,提升视觉解析能力。

“大华的模型主要从客户角度出发看问题。目的是帮助客户对其既有素材和内容做解析,客户可根据解析的信息、发生的事情进行判断。这是脱离行业应用场景的算法无法实现的。”刘明指出。

为加速相关模式落地,大华在降低成本方面亦有相应设想,即主要采用大模型小型化技术以及大小模型协同技术。“大小模型协同部署是构建用得起的大模型系统的关键,能够保证大模型系统算力成本可控,加速商业落地。”大华方面表示。

一系列尝试正在产生积极成效。大华财报显示:2023年大华国内业务中,城市业务营收为43.33亿元;企业业务营收则为90.8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