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联既是产业数字化的基础支撑,也是数字产业化的重要领域。在近年杭州打造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的进程中,当地不同背景的企业,在理解技术及布局产业时思路有别,突围路径亦不尽相同。
新华三集团(下称“新华三”)对智能物联的布局,一直带有起步时的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特色。因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集团员工总数近1.8万人、收入规模超过500亿元。
网络通信的产业链角色不可或缺,可以将各孤立的设备联接,通过信息交换实现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间通信,达到资源共享、通信的目的。正因网络通信在智能物联中发挥“联”这一基础作用,故也被认为是“毛细血管”。
除被外界所熟知的产品及服务特色,为把握智能物联机遇,新华三亦有相关筹谋。正如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张鹏对《财经智库》所言:智能物联产业,大致可分为端、边、网、云、用、服、智七大板块。新华三希望借原有产业基础发力后端,以此形成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内的优势。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主流代表形态之一,智能物联以海量设备和感知单元构成“触手末梢”、分布式异构网络构建“神经网络”,再以开放创新平台和关键算法软件作为“大脑中枢”,最终实现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高度融合。
这一构建及融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对原有技术(感知设备、网络等)的演进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对新增技术(云计算、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前者往往与拓展感知有关,即通过传感器等拓展人类或机器设备感知的广度及深度;后者则在智能角度发挥作用,例如人脑无法想象、无法存储的领域。
在张鹏看来,智能物联可以用“四无”概括,即无所不知的感知、无所不通的连接、无时不有的数据,以及通过AI及大模型将所实现的“无所不懂”。
要实现这些目标,则需依靠端、边、网、云、用、服、智七大板块进行落地:“端”即安防等相关传感器设备的安装数量;“边”即边缘计算;“网”即连接通道;“云”即云计算;“用”即应用场景;“服”即与生产等关联的相关服务业。
新华三判断,在端的设备量及与之配合的视觉智能技术方面,中国拥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因4G、5G普及率高,加之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有机融合,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程度也较好。目前主要短板仍在后端,即与生产有关的服务业等。要补齐这块短板,如提升设备联接标准,就是新华三有所积累的领域。后端因而成为新华三在智能物联时代选择的布局重点。
“以新华三对智能工厂的管理为例,生产过程中机械臂控制、瑕疵检测等,中国相关发展均不落后。但在产业后端,即整体智能工厂管理、生产与物流等相关领域,仍存在短板。”张鹏称。
在智能物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企业网、物联网布局及网络管理软件等),新华三具备国内较为领先的交付及运营能力。
以软件定义网络(SDN,SoftwareDefinedNetwork)领域为例,作为软件定义最初的形态之一,历经数十年演进的SDN,已成为服务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在此方面,新华三已连续多年稳居中国SDN市场份额首位。并以算为中心,构筑云、边、端立体泛在的算力体系,形成一体化基础设施。
硬件领域之外,新华三在2019年进一步提出了“数字大脑”计划,向“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角色升级,帮助各行各业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效率和效益。
新华三已经初步搭建起一套具有自身技术和产业基础的架构以服务生产行业:在智能物联底层,新华三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及后端支持(主要为网络相关);第二层为应用平台,包括负责数据调度和运算的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等。针对面向具体应用的领域,新华三则将数据通过智能物联系统采集后,进行清洗、挖掘及处理后服务相关行业。
在智能工厂领域,新华三正探索前后端多方位的发展路径:其一是培育产业生态,例如在工业门类多元且丰富的苏州专门投资相关企业。通过与当地电子、印刷等行业密切合作,新华三认为已基本获得了从单一智能工厂样板到大规模复制的能力,目前正在云南、江西等地,在烟草、制糖等行业进行延展性探索。
另一重要路径,则是“躬身下场”:出于保障供应链安全及产品质量,以及理解客户深层次需求等考虑,新华三在2019年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并运营自家的数字化未来工厂,主要产品为高端服务器,以及交换器、路由器、安全、无线等网络产品。
工厂将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物流系统和自动化仓储进行协同,让生产线自动化率达到88%。此外,通过边缘计算平台与生产线互联,工厂实现了将设备层的感知反馈,交由边缘计算进行数据处理,并上报到工厂数据中心进行结果的分析与判断的全过程。
张鹏称,通过与智能物联前后端多个产业的交互,“从底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整体能力到中层的云与智能平台,再到上层的各个行业应用和服务板块,新华三旨在为企业提供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智能物联产业打通的底层方面,参与《财经智库》调研的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荣誉主任朱森第,以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等人,首先关注的是前端基础夯实问题。
在制造业尤其是离散型制造中,底层设备的联接非常重要,当前相当一部分设备的互联仍依赖于现场总线,而总线类别又多样繁杂。
朱森第表示,真正实现工业互联网的“一网到底”将对企业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带来帮助。“新华三在工业以太网交换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是否可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进一步发展工业以太网技术,使其响应速度更快,能够更好地满足设备互联的要求。”
但在新华三相关人士看来,目前真正做到“一网到底”仍非常困难,原因之一是大量生产设备的标准难以统一,往往“鸡同鸭讲”。一方面,一些设备本身比较陈旧,缺乏数字化能力;另一方面,即使是新设备也可能存在来源复杂、标准化不规范等现象。
后者的标准化不规范有人为因素,亦可能蕴含了较多的提升空间。与通信协议标准化的网络领域相比,在智能物联领域,标准往往较为混乱,有厂标、地标、省标、国标等等。一系列复杂且多变的标准,造成了物联设备的对接困难。
张鹏举例称,以智能物联最常见的视频领域来说,在相关部门颁布《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即业内“28181标准”)之前,所有厂商都有自己标准。相关标准颁布后,因大量已有视频摄像数据存量既有模拟又有数据,对接仍非常困难,但情况已在改善。“涉及各个门类的数字化进程,智能物联行业传感器等标准亟待统一,越早推动越好。”
“智能物联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的是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问题,否则企业即使业务尝试做得很多,但依然很难串联成一个整体。”董云庭对此的判断是,“目前我们缺乏一个统一标准,各自为政可能是一个大问题,标准先行非常重要。”
联接的问题之外是智能的问题。产业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核心区别之一,在于是否具有自发现、自决策、自调整的能力,这也是智能物联产业下一步发展必须要突破的核心难题之一。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横空出现为破解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工具。新华三在2023年时进一步提出了深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内嵌AI能力的“AI in ALL”战略(于2020年首次提出),以及赋能百行百业AI化的“AI for ALL”战略。旨在将AI技术内置于产品和解决方案中,使其具备内在智能,例如设备可自行发现问题或预测问题,并进行修复和解决。
在此基础上,“随着产业实践的深入,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力,形成集聚效应,才能够更好地把AI的复杂技术具象化、通用的能力个性化、综合的应用人本化。”在近日出版的与新华三数字化变革有关的《双桨鸿惊》一书中,紫光股份董事长、新华三集团CEO(首席执行官)于英涛曾如此解析相关模式起源。
2024年8月底,位于贵阳贵安的“图灵小镇”正式落地。这是继杭州、郑州、咸阳、马鞍山等地后,新华三探索智能物联产业发展新模式建设“图灵小镇”集群的最新推广版本。
图灵小镇作为浙江省级特色小镇,于2017年创建。2023年8月,萧山区政府与新华三在此基础上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平台,位于萧山区的钱江世纪城内,新华三计划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以创新的智算服务模式,联合政府、运营商及生态合作伙伴,以“政府搭台、企业搭链、创新搭伴、应用搭车”的理念,打造以智算中心为核心、以垂直行业模型落地、算力网络一体化运营服务、AI赋能产业转型升级、AI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和产业生态聚集为目标的“图灵小镇”集群。
为实现相关行业的共建共享及生态搭建,地方政府与其他企业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杭州萧山图灵小镇的模式主要分为平台、处理及交互三个层面。
以平台为例,小镇本身即为载体。所谓处理,也是图灵小镇的特点之一,即算力及信息处理。到2024年7月底,杭州萧山图灵小镇合计算力达2300P,初创企业可以灵活租用这里的算力,降低进入门槛。
在交互层面则是争取让钱江世纪城里的近2万家企业,特别是其中的3000家左右信息软件企业通过一系列交互和交流,延展智能物联产业在生产性服务业的覆盖场景。
在董云庭看来,杭州在智能物联发展方面确实有很好的产业和社会基础。但他同样担心,相关产业在样板工程之外,是否能取得真正的实质性成果。例如,如无法解决GPU短板、网络处理器突围难等将造成的算力短缺,智能物联向智能化发展的根基,或许无法“打得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