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联:制造业转型之路径

2024-11-21 00:00:00吴桐
财经 2024年23期

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街。摄影/朱旭洁

德国于2013年提出工业4.0,描述了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未来图景,物联网作为工业4.0的基础设施被提出。美国则直接从互联网技术入手,把互联网与工业相结合推出了工业互联网,找准了未来工业应用的主脉。经过多年发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互通互联等技术日臻成熟,从硬件到软件产品非常丰富,相关标准也纷纷出台,在智能制造落地的过程中,物联网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其应用基础在于数据,而制造业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资源,物联网不但要获取数据,还可以利用大数据解决许多制造业难题。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结合形成智能物联,是二者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联网通过人工智能产生更大价值,而人工智能需要物联网这个重要的平台来完成落地应用。智能物联是推动AI赋能制造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智能物流先行一步

智能物流是智能物联较早落地的一个领域。杭州传化集团则是该领域的最早一批探路者。

1997年,传化集团成立“杭州传化储运有限公司”,开始了在物流领域的探索。2000年,传化开启了物流的平台发展模式。2003年,传化首创“公路港”物流模式,杭州公路港正式运营……2016年,传化成立30周年,传化股份更名为传化智联,代表着“开放、共享、连接”的平台思维注入产业发展。

传化智联首创“公路港”平台模式,建成全国最大的公路港网络,从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为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生态平台。推出供应链物流服务、数字网络货运等产品,发展新能源、车后等增值服务,结合区域产业链特色,带领平台物流服务产业的集群发展。至今为止,传化物流在全国拥有73个公路港,运营面积达1358万平方米,服务27万家企业,运营5749万辆运输车辆,年平台营业额达到615亿元以上。服务的重点企业包括宁德时代、奥的斯、海康威视、吉利等世界500强企业。实现人车货场企的全链条的智能链接,为企业提供智能调度匹配。聚焦区域特色,将物流与企业供应链紧密联系,与企业业务产生关联,为企业制造过程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制造业物流运营效能。

传化智联已建设形成“智能公路港服务”“供应链物流服务”“生态增值服务”三大服务体系。

智能公路港是传化物联基于物理仓储场进行数字化建设形成的现代数字化物流枢纽。为实现数字化转型,传化智联在公路港建设中投入巨大,与海康威视合作建成慧眼一期智能监控管理系统;与华为、中国电信合作了5G智慧园区。仓储园区管理系统配置了园区PMS系统、云亭系统、鹰眼系统、IOT设备。形成标准化功能中心,逐步建设光伏、充电桩、换电站等绿色基础设施。

园区智能指挥/智能监控/无感停车三大智慧园区管理功能全部上线。其中智能监控管理系统为园区方,提供完备智能的全方位监控与智能安全分析告警。依托智能化技术,为园区提供统一的调度应急平台,直观显示园区整体情况,包括人流、车流、货量在园区的分布、流动状态等。园区指挥中心提供园区物流服务,以及政务服务、应急中心等。物流服务功能包括园区物流运力、仓库资源的数据展示调度、共享云仓服务、专线运力服务的调度等。通过大力升级应用数字技术,为制造企业提供仓储和运力资源的全网线上调度和匹配,建成了一站式综合性智慧园区。

在《财经智库》杭州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智能仓储部分是传化物流的压舱石,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传化物流进入物流领域较早,充分认识到仓储场地对于物流的重要性。通过与当地政府洽谈获得仓储场地的使用权和运营权,传化为后续以“公路港”为节点的全域范围内的大物流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智慧物流系统中,核心要素可分为硬和软两方面。硬的方面包括仓储能力和运力。运力不是稀缺资源,可以通过市场配置来解决。而仓储场地是稀缺资源和核心资源。在智能物流领域,“物”是基础,既是货物,也是仓库场地,是“流”的源头;未来更是智能物联的数据来源,是AI赋能的基础。软的方面主要是互联网应用系统,其中算力和存储能力这些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云基础设施来解决。真正体现智能化的部分是物流管理系统平台。首先在仓储系统数字化方面就显示了传化智联对业务的深入程度。针对四类物理节点:生产基地(原料)、制造商/经销商、仓库、门店,将物理属性隐去,建立了数字化仓库模型,虚拟化整合成适应供应链的VMI和JMI模式;面对不同的需求配置高标仓、冷链仓、标准仓;根据区域资源配置的枢纽仓、省级仓、节点仓,实行分级管理;实现了从传统物理仓储场地向数字化物流仓储空间的转变。

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是传化智联的业务核心,是一个提供零售、担保交易、合同物流、仓配一体等业务模式的交易平台,提供从原材料厂商到客户的端到端服务,能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行业解决方案。主要有物流交易管理、运输作业管理、仓储作业管理三部分。物流交易管理系统主要为货主提供各物流产品的询价、比价功能;为服务商提供简版运输作业功能,如产品上架、订单受理、运单承运等;为运营商(传化公路港)提供运营管理功能,如产品价格审核、订单审核、投诉处理等。运输作业管理系统是由传化智联基于物流行业的集、分、运、配实际业务场景研发的一站式协同物流平台(TMS),提供满足整车、零担、直送多种运输场景,从开单、配载、配送、签收、回单、异常、退货、财务结算于一体的全流程管理。仓储作业管理基于智慧云仓储管理平台WMS。传化云仓是一款基于云端部署的专业SaaS平台,致力于成为行业“生产端到流通端”全过程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帮助货主和仓库改善管理效率,通过订单管理实现全网多仓协同与调度;依托传化智能物流服务平台优势,以“订单+数据”驱动的方式,连接行业上下游全过程,实现共享协同,提供智能供应链协同产品;为适应中小客户的弹性用仓需求,在港内发展共享仓,提供标准化统仓公配解决方案。

在运输环节,运力是依靠市场来解决的,传化并没有将其作为核心资产运营,因此也没有和车联网融合。传化采用的方式是人和物绑定互联,即把司机和物流平台绑定,认为司机和车是一体的,司机只需要用手机登录平台,就可以实现人、车、货、场、企等各种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传化智联整体实现了物流业务的全面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服务。平台的增值服务包括陆运通平台,提供了货主App、司机App、经纪人App;客户在App上就可以完成货主下单、平台受理、司机接单、支付运费、确认收货等订单全部流程。

传化智联自主运营公路港,谙熟公路物流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了独有的资源优势,打造了“智能公路港”体系,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智能物流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基于物联技术的智慧物流系统,能够比较完整地体现多年运用的管理经验,充分反映物流系统的运营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优势。相对于专门从事物流运营管理系统的软件公司,除了对业务熟悉的优势,系统和数据统一,管理模式一致,在应用和落地上占尽了先机。

传化智联综合利用智能物联技术,灵活借力移动互联网资源,开发各种适应客户需求的应用和服务模式;深度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提供基于供应链的服务,面向不同行业提供多种解决方案;较早开展基于数据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增值服务。传化智联已经走在了智能物流领域的前列,智能物联技术的应用已硕果累累,前景非常广阔。

作为领军企业,传化智联下一步如何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传化智联现在的平台还是自成体系,与其他系统缺乏互联。未来的智能物联一定是社会大系统,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随着业务拓展,传化智联需要进一步输出标准化运营能力,链接更多基础物流设施和资源,也需要进一步开疆拓土,将自己成熟的智能物联物流系统应用于其他企业的仓储园区,兼容别人的数据和系统。这就需要领军企业尽早制定智能仓储物流的标准,尤其是基于公路港模式的园区数字化运营标准、数字化服务标准。现有智能物联系统需要进一步向企业制造过程渗透。目前还是以联接制造企业的成品库为主,可以进一步延伸到企业的制造过程,为企业柔性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未来要深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向智能化提升,开展基于大模型的知识获取和业务优化,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海量数据资源,使数据成为有价值的数字资产,进一步提升物流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助力新能源应用新业态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围绕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总目标,打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配电系统,在增强保供能力的基础上,推动配电网在形态上从传统的“无源”单向辐射网络向“有源”双向交互系统转变,在功能上从单一供配电服务主体向源网荷储资源高效配置平台转变。

在杭州,有两家企业也在从传统的配用电向智能型配用电、新能源、微电网转型。

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92年,聚焦于能源转型,是一家为全球电力客户提供智能产品和配用电解决方案的外向型企业。公司坚持国际化发展道路,践行“聚焦、创新、客户导向”,形成了以全球化营销平台、全球化研发体系、全球化生产布局、全球化采购供应、全球化管理平台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全球员工有2600多人,2023年有收入的国家已经达到66个,为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提供智能配用电产品、新能源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2004年,海兴电力在国内的电表企业中最早从机械表转型做电子式电表。2006年,开始布局软件业务,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发STS预付费系统的公司,还参与了全球的预付费标准制定。2008年,智能电表的解决方案项目在海外落地。2015年,开始进行产业链延伸,从传统的用电领域向配网业务扩张,开始做配网业务的孵化。2016年底,海兴电力在上交所主板上市。2018年开始打造产业生态,布局物联网产品和技术,现已具备提供智能配用电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以及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的设计、集成能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公司形成了以智能用电为主,向智能配电和新能源延伸的业务格局。智能用电产品和系统主要包括智能电表、智能用电终端、智能集中计量表箱、通信产品、系统软件及服务等。智能配网自动化设备及系统,拥有多款具有核心技术的配电产品,主要包括一二系融合成套设备、智能配电终端、环网柜、柱上开关、重合器、互感器及系统软件等,其中重合器产品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是国际领先的新产品。新能源产品包括工商业光储充等集成产品和微电网等,公司目前已具备包括逆变器、储能电池、配网并网设备、微网控制系统、计量收费系统等分布式能源核心设备的自主可控能力。

智能电网进入2.0阶段,最核心的是电源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电网的发输变配用,是单向流动的电力,现在终端用户增加了光伏储能以及新能源汽车的V2G等设备之后,原来的用电侧已经变成了发电侧,即电源侧,所以整个电网管理的复杂程度提升了一个等级。这种变化对电气设备提出了智能化的要求,也为智能互联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

面向新的市场,海兴电力针对不同用户需求,首先从智能电表升级做起。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数据采集的重要基础设备,承担着原始电能数据采集、计量和传输的任务,由测量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控制单元及通信单元等组成。开发的新一代智能电表在具备了最基本的用电量计量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满足了双向计量、阶梯电价、分时电价、峰谷电价、防窃电、信息储存和处理等功能需求,对电网实现智能互联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智能电表升级之后,海兴电力开发新能源配电网产品。电网由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燃气轮机、电化学储能、超级电容等)、用电负荷(重要、可调等不同类负荷)、能量管理系统(监控、保护和自动化装置)等组成,是一个能够基本实现内部电力电量平衡的供用电系统。海兴电力凭借在软件系统、物联网通信等方面的领先优势,针对不同客户的痛点,增加需求侧管理的功能,包括微电网用户负荷状态预测、配用电一体化等,为客户提供从软件到终端、从通信架构到终端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包括基于智能物联技术的分布式光伏解决方案、户用储能解决方案、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及光柴储微网解决方案。

海兴电力能够在智能配用电、新能源领域抓住机会在海外市场做得风生水起,主要体现在智能电表上投入早,注重行业标准的参与和制定。2020年,公司成为首家进入Wi-SUN联盟董事会的中国企业,参与制定全球标准,同年全资子公司海兴电力泽科获得全球软件最高等级CMMI5级认证。海兴电力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掌握了智能配电一二次融合技术、智能微网技术、光伏/储能逆变技术、先进电测量和流体计量技术、NFC加密应用技术、大数据挖掘和应用等多项核心技术,为在新能源、微电网领域快速发力、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建立了一个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在云端上进行开发合作。包括巴西、印尼的海外技术中心,都可以通过全球化的研发平台跟国内的技术部门展开合作。公司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巴西福塔莱萨大学、南方电网、电科院等高校和研究院都有合作业务。

海兴电力在海外布局较早、布点较多,深耕多年,渠道广阔,形成了产品+渠道+品牌+数字化营销和本地化服务等多重优势,为推广智能电网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工业物联,“物”是基础,“联”是关键。除了产品和技术,渠道也很重要。实现智能物联要有一定规模的“物”,传统企业的优势就是完善的供应链渠道和销售渠道,这是企业在推进智能物联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

正泰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绿色能源、智能电气和智慧低碳”为核心的三大产业板块和“正泰国际、科创孵化”两大平台。产品不仅覆盖用电领域,还实现了全面的智能化管理,涵盖数据采集、数字数据上传以及远程操控,全面实现电力互联网和智能台区的管控。目前,针对10千伏以下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管理,无论是工厂还是园区,只要电压在35千伏以下,设备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管控,尤其是智慧微电网方面的管理。

作为行业龙头,正泰为智能物联擘画了一幅宏大的蓝图。正泰布局了多家芯片公司:例如,致力于电力物联网高端SOC系统集成芯片及模块方案产业化的通信与主控企业,致力于研发新型超稳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存储企业,专业从事智能传感器芯片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传感器企业。此举是为正泰未来的电力物联网奠定底层技术基座,要将所有电器产品数字化,并植入芯片。成立的物联技术应用研究院负责产业穿线及智能物联理念推广。实现电器智能化多数据融合感知、实时采集传输、边缘计算、SaaS应用、可视化等分析与应用,提供端到端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在电力物联网中,电表是一种感知层产品,底层传感器包括电传感器、非电传感器、互感器等,广泛应用于测温、感知用电和安全管理。为此,企业开发了五款非接触式和接触式传感器,主要用于智能配电。另一个重点是建立网关采集终端,收集并传递感知层的数据,整合了无线、有线4G、蓝牙、WiFi等通信技术,建立了技术优势。正泰还在研发SaaS应用系统,开发多种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的组合应用,包括各层级的安全计量、审计和服务。

除了智能电表,还生产水表、气表和热量表等物联网仪表。正泰的EMS能效管理和能源管理平台,也已扩展到双碳监测、能效管控、光伏路灯、低碳出行和低碳零售等领域。

正泰的运维模式在调研中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在线下,正泰在全国拥有1200家运维服务网点、3000位专业运维工程师。每家每户的维护需求都非常分散,他们通过类似滴滴的App来实现快速响应。如果发现问题,服务人员可以抢单并在完成任务后立即结账。这个模式非常成功。许多家电企业,如创维、美的等,也想进入光伏业务。虽然它们不生产光伏设备,但它们有庞大的运维团队,海尔也为它们提供了许多运维服务。在智能物联的系统中,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手机和各种移动设备实现了人与物的互联,从而巧妙地将工业互联和消费物联网连在一起,形成新的服务模式。借鉴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和资源,在工业领域会大有可为。

从芯片到产品,再到应用,全部由自己包打天下,是许多大企业当下的布局。产业链过长,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其实这也是企业的无奈之举,因为在制造业的产业链上断链的情况很常见,补链强88f43b3e01678785683e12a70830a466链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还需要持续迭代,小企业承担不起。

自从2019年国家电网提出泛在电力物联网战略以来,该领域异常火热,但实际落地效果离预期还有差距。从端-边-云-应用的电力物联网的架构来看,端边物联设备基本得到解决,但各自为战的情况还很普遍;还缺少能够在行业内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的综合电力物联网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慧物联服务还在探索中。海兴电力和正泰得益于较早转型进入电力物联网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了一席之地。海兴电力在稳固海外市场的同时,还需进一步融入国网和南网的市场体系,开拓国内市场。正泰也应进一步扩大自身物联网平台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在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过程中,将智能物联技术和AI技术结合,基于大模型开展满足客户偏好的应用和服务模式,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灵活性,借鉴消费物联网的推广经验,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的机械产品如何融入智慧物联技术,提升产品性能,一直是制造业关注的难点。在调研中,我们走访了三家机械制造企业,兆丰机电、亚太股份和杭氧集团,看到了三家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兆丰机电是一家专业制造汽车轮毂轴承单元及底盘系统的公司,很有浙江企业的文化特征,一直在细分领域深耕,心无旁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非常传统的基础部件做到了国内一流,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市场和影响力。兆丰机电靠质量赢市场,视创新为企业发展灵魂,坚持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双向赋能,不断推进自身的技术升级。2014年全面实现机器换人,2018年建设工厂数字大脑,2019年实现5G赋能应用,2020年全力打造未来工厂,构建了以流程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现在制造车间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居国内制造业前列。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根据智能制造的人机料法环测的要素分析得出,轮毂轴承产品在设计和验证过程中,还可以更多地引入数字化测量手段,如杭州本地企业先临三维测量技术,进一步可实现产品以及制造过程的数字孪生,通过虚拟技术与物理实验相结合,提高正向设计的能力,加速产品迭代。

兆丰机电的工作人员在工厂数字大脑中心,通过5G技术观看汽车轮毂轴承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产品及检测分析过程。图/IC

如何将传统的轴承产品进一步提升,是兆丰机电一直思考的问题。其抓住了下一代产品变革的新机遇,也就是将传统的单一机械产品升级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了新一代轮毂产品。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将轮毂轴承与联接轮毂的安装凸缘、联接万向节的凸缘芯轴以及传感器集成为一个总成部件。其中内置轮速传感器的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已成为发展趋势。与第二代轮毂轴承单元相比,其整体刚性更好、承载能力更强、可靠性更高;并且内置轮速传感器,实现了机电一体化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提供感知信息的智能网联产品。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汽车基础制动系统、汽车底盘电子智能控制系统、轮毂电机以及线控底盘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大型企业。亚太股份抓住杭州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机遇,以成功开发并产业化的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为基础,逐步实现各类汽车底盘电子制动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诸如EPB(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SC(汽车电子操纵稳定系统)、IBS(TWOBOX,解耦式电子助力制动系统)、EBB(TWOBOX,非解耦式电子助力制动系统)、IBS(ONEBOX,集成式电子液压线控制动系统)等,实现了与国际大型汽车零部件集团同台竞技。以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为基础,布局汽车智能网联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打造智能汽车环境感知+主动安全控制+移动互联的无人驾驶产业链,实现了77GHz毫米波雷达、视觉系统(含控制器)产业化。在汽车轮毂电机及线控底盘系统方面,具备了轮毂电机、逆变器调速模块、中央控制器PCU、从单元到整套系统的综合开发能力,成功研发多款驱动、制动集成化轮毂电机产品。为专用车市场开发了“最低底盘平台、最低EKG能耗、最大装载空间”的专用物流车底盘平台,为物流车行业提供一整套完整的高效技术方案。亚太机电已经实现了向“智能化、低碳化、信息化”方向延伸发展,成为杭州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杭氧)是世界一流的空分设备和低温石化装备供应商,是一家大型国企。杭氧的愿景是为世界提供可持续创造价值的绿色装备、气体产品和服务。杭氧在空分产品上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在制造运营过程推行智能控制与集中协同运行技术,同时,正在推进基于平台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空分设备是工业领域不可缺少的前端装置,由于制造流程长、部件多、能量交叉耦合等特点,专业性要求高、人为运行操作较困难。同时安全稳定运行、节能减排使空分智能化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杭氧在空分产品上加装传感设备,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空分工艺优化计算与多变量预测控制相结合的APC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具有自学习和自修正功能,并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下变负荷过程产品质量平稳,其变化范围宽、速度快、比例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提高了空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节能效果,满足了用户对空分设备的“智能化”和宽范围内的自动变负荷生产需求。空分设备人工操作随机性强,存在个体差异,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干扰。而空分智能控制能使设备在规范化控制下运行,可以大幅度降低空分非计划停车概率,同时能够根据能耗作为目标优化条件对装置进行实时优化,有效地控制产品放散率。空分设备智能化发展还将进一步整合空分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优化设计制造方案,促进整个空分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综合70多年的设备制造和20多年的运维经验,杭氧开发了大型空分智能控制与集中协同运行技术。他们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打破传统大型空分运维思维,化零为整,建立全新空分工厂集中协同运营模式,现已在杭氧遍布全国的60多家气体工厂中同步应用,重点解决空分设备运行维护问题,在横向上实现大型空分设备的全范围、全流程、全天候智能自主运行,在纵向上实现跨区域气体工厂从常规控制到业务优化的多层级立体智能运行。现在,小型设备都已实现无人值守,由远程人员多设备同步管控,大中型设备的现场值守人员减少一半以上,大幅提升了人员效率。单套大型装备每周的操作频次也从几万次下降到百次左右。运用大数据分析,设备故障的诊断效率也大大提升,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以往杭氧的服务侧重在气体运营方面,可为园区管网供气、管道供气、无人值守现场制气及气体零售业务提供全体系支撑。今后杭氧将智能运维服务作为核心业务,服务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服务的内容也将覆盖全产业链。杭氧加大在数字化、信息化领域的投入,数实融合为企业技术迭代点燃了加速引擎。杭氧气体智能调度系统及客户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依托“产、研、用”三位一体试验平台,以空分运维、空分技术、智能算法为核心,为客户提供专业空分技术咨询及方案支持、节能降耗优化、扩产增效改造、智能化升级、委托运营服务等。智能运维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一是空分运维分析,将用户DCS系统数据实时传输至杭氧数字化智能运营中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供最优运营决策;当空分参数出现异常波动时,可通过空分智能客服平台提供专业性分析及建议,及时解决异常;当数据累积到一定周期后,杭氧按周期内提供给用户空分运行分析报告,保证空分长期稳定运行。二是空分技术共享,用户空分技术人员可通过空分智能客服平台获取空分前沿技术、操作经验等技术理论知识,也可与在线专家探讨技术问题。

客观地说,相对于消费物联网,杭州的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和体量略显薄弱,快速发展需要政府推动,让更多的企业加入智能物联的应用当中。应用场景是智能互联应用的最大牵引力,场景有了,有需求拉动,产业链的各方都会有“利”可图,各种落地方案就会应运而生。从阿里巴巴到海康威视,杭州在智能互联的上下两头,都有一批优秀的企业,但中间的集成商力量比较薄弱,尤其在工业领域智能互联、智能制造的企业偏少。从调研情况看,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高端研发机构,研究方向主要是基础科学和服务国家大科学项目,投入在制造业智能化基础性研究很少。建议政府启动“智能物联+”行动等鼓励计划,挖掘一些制造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企业搭桥,为集成商和研发机构搭台。

在制造业推进智能物联技术,提升智能制造的水平,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要重视“龙头企业”的标杆引领和示范作用,鼓励领军企业建立行业联盟,鼓励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的协作发展,推进制造业数据的标准化和可利用,进一步破解制造业数据孤岛难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杭州在消费互联网、电商服务业、云计算、智能感知、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都走在全国的前列,要进一步促进工业物联网与消费物联网的融合,不断探索出新的服务模式,加快智能物联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编辑:张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