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这一工作任务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由此可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被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笔者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唯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才能协同育人,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
1.学校教育窄化育人目标,偏向功利化办学。学校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但是,受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社会家庭教育观念工具化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陷入功利化的“怪圈”。原本旨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被简化为追求“考分”和“升学”,一些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被考试裹挟,教师的教学思维也大多被牢牢地捆绑在狭窄范围内,依据考分排名来评价教师绩效、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学习成效、凭借升学率来评判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仍然较为盛行。少部分学校从校长到教师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对学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素质方面的培养则是雷声大、雨点小,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即所谓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2.家庭教育远离常鳞凡介,崇尚出人头地。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的成长与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观念引导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当前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强,家长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性焦虑心理日益严重。在“虎妈战歌”“海淀妈妈”“疯狂鸡娃”等功利化的育人模式影响下,家庭教育观念被学校化和知识化所主导,导致教育本质发生异化。另外,家长在家庭教育专业性指导方面获取的支持不足。尽管教育体系内学校、家庭与社会存在一定互动,例如,学校通过举办“家校交流会”“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但这些零散的指导方式并不能充分满足家长及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许多家长或对于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知之甚少,或在面对众多资源时感到难以抉择。
3.社会教育偏离社会责任,追逐经济效益。社会教育在自媒体铺天盖地的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流量经济”的影响,目前很多网络平台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放任部分用户随意传播错误知识,甚至输出各种毁三观、毫无底线的言论和视频博取流量。在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里,很多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错误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塞满了孩子们的大脑。在这个乌烟瘴气的网络世界里,愿意输出高质量内容的人也越来越少,网络平台逐渐演变为追逐经济效益的娱乐场和名利场。
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共同发力才有可能奏效。
1.优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学校端正培养目标。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培育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教育评价应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这为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建立教育评价生态体系。完善更新教育评价政策,科学协调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团体等多元评价主体,全面灵活运用多种评价工具,推广先进教育评价改革经验,形成内外衔接、多方协同的教育评价生态体系。
众所周知,当前高考招生和中考招生是我国人才选拔的两大重要关口,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度极高,其任何改革和优化对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鉴于此,可以将学生道德品质评价结果,作为中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学校教育中,坚守立德树人的评价导向,把“德育为先”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领学校扭转教育功利化的错误思想。在学校管理中,可以将“学生档案袋”的评价方法应用于学生德育中,融合精细的量化元素和多维的质性观点,持续性地记录和展示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和品德行为等,同时,在档案袋里加入家长、教师、社区和学生自己对其的量化评价和纪实性评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品质,而且也倒逼着学校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家庭教育要打好育人基础,社会教育要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主动转变。
2.构建家长培训体系,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英国学者赫胥黎曾说:“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教育者、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三个因素组成,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也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效改变孩子,就得先改变自己。为了正确引领孩子的发展,家长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来提升自己的育人素养和育人能力。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认真研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经典的家庭教育著作,做一个学习型、成长型的家长。但是,考虑到诸多家长文化水平和闲暇时间的差异,以及众多家长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短期内很难转变,所以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投资组建专职和兼职家长培训队伍,从形式、内容、层次和梯度等方面开发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灵活性、阶段性的家长培训课程,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影响较大的网络平台投放有关家庭教育课程资源的视频和音频,逐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在线下,教育相关部门可以与社区、学校和当地教育实践基地一起合作,定期举办家长培训专题讲座、家长读书分享会、模范家长宣讲会、亲子互动活动、家庭教育专业咨询服务等活动,普及家庭教育新理念,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促进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3.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当前,舆论的发展对社会稳定影响极大,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干预和控制,很多曾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腐朽思想和错误观念就会沉渣泛起,污染社会风气,毒害三观正在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因此,互联网平台应该严格履行自身责任,做好青少年网络实名制认证。同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及时处理违法违规信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网站平台综合治理措施。建立一支权威性高、业务能力强的在线综合执法队伍,持续监管网络生态环境。排查网络平台漏洞问题,对重点网站平台进行逐一约谈整改。依法取缔各大媒体平台上误导社会舆论、崇洋媚外、诋毁国家和民族的错误言论;严查打击造谣煽动、幕后操纵的网络水军、MCN机构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高度重视网络辟谣宣传工作,保证各大媒体输出的观念和思想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需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办好教育事业,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学校、家庭及社会三者需打破各自桎梏,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郭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