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从理论维度上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提供了范式支撑,从实践维度上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理论、文化、历史与实践逻辑,构成了以哲学方法论、特殊方法论、思维方法论、具体工作方法论四方面为相互支撑的内容体系。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具有重要的创新性贡献,同时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生成逻辑;内容体系;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F0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11-0004-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是经济哲学理念、经济工作方法与经济思维方法的集成,具有全局性、纲领性、战略性、指导性意义。深入挖掘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内在逻辑,把握历史主动,增强方法论自觉,有利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也将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拓展研究维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与理论遵循,其来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体系,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富精神滋养,同时借鉴了中国共产党人经济方法论探索的历史经验,是在新时代以来经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其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方法,“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之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2],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运用于对经济制度演化、社会化大生产、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认识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体系,其理论内容主要有:其一,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论,以此剖析经济有机体、分析经济运动、探寻经济规律;其二,以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等为分析方法,如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就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遵循从商品到货币再到资本逻辑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体系在较早意义上就已提出了西方经济学常常采用的制度分析、均衡分析、数理分析等方法论,如在分析社会两大部类与社会再生产问题时,马克思就运用了均衡分析方法与数理方法。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体系为理论根基,在基本立场观点上与其一脉相承,并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对其丰富发展、推陈出新。
(二)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哲学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3],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汲取和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思维理念与经济智慧,实现了历史发展与现实逻辑的统一。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中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民为邦本”的理念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观理念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提供了丰富养分,如“家国天下”的集体主义理念、“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下大同”的美好追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思维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动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提供了文化滋养。在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积累的经济智慧与理性思辨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经济思想。同时,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创新相结合,使其理论既具有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智慧。
(三)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人的经济方法论思想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运用,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使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具有更多中国化时代化的特征,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形成离不开对既往发展经验的吸收借鉴,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机理。毛泽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具体问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如提出统筹兼顾,注重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同发展等重要方法论。邓小平提出的经济方法论源自于改革开放实践,贯穿于其方法论的主线是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等具体工作方法论,同时在哲学层面也坚持了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发挥基层群众的能动性,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就是以底层探索、局部试点再到形成科学制度的过程,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等方法论,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江泽民同志运用辩证法,分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经济方法论始终坚持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这一主线,并在分析中国经济问题中有所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论的指导,又吸收借鉴了历史探索中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经济方法论思想的继承发展。
(四)实践逻辑:对新时代以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总结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做好经济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既有从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形势、研判未来发展趋向、谋划战略发展方向的方法论,又有立足于具体实际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即回应具体经济工作“怎么办”的时代命题中形成的方法总结。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经济方法论问题,他运用大历史观科学审视中国经济发展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形势,并立足于具体实际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容、形式等多方面作出创新,如提出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等重要理念。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新的经济方法论的引领,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形成回应了这一实践需要,同时提供了根本性的方法遵循。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是由根本方法论、特殊方法论、思维方法论、具体工作方法论构成的层层展开的方法论系统,既有哲学层面的世界观方法论原则,又有具体工作的实践方法总结,是一个逻辑严整的科学体系,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高度与实践维度。
(一)根本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方法论。习近平经济思想遵循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始终坚持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式来看待、分析经济问题。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一是把握生产力运动规律,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创新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命题,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二是把握生产关系运动规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发展国内大循环,优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之间的关系;三是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离开新型生产关系。坚持和发展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思想观念。
习近平经济思想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体现了对于唯物辩证法质变与量变规律的运用和发展;提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观点,体现了对于唯物辩证法矛盾规律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创新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经济制度,体现了对于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和发展。
(二)特殊方法论
1.“六个必须坚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彰显了理论创新的特质与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内蕴的科学方法论。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经济发展、经济建设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而不是“物化”的人,这遵循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内核。一是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坚持经济建设的成果也由全体人民群众所有,社会主义生产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经济发展的“人本逻辑”与西方国家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形成了鲜明对比。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新时代经济建设的立场遵循,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一系列标识性范畴与原创性概念的提出,均来自对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道路实践经验的抽象提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走好自己的路的自信与自立。习近平经济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仍具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属性,同时又立足于实践发展进行了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经济理念与经济工作策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解决经济问题的突破思路,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坚持以问题导向提出经济建设方针,如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将防范和化解重大经济风险作为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问题,将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问题等。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思维方法,经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用全面、整体的眼光来看待经济系统的运行,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诸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国际视野,习近平经济思想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市场理论,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了国强必霸的逻辑,向全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世界各国携手面对共同性挑战。
2.“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也是贯穿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方法论。“两个结合”作为一种方法论,既是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建构的方法论,又是指导现阶段经济建设的科学方法。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脉,也带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文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两个结合”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又立足于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经济建设道路具有深刻的民族精神烙印,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中国古代的经济治理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更多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整体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崇尚个人主义的“经济人”假设具有本质不同,因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智慧、思维范式与价值观念支撑,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经济文明与西方经济文明形态的不同。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闪耀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是具有“两个结合”底色的科学方法论。
(三)思维方法论
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等构成了科学思维方法体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在思维方面的体现。战略思维是站在战略高度与发展全局把握事物的思维方法,强调要从长远、全局、整体来把握事物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5]习近平经济思想彰显了鲜明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世情、国情的变化,从文明演进与国际竞争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彰显了鲜明的辩证思维,如辩证看待资本的一般功能与特殊功能、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统一、深化改革与推动制度型开放、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量与质的关系、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彰显了鲜明的系统思维,将经济发展作为系统工程,如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系统统一,从系统角度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彰显了鲜明的历史思维,坚持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运用大历史观审视经济发展规律,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中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正确认识我国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出有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彰显了鲜明的法治思维,始终以法治精神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彰显了鲜明的创新思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以创新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
(四)具体工作方法论
1.“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基础,“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对“稳中求进”的丰富和发展,三者有机结合,是辩证法在经济工作领域的鲜明体现,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旨在处理好经济工作中的稳、进、立、破四方面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稳是进的基础,也是量的积累,既要协同发展,又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大局、经济运行、经济发展速度要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保障经济总体向好的形势不被打断或迟滞。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应变求变。坚持“以进促稳”,保持经济稳定不意味着因循守旧与无所作为,而是彰显出历史主动与主观能动性,塑造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向上氛围。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以进促稳”的关键抓手,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在全球产业链力争占据中高端地位。坚持“先立后破”,立是破的基础。我国经济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经济发展的短板仍明显,新思维、新制度、新型生产关系要立,在立的基础上要“破”,打破旧经济体系不合时宜的部分,创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循环与经济运行体系。
2.调查研究是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手段,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的经济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理念,又推陈出新,形成了关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这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习近平经济思想重大概念范畴与原理的形成,体现了调查研究方法论的科学思维。“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思想命题源自于调查研究的实践。调查研究体现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经济发展是确定性与不确定的统一,前进的道路上会面临更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需要在经济决策中深入一线,获得最真实的信息,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回应人民需要,方能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去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形势。
3.“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政府——市场”理论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生动体现。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只发挥顶层设计而忽视市场规律的理念,而是依托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探索更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这本身也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加强顶层设计体现了发挥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国家主体性。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也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经济治理的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得顶层设计更具有针对性。
同时,习近平经济思想中还有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重点突破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等具体方法论,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实践特色。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经济工作方法论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在理论维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体系、推动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在实践维度上,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方法指导与路径遵循。
(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又进行了新的理论创新,提出了原创性的观点,在基本的立场和观点上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一般规定性,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又具有特殊规定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与实践特色,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价值遵循、原则指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具有原创性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一是从哲学方法论维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以“六个必须坚持”与“两个结合”作为推动经济工作的根本方法论支撑,是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创新发展。二是从思维方法论层面提出了“七大思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维方法论。三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际,形成了新时代发展经济的工作策略与方法,从具体工作方法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二)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6]。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经济思想的形成,都带有鲜明的方法论特质,任何一种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都离不开方法论的支撑。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明确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方法论体系,明晰其逻辑架构,将进一步提升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性,推动政策话语和学术话语的融合,以此更好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同时,从基础构成来看,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回应了经济发展为了谁、如何做等基础性问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的根基;从理论框架来看,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贯穿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经济范畴与理论体系,是立足中国国情形成的规律性认识与理论成果。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形成,支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推动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上升为“系统化经济学说”。
(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指引
“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改变世界的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落脚点是为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当前,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态势新特征:一方面,国内经济改革进入攻坚期,经济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迫切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美西方国家对我国制裁打压不断,经济发展面临新任务与新形势。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反映了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理论创新往往会引领实践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是把握中国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遵循,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并使其落到实处,有利于在实践中以科学真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同时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与行动指引,进而不断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责任编辑:籍雪梅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规模收缩问题研究”(21BJL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工程资助项目“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保持适度规模促进转型发展研究”(202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申浩然(1999—),男,河南延津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孙浩进(198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版权声明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 CNKI 系统数据库、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维普网、龙源期刊网、超星域出版平台等全文收录。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说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