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能力评价,让学生真正上好体育课

2024-11-20 00:00于素梅
教育家 2024年45期

2024年5月,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的《足球课程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等22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为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在体育课上应如何落实这一规范化的学生运动能力测评标准体系,仍是需要认真分析、持续研究的课题。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上好体育课”既是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产生和保持体育运动兴趣、锻炼和增强体质的关键。然而,上好体育课并非易事,它既受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还受教师的体育专业素养影响,同样也被学生的自身因素制约,更与相关政策导向、课程体系完善程度密不可分。要想上好体育课,就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强化对学生运动能力的评价,优化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从而落实高质量体育课堂教学要求,促进学生更亲近体育、更热爱体育、更受益于体育。

加强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具有现实需求

在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突出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变革浪潮中,体育的变革同样不能缺位。

凸显体育在学科教育之外更强大的功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从知识的角度,体育学科知识大多属于操作性知识,学生需要实践操作才能掌握。因此,操作性知识的学习目标就需要定位在懂操作、能操作、会操作上。从能力的角度看,操作能力并不仅仅在于“学会”某项运动的单个技术,也不只是通过练习使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而是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将其“拿得起又放得下”——参与比赛的时候可以在赛场上游刃有余,娱乐休闲的时候又能愉悦身心、放松自我,这是一种获得了基本运动能力后,灵活自如、乐在其中的状态。

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关键在于实现从技术到技能,再从技能到能力的跨越。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包含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三个关键要素中,运动能力的素养培养要求,是最具体育学科特点的、学生学习体育必备的能力。然而,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对此却多有忽略。

无论是学业水平考试还是中考体育测试,都在测评学生对运动技术掌握的准确z4uZK+J2B/jvBM2GPUcejg==程度和熟练程度。例如部分中考体育测试考查学生篮球绕杆运球、排球对墙颠球等内容,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传授绕杆运球或对墙颠球的动作方法,让学生机械化地熟练动作后进行测试和评价,学生看似在某项运动的技术测评中得了高分,但实则并未掌握该项运动。这就是典型的“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现象。学生即便能在这些测评内容上取得满分,也不一定真正掌握篮球和排球运动,甚至难以激发对运动的兴趣。

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技术并达到熟练程度,更要促进其达到运动能力发展应有的水平,符合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的教育质量标准和要求。

以强化运动能力评价推动体育课堂变革

学生运动能力达到的水平是需要通过评价来衡量的,而评价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牵引着课堂教学的变革。

运动能力评价是体育学科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突破口。以往提及体育工作质量,多数学校和教师都将目光锁定在体质健康上,反过来讲,就是用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水平来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实则不然,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并非只有体育,想要持续性地增强体质,需要学生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营养均衡的膳食,再加上科学适宜的体育锻炼,才能有效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体育教育质量不能简单地从体质健康这单一维度来评价,评价学生运动能力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随着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维度的增加而产生新的变革。体育课堂教学课时有限,一周内至多5节课、约200分钟,甚至个别学校开不足、开不齐体育课,课时安排不达标。因此,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更要将其上得有质量。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体育教育质量要测评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课堂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知识或技能的掌握上,而要补充完善运动能力提升的过程要素。运动能力由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综合体现,除了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掌握运动技能,还要重视学生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的锻炼,更不能忽视心智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通过创设并强化真实情境教学,让学生的心智和体能发展水平并进,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赋能。

更符合学生运动能力水平的课堂

“一刀切、大统一”的课堂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渐行渐远,难以满足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学校需要构建更符合学生运动能力水平的课堂。

打破不分层、不分类的体育课堂常态。长期以来,在多数体育课堂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哨子吹响,所有学生练的都一样”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没有按照学生体能与技能基础的不同进行学习目标和练习要求的设置,也没有按照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个性化运动需求等开展教学活动,有违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学习自己想学、爱学的运动,体育走班制教学是更优的选择,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是否感兴趣都得学”的现象发生。而要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事先通过运动能力评价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必不可少,否则依然会出现教师“脱离实际地教”导致学生“脱离需求地学”的现象。

运动能力标准应有取舍地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应用。不同等级内的运动能力评价内容设计和标准确立都是完整、进阶、结构化地体现运动能力发展水平的。强化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评价,既要注重完整性,整体把握学生运动能力水平,为分层教学提供依据,又可将评价内容拆分,在课堂教学中及时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做出及时有效的灵活调整,设置最适合学生学习的难度,以确保让每一名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受益。

深受喜爱、促进学生发展的体育课样态

从正常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到“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能否上好?怎么上好?是否已经上好?

首先,能否上好?这取决于学校重视程度,高度重视与不重视直接影响能否上好;取决于体育环境创设,不同的场地、设施条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体育学习效率;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如果将传统的“以教定学”观念转变为基于“学生的学”而教的“以学定教”的新观念,会大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一定程度上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怎么上好?这看似是方法问题,实则为能力问题。上好一节课或许容易,但每节课都能上好并非易事。教师应“心中有学生”,即“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的正中央”,才能备好课、组织好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积极配合,师生共同把握好课堂。教师要想上好体育课,以体育人的能力至关重要,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会学与学会、激励学生想学与爱学,强化塑造学生的行为品格。

最后,是否已经上好?第一,要看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切合学生的真实情况,依据学生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第二,要看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产生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乐、动、会”的情况来反馈。关于“乐”,学生在体育课上是否积极、是否开心,是判断“乐与不乐”“乐所及程度”的重要体现;关于“动”,学生活动的密度、强度,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科学的预估,不可忽视安全问题;关于“会”,需要从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五个维度来判断,通过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的学习让每一名学生向着“五会俱全”发展。

“如何上好体育课”既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常谈常新的主题。新时代有着对体育课的新要求,学校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设优质的体育发展环境;教师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把握好观念转变和课堂变革,力争让每一堂体育课都能获得学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