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外交: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4-11-20 00:00:00李瑞宁
湘潮 2024年10期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在热情的欢呼声中,在红旗的海洋中,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毛泽东、朱德和刘少奇、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就位。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54门礼炮28响的齐鸣声中,毛泽东按动控制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在天安门徐徐上升。

典礼结束后,新中国第一批外交使者将毛泽东发表的公告和周恩来签署的第一份外交公函送达各国政府,表达了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意愿。从此,近代以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正式画上句号,中国的外交历史展开了新的篇章。

建国前夕的外交斡旋

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强调:“关于外交工作,特别是同帝国主义斗争,我们不能说没有一点经验。抗战以来十多年,我们当然是有些对外斗争经验的,但是经过整理,使它科学化系统化而成为一门学问,那还没有开始……我们应当把外交学中国化。”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开展外交工作的历史经验总结,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三次外交斡旋展示了自身高超的外交艺术,为创建新中国外交迈出了探索的一步。

1944年7月22日,美国政府正式派出的第一批美军观察组,即“迪克西使团”到达延安,这标志着中共和美国正式建立官方联系,也标志着中共对美国关系的崭新开端。访问期间,美军观察组成员多次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谈话,还前往晋绥、晋察冀等抗日民主根据地考察。中国共产党全面系统地向使团介绍了抗日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的情况,同时对美国记者与外交人员的访察表示欢迎,此外还表示欢迎美国在不损害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前提条件下给予中国援助。8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此次美方来访“是对我新民主中国有初步认识后的实际接触的开始”,因此,要将此次接待视作“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与“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尽管这次外交斡旋没有改变美国的对华政策,但是却积累了开展外交关系的宝贵经验,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外交的良好开端。

1944年11月7日,美国特使赫尔利乘坐信使班机飞抵延安,毛泽东、周恩来在机场迎接。赫尔利此行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一切军事力量的统一”,以最终战胜同盟国共同的敌人。11月8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赫尔利举行第一次会谈,赫尔利带来了他与蒋介石拟好的协议草案,意欲将中共及其军队完全置于蒋介石的控制之下,毛泽东对此作出回击。争执许久,赫尔利与毛泽东达成新的协议,然而,赫尔利在游说蒋介石无效后选择背信弃义,转而支持国民党的立场。1945年1月24日,周恩来从延安飞往重庆参加会谈,他主张必须讨论成立联合政府的问题。但是赫尔利偏袒蒋介石,力图说服中国共产党接受国民党的方案,诱使中共交出武装,这再次使国共谈判陷入僵局,周恩来不得不于2月16日返回延安。尽管如此,在与赫尔利进行外交谈判的复杂斗争中,毛泽东、周恩来锻炼了自身的外交才能,展示了外交家的精湛技巧与高超智慧。

美国总统杜鲁门对赫尔利调停国共冲突的失败极为头痛,为了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1945年11月27日,杜鲁门任命马歇尔为美国总统驻华特使,授予他美国援华全权,任务是调解国共军事冲突。12月22日,马歇尔到达重庆,与周恩来和民主同盟等各方面人士谈话。12月27日,马歇尔在参加国共会谈时提出调停方案,经过激烈谈判,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10日签署《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定》,由于马歇尔积极调解,中共同时又作出一定让步,1月31日,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组织、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国民大会和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然而,国共两军在2月摩擦再起,尽管马歇尔竭力斡旋,但国民党政府对停战毫无诚意,为发动大规模内战积蓄力量。马歇尔的“调处”以失败告终,但在与周恩来的密切往来中,他频频称赞道:“周将军,你是精明能干的谈判家,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你是外交部长的最佳人选!”

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方针

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会议报告中确定了党在全国解放后应该采取的基本外交政策。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政策,包括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决策正式法律化。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并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它愿意与任何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是新中国的开国外交壮举,它明确回答并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对外关系问题,即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当时的苏联及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这为新中国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另起炉灶”,意即割裂旧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外交历史,不承认国民党反动政府与世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关系。早在1947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就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正式宣布:“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否认内战期间蒋介石所借的一切外债。”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时强调了一项重要原则,即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与外交关系,“在做了这些以后,中国人民就在帝国主义面前站立起来了”。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即肃清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特权和势力,彻底摧毁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各类控制。1949年1月底2月初,毛泽东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在西柏坡会谈时,形象生动地将旧中国比作被帝国主义铁蹄践踏过的肮脏屋子,表明解放后必须从内到外认真地清理整顿,待到屋内陈设有序,干净整洁,再请客人进来。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再次阐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应当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根据这一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废除旧中国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铲除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与势力,这极大地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使新中国真正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从此开启了平等地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新纪元。

“一边倒”,意即新中国明确站在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1949年6月,毛泽东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公开对中国实行反华制裁与外交孤立。10月2日,苏联首先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等十余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新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这彻底粉碎了西方敌对势力和蒋介石反动派的阴谋。1950年2月,中苏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标志着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条约形式最终确定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开国大典正式开始之前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被首先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早在抗战时期,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的费德林博士便赞誉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未来中共取得政权,您将是外交部长的最佳人选。”周恩来的外交才能卓尔不群,毛泽东也曾称赞周恩来“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

1949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在北京东城外交部街33号东楼礼堂召开,周恩来发表演讲,指出“外交同军事一样,外交不过是‘文打’而已”,并且强调“文打”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一切都要事先请示商讨,批准后再做,做完后要报告。“文打”不仅需要严明的工作程序,而且需要完备的“作战机构”。外交部组建之初,下设有办公厅、苏联东欧司、亚洲司等9个司级单位,随着新中国外交事务的不断发展,外交部组织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精细化的调整与扩建,除办公厅下设的秘书处之外,其余5处稍后相继成为外交部的司、局级单位,到1955年底,外交部共设有14个司、局级单位。

外交部成立后,周恩来决定认真选拔培养外交部干部,建造一支高标准、专业化的“文装解放军”。他说道:“外交干部是代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必须挑选那些绝对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任何时候都能够站稳阶级立场的人来做,总不能有半点儿马虎。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都是挑选本阶级中最忠诚、最可靠、有才干的分子来从事外交工作。”当时的外交干部主要有三个来源,即军队、地方干部与地下党。军队人员经过战争的考验,地方干部有全面领导的工作经验,地下党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且经历了敌人的白色恐怖,因此他们都是可靠的工作人员。周恩来和助手从军队中选调了袁仲贤、耿飚、姬鹏飞、曾涌泉、黄镇、彭明治、王幼平、谭希林、倪志亮、韩念龙等十位将军出任新中国的驻外使节或高级外交官。此外,还选调了王稼祥。

当时,周恩来还举办了大使学习班,旨在提高大使的业务能力与工作素质。学习班由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李克农主持,日常工作由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副主任阎宝航负责,学员共40余人,既有曾经南征北战的将军,也有选调而来的革命斗争经验丰富的参赞、武官秘书和夫人,还有一位外国友人——越南首任驻华大使黄文欢。周恩来十分重视大使学习班的教学,他特地让阎宝航把外交部政策委员会秘书毕季龙的夫人胡济邦邀请来教大使夫人们学习外交礼仪。1950年7月,学习班结束,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了即将奔赴外交岗位的外交大使,告诉他们不仅要把学到的好东西运用到国内建设中,同时要注意外交无小事,需经常向国内请示汇报,使馆也要加强组织性与纪律性。在做好各项准备后,除1949年10月底到苏联就任的第一位驻苏大使王稼祥外,其他大使从1950年7月起陆续赴任。此后,世界外交史掀开了专属于中国大使的新篇章。

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彻底结束和洗刷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历史,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纪元,开启了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由于美国的操纵,这一席位长期被蒋介石集团非法窃据。1949年11月15日,周恩来致电时任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第四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罗慕洛,要求立即取消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继续代表中国人民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此后多年,为争取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不懈的、不疲倦的斗争”。直到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联合提案进行表决,提案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后提案获得高票通过,一切才尘埃落定。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中国自此开启了真正的多边外交实践。

而在此前,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日内瓦会议在瑞士召开,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在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为达成协议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代表利用大会发言的机会,向与会各国阐明新中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基本立场,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和记者前来报道,作为新中国在多边外交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外交的风采,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山城万隆举行,这次会议既是历史上首次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南南合作”会议,也是首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与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期间,以周恩来为主要领导的中国代表团挫败了包括“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案在内的敌对势力的阴谋,开展了原则性与务实性相统一的灵活外交,同时发表了重要演说,倡导“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号召“让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吧”!在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指导下,与会各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的基础上就著名的十点宣言达成一致,会议最终圆满结束。万隆会议是中国在亚非地区打开外交局面的历史里程碑,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以诚相待,广交朋友,消除了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偏见、疑虑和误解,新中国随后掀起与亚非国家广泛建交的高潮。

回溯过去,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历史早已翻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掀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社会的惊涛骇浪中站稳了脚跟,并以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而又不畏强权的崭新风貌屹立于世界东方。

正如郭沫若的《新华颂》中所言: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使我光荣祖国,

稳步走向大同。

人民品质,勤劳英勇。

巩固国防,革新传统。

坚强领导由中共,

无产阶级急先锋。

工业化,气如虹。

耕者有田天下公。

使我光荣祖国,

稳步走向大同。

人民专政,民主集中。

光明磊落,领袖雍容。

江河洋海流新颂,

昆仑长耸最高峰。

多种族,如弟兄。

四方八面自由风。

使我光荣祖国,

稳步走向大同。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