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 始终如一坚守党性原则的典范

2024-11-20 00:00:00田燕飞
湘潮 2024年10期

罗荣桓,1902年11月生于湖南衡山南湾村(今属衡东),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国十大元帅之一。1919年至1926年,罗荣桓先后在长沙协均中学、山东私立青岛大学读书。1927年4月入读武昌中山大学,随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3年12月,罗荣桓病逝于北京,他在革命的一生中,始终如一坚守党性原则,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

坚守绝对忠诚的政治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罗荣桓在毕生革命奋斗过程中,时刻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1930年6月,罗荣桓接到前委命令,要他代理红四军政委。对于和红四军军长林彪搭档的这一安排,他完全服从组织决定。其实,该任命是毛泽东提的建议,他认为罗荣桓政治立场坚定、心胸宽广,又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能很好地与个性强、心气傲的林彪协同配合。当年8月,罗荣桓正式担任红四军政委兼军委书记。1931年8月,国民党军第三次进犯中央苏区期间,罗荣桓率领红四军在一线作战。战斗过程中有部分伤员和俘虏因来不及转移被敌抓走,一些俘虏、武器等也被敌抢走。在敌我斗争中这样的事很难避免,可罗荣桓作为红四军政委,认为是自己的过失所致。他主动担责,作了深刻检讨。当时中央局未作深入调查就撤销了罗荣桓的军委书记一职。罗荣桓面对这一处分,未作辩驳和计较,他打心底里认为自己确实要负责任。

1934年9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军遭受较大的损失。为了尽快解决战斗缺员的问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任命罗荣桓为军团政治部主任,同时任命周昆为军团长、黄甦为政委。这两人早先是罗荣桓的下属,针对这一任命,罗荣桓没有个人思想包袱,一赴任就竭力配合军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1942年山东抗日形势严峻,党中央决定在各根据地推行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1943年3月推荐罗荣桓担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及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罗荣桓此时因工作劳累,身体出了尿血的问题,急需时间休养。面对严酷的对敌斗争形势,尽管身患重病,他还是服从组织安排,带病开始了新工作。

坚守顾全大局的组织原则

我们党历来注重组织团结,所以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要实现团结,就要求每个党员干部有顾全大局的精神。罗荣桓作为党和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工作中要兼顾各种繁杂事务,但他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立场,以大局为重,把党的利益摆在优先位置,身体力行地践行顾全大局的组织原则。

长征期间,针对张国焘等一小部分人分裂党的破坏活动,罗荣桓坚决与之斗争,对这些错误行为和不良倾向进行抵制。他时常勉励身边战士,告诉大家一定要跟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北上抗日,一定要勒紧裤腰带坚持下去。1948年,党中央根据全国解放形势,认为打下锦州是辽沈战役的关键。但在战役过程中,林彪得知锦州敌人得到增援,便犹豫退缩,想要撤回部队改打长春。关键时刻,罗荣桓再三劝说林彪,要求他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战略决定,最终攻克了锦州。随后,人民解放军迅速掌握了在东北的战略主动权。1963年12月罗荣桓病逝,毛泽东提笔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其中一句“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就是对罗荣桓组织纪律观念强,以及坚决执行、维护中央战略意图的高度肯定。

坚守不徇私情的纪律原则

罗荣桓作为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向来注重家风家教的建设,严守不徇私情的纪律原则,从不利用权力、身份、地位和个人影响力为自己、家庭和亲友谋求私利。1947年,他的妻子林月琴从莫斯科治病回国,组织拟安排她担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罗荣桓知道这个消息后,告诉妻子不要担任相关职务,同时建议她去创办子弟学校,以教育培养革命后代。林月琴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创办了四野子弟学校。

在教育子女方面,罗荣桓同样十分严格。罗荣桓的大女儿罗玉英,自小在湖南长大,多年未见父亲。新中国成立后,罗玉英听说父亲当了大官,便给罗荣桓写信,希望到北京去。罗荣桓收到信后发现女儿有一些旧思想,便回信教育她要自食其力,不能有依靠他的想法。罗玉英后来到了北京,罗荣桓教育她要多学习,即使女儿参加了工作,罗荣桓也要求她前往基层,去艰苦的地方锤炼本领。罗玉英后来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场工作,农场离家远,她经常步行十多里再乘坐公共汽车回家。1963年罗荣桓于病重弥留之际,深情地嘱咐子女:“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这番言语深刻诠释了他的党性原则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坚守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罗荣桓在革命工作中始终践行这一原则。罗荣桓入党后,依据党章规定严于律己,即使在革命形势极为严峻之际,也未曾改变和动摇这一原则。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遭受“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领导人控制的苏区中央局的严厉批评而离开领导岗位。当时不少有实际领导经验的干部遭遇打压和排挤。罗荣桓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自然也遭受打击。1932年底,蒋介石不甘于前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失败,陆续调集40万兵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再次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战斗期间,中央局打算把罗荣桓从职务上调离,但在聂荣臻、李卓然的争取下,罗荣桓继续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尽管知晓战后还会调整工作,但罗荣桓毫无怨言,出色地完成了政治工作。

1933年4月,罗荣桓调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适逢中央苏区前所未有的扩红热潮。罗荣桓亲赴工作一线调研和指导,作了大量有效的动员工作,3个月时间即让红军人数增加到3万人,扩红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得到党中央的认可和肯定。后来,毛泽东针对此事表示,罗荣桓是个老实人,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还以此为例要求“共产党人都要做老实人”。罗荣桓真正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绝不照抄照搬教条和盲目迷信命令。1938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掀起一股“肃托”之风,短短两月不到,一批党员和干部被关押或被错杀。罗荣桓知道此事后,星夜奔赴湖西地区开展调查,发现所谓罪行皆来自严刑拷打,便立即要求释放这些党员和干部,恢复他们的工作,这样及时的纠偏使得山东抗日形势一天天好转了起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罗荣桓元帅为榜样,准确把握党性原则,时刻坚守党性原则,认真践行党性原则,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