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常宁市水口山镇大渔村的 红色印记

2024-11-20 00:00:00秦韶峰
湘潮 2024年10期

大渔村境内因湘江流经,水流回环形成天然渔港,而得其名。该村地处水口山铅锌矿周边。2016年,凉水、楠木、大渔村合并设大渔村。全村有颜冲、太平江等36个村民小组,面积12.45平方千米,人口4113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农、务工、经商和从事渔业。大渔村村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20世纪20年代,域内部分村民参加了水口山工人运动,之后,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20世纪30年代,村民在江中发现多具牺牲的红军烈士遗体后自发将其掩埋,因此,这里也留下了“红军滩”的传说。

积极参与水口山工人运动

20世纪初,一些村民为生活所迫,在水口山铅锌矿下窿做苦工。1922年12月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爆发时,他们也参加了罢工斗争。

1928年1月,宋乔生领导发动了水口山工人起义,并率领八百矿工上井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大渔村域内部分村民是水口山矿工,他们也随宋乔生奔赴井冈山,为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和牺牲。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1926年上半年,湖南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为了推动水口山工农运动,实现工农革命的有机结合,10月13日,中共湖南区委派何叔衡来到水口山,指示水口山党组织要以水口山为中枢,开展农民运动。随即水口山矿工会举办了工人师范班,培训了一批农运骨干。之后,共产党员宋乔生、杨发秀、雷发徕等一批工人骨干和一些家住附近农村的工人,在陈章甫、刘汉之、涂国钦、沈银波、谷伯珊等人的率领下,深入水口山铅锌矿周围各个村庄,发动农民组织起来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杨发秀和雷发徕主要负责大渔湾乡及凉水乡的宣传发动,他们利用探亲访友、秘密联络、墟场宣传、戏台演出等方式发动农民加入农会。至11月中旬,大渔湾乡农民协会和凉水乡农民协会成立,成为水口山18个乡农民协会之一。在水口山矿党组织及水口山农运总会的领导下,他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一是在政治上对地主阶级特别是土豪劣绅进行严厉打击:把他们喊到农会来训话;让他们戴着写有自己名字的高帽子游乡,一面敲锣,一面高声说出自己的罪恶;对有鱼肉乡里劣迹或者有破坏农会行为的土豪劣绅处以罚款。

二是在经济上开展坚决斗争。不准谷米出境,不准抬高谷价,不准囤积居奇,不准退佃。

三是建立农民武装。雷发徕到凉水乡、大渔湾乡等建立了乡农民纠察队。根据十八乡农民协会总会的指示,1927年5月1日,大渔湾乡、凉水乡农民协会组织会员约1500人,打着旗帜,手持梭镖、鸟铳来到铅锌矿参加公审大会。大会由中共湖南区委特派员陈章甫主持。会场贴着陈章甫拟写的大楹联:“有主义、有策略、有计划,怕他江山铁桶;不贪财、不怕死、不松气,看我好汉英雄。”大会判处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谷玉衔、何遥清死刑,会后将他们执行枪决。

四是扫除封建恶习。严禁鸦片、牌赌。解放妇女,实行剪发放足,不准买卖婚姻,不准带童养媳。

五是大办文化教育。乡农会以祠堂为依托,开办夜校,成立补习学校,能者为师,互教互学。村民从家里搬来桌椅,不论男女老少都来扫盲。当时的读书风气甚浓,晚上教室里灯火通明、书声琅琅。

大渔湾乡和凉水乡的农民运动,虽然随大革命的失败而结束,但它在常宁农民革命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大渔村村民参加的一系列革命斗争充分体现了他们一心向党、听党指挥的忠诚担当,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奋斗精神,淳朴善良、忠厚待人的优秀品质。这些精神和品质今天仍然需要我们学习、传承。

(作者系中共常宁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