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主体认知是关键,主体认知方法和途径对认知结果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共产党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主体,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主体。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过程中,都高度重视主体认知方式方法的选择与引导,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中介与途径的选择放在突出位置。
毛泽东在阐释“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时,将“求”字解释为就是我们去研究。可见,调查研究是“见诸实践”的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在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使调查研究与思想路线确立紧密地联系起来。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在江西寻乌开展大规模的城镇调查后,他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延安时期,毛泽东号召全党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布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是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方法,他指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他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做调查”。毛泽东还多次论述调查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出要有科学客观的态度,要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经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但在高级干部中,而且在全党都深深扎下根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关键点仍然在于一个“求”字。当时盛行“个人迷信”,人们的精神普遍处于僵化状态,只有改变“求”者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才能实现拨乱反正。邓小平以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和革命胆略,率先喊出了“解放思想”的口号,把解放思想作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手段,使解放思想与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统一起来。他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号召全党打破思想僵化,从林彪、“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解放出来,从官僚主义的“管、卡、压”中解放出来,从“本本主义”和“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恢复不起来,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希望。进而言之,“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还特别强调:“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邓小平冲破“姓社姓资”的禁锢,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使全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真理性认识。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的历史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共产党人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立者和践行者,承担着坚持和维护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光荣使命与历史责任,应自觉地做坚持和维护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表率和模范。毛泽东倡导的调查研究,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其本质都是倡导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言中强调:“各级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自觉掌握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为坚持和维护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滋养和干部储备,为贯彻和探索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创造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和环境。
“思想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过程中,不可忽视伟大人物的独特作用
斯大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人物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否认过英雄的作用。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作用是相当大的。”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的历史进程中,两位伟人都以高尚卓越的个人品质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深受湖湘学派“实事求是”文化熏陶的毛泽东,从小养成求真务实的品德品格。在革命生涯中,将之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形成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和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品格,表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光明磊落的精神风范。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提出到形成有着浓厚的毛泽东个人色彩和风格。毛泽东一生对调查研究近乎痴迷程度,“思想路线”一词,是他在寻乌调查中提出来的。在促进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中,毛泽东没有屈服于共产国际的政治压力,也没有屈服于“左”倾错误的残酷打击。早期革命实践中,他因此受到三次较大的党内纪律处分:1927年因秋收起义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放弃夺取中心城市计划,受到“撤销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湖南省委委员职务”的处分;1929年因坚持党在红四军中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原则,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在中央苏区,因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受到“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离开部队“靠边站”达数年之久。面对不公正待遇,毛泽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他顾全大局,相忍为党,争取在党许可的条件下工作。正因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懈坚持和贯彻,才成功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才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是实践的结论,也是历史的公论。
邓小平在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用伟大的人格力量来捍卫真理的力量。邓小平意志坚定,务实求真,敢闯敢干,不唯书,不唯上。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毛泽东推荐邓小平任党的总书记时说:“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党内受到毛泽东如此高的评价是少见的。邓小平在革命生涯中,也因坚持实事求是,有着“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建设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1966年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等帽子,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3年复出主持党和国家日常工作,后又因“不抓阶级斗争”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邓小平虽几经沉浮仍百折不挠,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把实事求是坚持到底。1977年7月再次复出后,在“谁讲实事求是,似乎犯了弥天大罪”的沉闷气氛中,他顶着极大的政治压力,敢于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敢于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敢于全面拨乱反正开创历史新进程。“正如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毛泽东、邓小平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政治品格,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坚强党性的具体体现。毛泽东曾指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两位伟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他们为人民利益而坚持真理的坚强党性和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作风,为全党树立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的历史启示我们: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是党员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加强党员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坚持和维护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党员、干部怎样增强党性?早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就提出了衡量党员党性的标准,要求全党党员“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很多党员、干部之所以不敢实事求是,并不是自己认识不到,而是因为在个人利益与全党的利益关系上摆位不正,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怕因实事求是引起领导和上级的不满,影响个人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新时代共产党人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精神,要在大是大非考验中、在与违背实事求是现象斗争中锤炼党性,始终做到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要永葆其活力、防范其发生偏离,还须不断完善和健全保障条件与机制
党的历史表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出现偏差和失误,有对客观事物没有形成正确认识的因素,也有党性不纯的主观因素,还有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相关的制度、环境因素。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党的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过程中,都注意探索和营造坚持实事求是的制度保障和客观环境。
毛泽东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了民主集中制的力量。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领导制度,也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在我们党的早期,思想路线的不成熟与民主集中制运用不好密切相关。民主不够或集中不够,在党内就会出现家长制、一言堂或极端民主化倾向,坚持实事求是就很难。土地革命时期,红四军内部出现了极端民主化倾向,毛泽东通过成功召开古田会议,科学阐释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和“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的基本主张,在纠正党内存在的极端民主化、主观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实践中,提出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长征途中,毛泽东积极推动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坚持运用民主集中制,以多数人的正确认识否决了党内少数领导人支持的博古作的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实事求是派的胜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纪律,党就无法率领群众与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首次强调了“四个服从”原则。会议基本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四个服从”作为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措施写入了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终确立提供了重要保障。
LzCm5v0Lalh0V14ZTTbv+IjieIkb9eJSt+nn1RuuBx4=邓小平把坚持民主集中制作为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条件。1980年8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认为过去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状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受到严重破坏。邓小平还强调:“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要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还进一步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为保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现,他还特别强调“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把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作为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制度保障和必要条件,这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的历史启示我们: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仅要提高全体党员、全体干部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这个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党治国理政的法规体系,为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和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上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抓紧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着力构建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切实推动民主集中制具体化、程序化,真正把民主集中制重大原则落到实处”,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为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把民主和集中有机统一起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真正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变成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从党的历史来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意义和实践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不断升华拓展。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实践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具体体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实事求是”概念,这二者是相互关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就在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和根本方法。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经典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段话明确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基本要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中国语境表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中,毛泽东又明确提出要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命题,提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观点,进一步完善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智慧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把“实事求是”和党的“思想路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第一次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明确完整的科学概括。不仅如此,邓小平还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科学地结合起来,把“解放思想”作为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要求和条件,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二大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概括以明文形式写入党章,党的十四大将“坚持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要求写入党章。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其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的历史启示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是封闭、静止的,其内涵意义是丰富博大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产生而形成新的实践要求和话语表达。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江泽民和胡锦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又在党的思想路线部分新增了“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论,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