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解题规范与解题方法探析

2024-11-20 00:00:00盆建业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4年22期

-【摘要】本文通过探析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规范与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解题思维和方法,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方法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力学作为基础篇章,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光靠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题作为物理学习的核心环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解题规范与方法,更需要培养他们的思辨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1].

1 基础概念与原理掌握

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效或能量转移的量.能量是物体拥有的用于进行工作或产生效果的能力.动量是物体运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弹性是物体恢复原状的特性,能够在发生形变后恢复原来的形状.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吸引物体向其中心的一种力.

除了基本概念,学习力学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基础物理原理.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包括第一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第二定律、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

2 解题技巧与方法

在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时,需要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并应用物理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功率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使用数学工具如代数、几何、向量分析,并进行量纲分析以确保方程两边量纲一致.此外,还可以进行特殊情形分析,如在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特殊情况下简化问题.

例1 如图1(a)所示,实验开始时,一物块被放置在一块木板上,与一个固定于实验台的力传感器通过一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在时间t=0时,一个水平向外的力F开始作用于木板.待时间达到t=4s时,外力F被移除.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1(b)所示,同时木板的速度v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1(c)所示.本实验中,木板与实验台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g取10m/s2.通过分析题中给出的数据,可以推导出( )

(a) (b) (c)

(A)木板的质量为1kg.

(B)2s~4s内,力F的大小为0.4N.

(C)0~2s内,力F的大小保持不变.

(D)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解析 根据图(b)和图(c)所示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在0~2s内,物块与木板没有发生相对位移,说明它们之间的摩擦属于静摩擦力范畴,此时作用于物块的拉力f与作用于木板的外力F是相等的,这表明力F在这一时间段内是随时间改变的变力,因此判断(C)选项错误.在2~5s内,木板与物块开始相对滑动,摩擦力类型转化为动摩擦力.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别对2~4s和4~5s的时间段建立动力学方程可以求解出物体的质量m为1kg,并且得知在2~4s内作用力F约为0.4N,因此(A)(B)选项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提供足够信息来确定物块的质量,因此无法计算出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系数μ,因此(D)选项错误.

3 探究与实验思维

在解决问题时应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科学探究包括假设、实验、观察和总结四个步骤.学生应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并尝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种科学探究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 如图2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B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也为m的物体A以初速度v0匀速向B运动,两物体相撞后粘在一起运动,试求碰撞中产生的热能.

解析 取小球A的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碰撞前后动量守恒有:

mv0=2mv①

12mv02=12(2m)v2+Q②

解得:Q=14mv02.

4 图表与示意图的运用

图表和示意图在物理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直观展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情况以及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应该学习如何在图上标注已知量和求解量,并且将这些标注对照题目条件和所求目标,以清晰地展示解题过程.

例3 如图3所示,一斜面呈一定角度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部配备有一个光滑的定滑轮.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挂有物体N,另一端与位于斜面上的物体M相接.在初始状态下,整个系统保持静态平衡.随后进行实验操作,用水平向左施加拉力缓慢拉动物体N,直到悬挂N的细绳与垂直方向成45°角时停止.在整个拉动过程中,物体M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意味着斜面上的静摩擦力和细绳对物体M的拉力之间达到平衡,保持系统整体静止的物理条件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施加于物体N的水平拉力的数值有可能保持恒定不变.

(B)施加于物体M的绳索的拉力必会持续增大.

(C)物体M承受的来自斜面的摩擦力必定会不断上升.

(D)物体M经历的摩擦力可能会出现先降低而后上升的现象.

解析 在此物理情境中,物体N在作用于其上的水平拉力F的影响下,以缓慢速度向左移动,直至与垂直方向形成45°角的状态.实验过程显示,水平拉力F和绳索的拉力T均随着物体N位置的变化而逐步增大.针对物体M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如果最初摩擦力f的方向朝向斜面下方,那么随着绳索拉力T的增大,摩擦力f也将相应增大.反之,如果一开始摩擦力f的方向是沿斜面上方,那么随着绳索拉力T的增大,摩擦力f可能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出结论,本题正确选项为(B)和(D).

5 结语

首先,学生应该客观描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确保完整地理解问题.其次,学生需要明确物理规律和定理的适用范围,避免将不适用的规律误用于解答.最后,需要检查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避免出现违反物理现实的解答.

参考文献:

[1]李素珍.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解题技巧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09):66-68.

[2]李柯.高中物理力学问题解题技巧分析及研究[J].高考,2018(3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