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全弹性碰撞的二级结论解题

2024-11-20 00:00徐震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4年22期

【摘要】完全弹性碰撞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其二级结论是解决碰撞问题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运用完全弹性碰撞的二级结论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学生运用公式的能力,本文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如何巧妙运用完全弹性碰撞的二级结论解题.

【关键词】高中物理;完全弹性碰撞;解题技巧

1 引言

完全弹性碰撞是指两个物体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能和动量都守恒的碰撞.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背景,探讨了如何巧妙运用完全弹性碰撞的二级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 两种弹性碰撞模型概述

2.1 动碰静模型

如图1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存在两个质量分别为m1,m2的物块A和B,其中物块A的初速度为v0,物块B静止;碰撞过后物块A,B的速度分别为v1,v2.

在弹性碰撞中,两物块的总动量守恒,总动能守恒.故可得:

m1v0=m1v1+m2v2①,

12m1v20=12m1v21+12m2v22②,

由①式得m1v0-v1=m2v2③,

由②式得m1v0-v1v0+v1=m2v22④,

由③④得v0+v1=v2,整理得v0-0=v2-v1,称之为速度差公式.

利用速度差公式,动量守恒定律可表示为m1v0=m1v1+m2v0+v1,

m1v0=m2v2+m1v2-v0,

容易求得v1=m1-m2m1+m2v0,

v2=2m1m1+m2v0.

2.2 动碰动模型

如图2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初速度为v1、质量为m1的物块A和初速度为v2v1>v2、质量为m2的物块B发生弹性碰撞,两者碰撞后速度变为v1′,v2′.

由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可得:

m1v1+m2v2=m1v1′+m2v2′①,

12m1v21+12m2v22=12m1v1′2+12m2v2′2②,

同理可得v1+v1′=v2+v2′,此式可化为v1-v2=v2′-v1′(速度差公式).

利用速度差公式,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表示为:

m1v1+m2v2=m1v1′+m2v1-v2+v1′③,

m1v1+m2v2=m1v2-v1+v2′+m2v2′④,

③式两边同时加上m1v1+m2v2后化简得:

v1′=2m1v1+m2v2m1+m2-v1⑤,

④式两边同时加上m1v1+m2v2后化简得:

v′2=2m1v1+m2v2m1+m2-v2⑥.

3 试题呈现

例1 如图3所示,当某中子以初速度v0撞击静止的氢核和氮核时,两核的速度分别变为v1和v2.假设碰撞是弹性碰撞,不考虑相对论效应.则碰撞后( )

(A)氮核的动量更小.

(B)氮核的动能更小.

(C)v2>v1.

(D)v2>v0.

解析 设中子质量为m0,被碰粒子质量为m,碰后中子速度为v0′,被碰粒子速度为v,二者发生弹性正碰,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m0v0=m0v0′+mv,12m0v20=12m0v0′2+12mv2,解得v0′=m0-mm0+mv0,v=2m0m0+mv0,因此当被碰粒子分别为氢核m0和氮核14m0时,有v1=v0,v2=215v0,故(C)(D)错误;碰撞后氮核的动量为p氮=14m0·v2=2815m0v0,氢核的动量为p氢=m0·v1=m0v0,p氮>p氢,故(A)错误;碰撞后氮核动能为E氮=12·14m0v22=28225m0v20,氢核的动能为E氢=12·m0v21=12m0v20,E氮<E氢,故(B)正确.

例2 图4描绘了一个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形轨道,其半径为R.有两个小球A、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βm(β未定).A球从轨道上与圆心等高的一点开始,无初速度地沿轨道下滑,并在轨道的最低点与静止的B球发生碰撞.碰撞后,两球被弹起,各自达到的最大高度均为轨道半径的14.在这个过程中,假设碰撞是弹性碰撞,且重力加速度为g.试求:第一次碰撞刚结束时小球A、B各自的速度和B球对轨道的压力.

解析 碰撞前后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分析可得mgR=14mgR+14βmgR,解得β=3,由于碰撞后A、B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均为14R,且碰接中无机械能损失,所以第一次碰撞刚结束时,小球A一定反向运动,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设第一次碰撞刚结束时小球A、B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1,v2.

第一次碰撞后,小球A、B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有12mv21=14mgR,12×3mv22=14×3mgR;二者上升高度相同,说明碰撞后的速度大小相等.质量较小的A球撞击B球,A球反弹,二者速度方向相反,故v2=-v1=gR2,在轨道的最低点对B球进行受力分析,有N-3mg=3mv22R,解得N=4.5mg,由牛顿第三定律知,B球对轨道的压力为4.5mg,方向竖直向下.

4 结语

完全弹性碰撞的二级结论是解决碰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以提高学生运用公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旭.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例析[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08):22-23.

[2]邱红梅,秦吉红,徐美,等.碰撞问题中的动量和角动量守恒辨析[J].大学物理,2023,42(10):6-9+30.

[3]冯彩仪.以“碰撞模型及拓展”为例谈物理模型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3,52(2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