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024-11-20 00:00:00李娟
新农民 2024年29期

摘要:小麦是国内重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广,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邹城市是山东重要的农业大县,小麦种植面积较广。近几年来,无公害优质小麦逐渐受到市场的重视,但是仍有部分种植户受到传统小农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对化肥以及农药的使用依赖性较大,农田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污染,小麦产量与品质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也不利于当地小麦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当地无公害小麦的种植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依据。

关键词:无公害小麦;优质高产;病虫害防治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无公害农业生产模式,即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手段,实现农产品生产的高效、高产、高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趋势。

1 邹平小麦栽培现状

邹平市,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滨州市代管,地处山东省中部偏北、滨州市西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降水适中,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因此邹平也是山东重要的农业大县,其中小麦是当地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6.67万hm2以上。今年以来,邹平深入落实全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小麦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产量与质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随着绿色生产理念的不断推进,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也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重视,但是许多种植户缺乏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无法有效地掌握和应用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大部分种植户依然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和农业技术,无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达到最佳水平。

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顺利主要是因为种植户的信息获取渠道不畅,无法及时了解和学习最新的技术,也就无法及时调整种植方法、改进管理措施,从而影响到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另外,部分种植户由于缺乏科学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和指导,可能滥用农药或未经授权的药剂,还有一些种植户会加大药物的用来以期增加防治效果,这不仅增加了增加生产成本,也可能导致农产品的残留问题,造成了农田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长期来看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1]。

由此可见,当地在无公害优质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基层政府以及相关农业农村部门应提高重视,加强对相关技术的宣传与推广,以便能够真正落实无公害优质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2 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要点

2.1 优选良种

在小麦品种的选择中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气候条件,所选品种应符合邹平市的气候土壤条件,这也是保障小麦优质高产的重点。二是考虑小麦是否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减少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导致的产量波动,提高生产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尤其是要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在干旱、水浸等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目前来看,当地小麦主要种植的品种为高产稳产主导品种‘济麦22’‘泰农18’‘红地95’‘山农28’等[2]。

2.2 科学选地与整地

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块能够为小麦的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结合小麦的生长特性优先考虑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避风向阳并且便于排水灌溉的地块。选好地块以后还应进行整地工作,通过精细整地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强其透气性,有助于小麦根系生长和水分渗透,其中耕翻是整地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应确保耕深达到20 cm以上,以实现土壤的深耕松动。深翻后的土壤应该细碎、上部松散、底部结实,有利于小麦根系的扎根深度和养分吸收。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在耕翻前进行充分的土壤镇压,确保整地后地面平整、土壤细碎,从而实现“三平一实”的标准,即平整、松散、细碎、有机质充足。在整地的同时还需要施足基肥,一般施用优质有机肥45 t/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225 kg/hm2、硫酸钾150 kg/hm2[3]。

2.3 加强播种管理

2.3.1 适期播种

小麦的播种时间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品种特性进行确定,就邹城市来看,当地的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10月上中旬,即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6℃时播种为宜。

2.3.2 播前种子处理

在小麦正式播种之前还需要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以期能够提高其发芽率并防止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具体需要进行以下步骤,一是晒种,将小麦种子摊铺在地面上均匀地晾晒2~3 d;二是药剂拌种,晾晒完成后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0.3%的种子质量比例拌种,以此可以对种子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或者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实现无公害栽培的目标。

2.3.3 合理密植

合理的密植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因过密或过稀而导致的生长问题,从而确保小麦的稳定生长和高效生产,种植户应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土壤肥力以及预期的产量目标来进行精确调控。例如,针对目标产量为90.0~112.5 t/hm²的情况,推荐的播种量范围为1 687.5~2 700.0 kg/hm²,这样小麦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达到预期的高产水平。另外,合理密植还能使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均匀稳定,能够有效预防小麦在生长后期的倒伏现象,也能够提高抗风性,减少因风吹雨打而导致的倒伏风险,从而减少减产或绝收的可能性。

2.4 田间管理

2.4.1 查苗补苗

在早春时节,土壤开始化冻,田间无积水,小麦生长快速,同时密度也相对较高,容易出现苗情不整齐或缺苗现象,因此进入到3叶1心阶段时,就需要开始进行查苗工作。如果在查苗过程中发现有缺苗或苗情不好的情况,就需要及时进行补苗措施,保证整体种植密度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一般补栽45万株/hm2左右,补种在小麦返青后至拔节期进行。

2.4.2 及时除草

麦田中杂草的生长会与小麦幼苗争夺养分,还会降低田间的通风情况,因此需要养殖户及时做好除草工作,具体还需要结合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使用化学药剂,比如在小麦拔节期可以使用10%吡唑草酮乳油1 500~2 250 mL/hm2,兑水750 kg/hm2喷雾,或使用2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0~225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进行防治;对麦田杂草发生较重的田块,可以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结合浇水,用35%精烟恶草灵乳油2 250~3 000 mL/hm2,以此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4]。

2.4.3 合理施肥

种植户应根据小麦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情况进行科学施肥,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对于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建议在播种前结合适量地浇水施入速效氮肥,通常用量为1 500~2 250 kg/hm²,可以保证小麦在生长初期能够迅速获取充足的氮元素,促进苗期生长和根系发育,为后续高产做好养分储备;对于土壤肥力中等的地块,如果底肥施用充足,一般可以不追施速效氮肥,这种做法可以避免氮肥过量施用可能带来的浪费和环境负担,同时保证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养分供应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对于土壤肥力较差或缺磷的地块,则建议在小麦的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施入磷肥,一般推荐使用磷酸二铵300 kg/hm²左右,或者选择尿素150 kg/hm²左右作为补充,有助于提升小麦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能力,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不足的情况。

2.4.4 冬季灌溉和排水

冬季灌溉的时机通常在气温为4~8℃进行,这个温度范围适合小麦根系的吸水活动,有助于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的含水量标准,如沙土低于13%、壤土低于16%、黏土低于18%,应及时对田块进行灌溉补水,以确保小麦生长。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特定田块的不同情况,灌溉策略也有所调整,比如对于低洼地、黏土地或者肥力缺乏、缺水严重的田块,需要尽早进行灌溉,以保证小麦苗期的健壮生长。对于壮苗期的小麦,可以适当延迟灌溉时机,以避免过早的水分浸润对生长造成负面影响。

3 无公害小麦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控技术

农业防控技术的应用强调对小麦全生育周期的精细化管理,以便可以为小麦的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强其抗性,从根源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一是要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和耐病性的抗病品种,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对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风险,通过科学的品种选育和推广,可以有效应对不同地区的病害压力和气候条件变化,提高小麦的生产稳定性。二是科学进行整地和施足基肥,良好的土壤结构和充足的养分供应有助于提升小麦的抗病能力和适应力,通过适时的耕作操作和合理的基础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作物的自然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三是做好种子处理,种子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药剂拌种或包衣处理可以有效抑制种子表面和内部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和虫害,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和发芽率,为健康生长奠定基础。四是科学施肥与灌溉,适量的施肥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避免由于营养不良而引发的生长衰退和病害易感性增加,科学的灌溉管理有助于维持土壤湿度和营养物质的均衡供应,减少因干旱或水浸而导致的病虫害风险。五是及时除草,杂草不仅会与小麦竞争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还可能成为病虫害的庇护所和传播媒介,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扩散,通过定期除草和草坪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保持小麦田间环境的清洁和整洁度。

3.2 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环保性,主要就是采用害虫天敌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比如在小麦生长后期,可以利用七星瓢虫和食蚜蝇防控蚜虫,有效减少蚜虫的种群数量;利用赤眼蜂和蚜茧蜂等寄生性天敌来灭杀小麦主要害虫。

3.3 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控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物理手段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种植中可能遇到的害虫问题,避免或减少对农药的依赖,保障小麦生长的健康与高产。

一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结合挥发性农药进行害虫防控,麦田中的害虫具有趋光性,频振式杀虫灯能够吸引害虫靠近并通过挥发性农药进行灭杀,可以较好地灭杀小麦蚜虫和小麦麦叶蜂等害虫,减少害虫对小麦生长的损害。

二是使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性引诱剂能够模拟害虫的天然性信息素,引诱害虫进入捕食或诱杀装置,从而减少害虫种群的增长,不仅有效降低了害虫的繁殖数量,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无公害种植的要求。

三是针对害虫的趋色性特点采用黏虫板进行灭杀,不同颜色的粘虫板能够吸引特定的害虫,例如蓝板适合灭杀蓟马,黄板则能够有效灭杀粉虱和蚜虫,在安装黏虫板时,需要注意控制其高度,确保它们位于小麦植株的顶端以上,以提高捕捉效率和减少对有益昆虫的影响。

3.4 化学防控技术

化学防控技术的应用应注重采用毒性低且效果好的农药,避免高毒性的农药对小麦植株以及害虫天敌的生活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的病虫害流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防控,比如可以选择使用20%霉菌脂悬浮剂等杀菌剂1.125~2.250 kg/hm2,兑水6 750~11 250 kg/hm2,均匀喷雾来防治包粉饼;或者是选择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对准发病部位喷雾来防治纹枯病;使用50%辛硫磷乳油3 000~3 750 mL,兑水75 kg,均匀喷洒在375 kg干沙土上,制成毒土,顺着垄沟撒施来防治小麦吸浆虫;选择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750~900 mL/hm2,或者选择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300 g/hm2,兑水之后均匀喷洒在麦田中来防治小麦蚜虫[5]。

4 结语

综上所述,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优选良种、科学选地与整地、合理施用肥料、灌溉、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等手段,可以在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小麦产品的质量安全,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因此,还需要当地政府以及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对该技术的推广与落实,以便可以进一步推动当地无公害小麦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迪凤.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中的实践探究[J].新农民,2024(11):84-86.

[2] 刘敦华.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措施[J].种子科技,2024,42(7):115-117.

[3] 彭立振.试分析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3(12):95-96.

[4] 王娜.浅析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领[J].种子科技,2023,41(15):62-65+71.

[5] 王修华.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