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乡建是“千万工程”新面貌、是乡村振兴新业态,在艺术乡建发展过程中,农户是参与主体。基于“两山”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经过对农户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四方面参与情况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农户参与艺术乡建尚存在政治参与缺乏积极性、相关创业就业热情低、文化艺术认同感较弱、自主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少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提高农户政治参与积极性、增强农户创业就业效益、加强主客体理解交流、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措施等建议,以期通过多种乡建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户参与;艺术乡建;利益相关
艺术乡建通过文化艺术的力量激活乡村内在活力,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优秀的文化载体和思想引领。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推动实现精品旅游、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上均有较强的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举措,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撬动乡村振兴良性循环。艺术乡建正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深入实践,是深化推进“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征集的通知》,强调各地要认真总结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发展建设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浙江省于2022年出台《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强调通过开展“艺术乡建”,引领乡村文化发展,以文艺因子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促进人民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但在艺术乡建发展中,村民参与艺术乡建程度不高、主体性被忽略等问题一直不同程度存在[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如何增进农户参与艺术乡建发展程度,是艺术乡建发展成功的主要依据。
1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总体来看,国外在农户参与艺术乡建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社区参与艺术项目和乡村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尤其是在日韩、欧美等地区。国内关于农户参与艺术乡建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政策支持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外学者Qu M等通过研究日本Mitarai村认为社区参与是动员农村节日活动以及确保可持续发展成果最大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Ehrhart等认为农村村民参与村庄项目往往局限于执行工作。换句话说,他们通常在项目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从事体力劳动[5]。国内学者卢福营研究认为以各村民群体参与村庄治理活动的状况为标准,村民自治大致可以分为“干部支配型”“能人主导型”“群众自治型”三种模式[6]。现有的乡村建设运动都是以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为主旨。在这种“伴生性”发展视野下,乡村被固化为城市帮扶的对象,导致以往的乡村建设难免陷入“乡村运动、村民不动”或“乡建速动、村民被动”的局面[7]。
在艺术乡建初期,艺术家往往作为乡村场域的改造者和规划者,其主观意愿决定了乡村的发展方向。
2 研究区域概况
吉木萨尔县位于天山山脉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北纬43°30′~45°30′,东经88°30'~89°30′,东同奇台县为邻,西与阜康市接壤,北越卡拉麦里山和富蕴相连,南以博格达山分水岭同吐鲁番市、乌鲁木齐县为界。县城距乌鲁木齐公路里程165 km,距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昌吉市200 km,东离伊州550 km,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国道216线及省道303线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县域总面积8 848 km2,南部山区面积436 km2,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四季常青,丰富的水草是天然牧场,中部平原面积2 828 km2,占县域面积的22%,是吉木萨尔县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北部属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达6 719.9 km2,占全县面积的53%,沙丘多呈北西向展布的垄状,链状及少量新月状沙丘,洼地上生长着耐旱的梭梭、柽柳、小灌木等植物。
近年来,吉木萨尔县依托北庭故城遗址这一核心资源,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其中,吉木萨尔县X村更是以艺术介入乡村发展为乡村特色发展路径,打造X画家村艺术乡建新样板,X子画家村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平均海拔1 400 m,距离县城34 km,连绵的雪山、起伏的坡地、错落有致的农田与村庄民居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散发出独特的乡村魅力,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前来创作。
3 农户参与艺术乡建困境分析
3.1 缺乏政治参与积极性,依赖村两委决策安排
X村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村民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村级自治意识较低。一是心理上虽认同支持村级艺术乡建发展路径,认为艺术乡建使得村级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因对艺术乡建认知有限,对特色乡村新发展理念缺乏理解,加之对政府相关政策规划的了解不够深,难以真正参与其中,有理有据地提供科学合理的发展建议。二是村庄主要经济结构为种植养殖业,且距离城市较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年轻人大多外出就业、学习,村庄老龄化、空心化加剧,缺乏劳动力,常住村民大部分时间用于从事传统农牧业,缺少时间和精力参与村庄发展有关的会议。
3.2 相关创业就业热情低,总体持等待观望态度
X村艺术乡建发展处在初级阶段,受人才、资金等多方面影响,带动经济成果转化率较低。一是创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以开办民宿为例,为达到旅游、研学服务接待水平高质量、高标准,提升村庄市场竞争力,村庄实行“村委会+公司”的运营模式,对民宿开办给予一定建设指导及设施设备要求,建设费用投资较大,短期难以看到显著收益。二是收益不稳定,全年起伏较大。游客和学生群体来访集中在6—9月份,其余时间呈断崖式下跌,尤其冬季,受海拔及地理位置因素影响,漫长且寒冷,很少有游客,夏季短短几个月旅游研学旺季暂不能弥补淡季收益,年平均收益较低。
3.3 文化艺术认同感较弱,主客体理解交流不足
村民文化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对外来文化艺术认知存在差异。一是认为艺术乡建仅是吸引游客、提升村庄知名度的手段,并未真正感知艺术乡建对自身家庭、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难以从中汲取精髓,丰富自身文化艺术内涵。二是农户与艺术家主客体之间交流交融不足,艺术家大多身兼数职,有的是学校老师,需要承担教学任务,有的是协会机构成员,需要出访交流。同时,家人在城市,在村住村时间相对较短,绝大多数时间在城市生活,有限时间内难以产生深入性的、群体性的带动效应,随着农忙时间到来,农户又投入到忙碌的生产劳动中,难以持续有效地推动农户文化艺术素养稳步提升。
3.4 自主参与环境保护少,局限于人居环境改造
村民大多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自己需要养家糊口,没有多余的精力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觉得把自己家卫生环境搞好就可以了。一是缺乏有力的奖励机制。村庄公共环境卫生大多依靠村委会组织动员,定期集中清理,村民自身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搭便车”的思维,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缺乏自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驱动力。二是缺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农户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还局限于不随意扔垃圾,不乱砍滥伐,对非法偷猎、盗伐等现象自身判断能力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难以果断有效制止;在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上未作合理选择,不知道如何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实施生态农业,牲畜粪便处理不当,主要通过粪污还田的方式和冬季取暖燃烧将粪污消化处理。
4 促进农户参与艺术乡建对策建议
4.1 引导村民强化村级自治意识,加大艺术乡建政策规划宣传指引
农户参与村级自治是实现乡村发展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学者巴胜超认为,在“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性维度,村民的主体性呈现出“遮蔽”“唤醒”“理性”的变迁过程[8]。一方面,需持续加强艺术乡建政策规划宣传,善用多媒体宣传沟通平台,使得农户动态掌握村级发展资讯,提升主动关注、关心、管理村级事务意识。另一方面,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尤其在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上,要确保公平、公正、透明,打造一支村民信任、拥护风清气正的两委班子,强化村民凝聚力、向心力。
4.2 积极推动艺术乡建成效转化,加强创业就业指导提供政策支持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农户参与艺术乡建更多来源于利益驱使,直接经济收益是农户参与艺术乡建经济活动的强效驱动力。学者于健慧认为在实践中,当出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得不到维护时,如果利益相关者因为地位和身份的原因,又没有机会选择“退出”,他们只能消极处之,甚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由此产生的负面集聚效应,必然消解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源[9]。一方面,需深挖村庄旅游资源潜力,延长产业链条,丰富旅游产业结构,吸引提升客流量。发挥艺术乡建特色乡村建设优势。另一方面,政府有针对性地,在艺术乡建发展初期给予创业农户一定的优惠贷款补贴和税租减免政策,加强政策宣传,邀请第三方提供创业就业培训指导,丰富创业种类方向。
4.3 加强村民艺术素养培养认知,将文化艺术与生产生活加深融合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必须发挥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学者周慧等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手段和模式介入乡村建设,对促发乡村文化精神面貌有着重要作用[10]。一方面,制定农户文化艺术素养培养计划。艺术家利用农户农闲或学生寒暑假时间与在村农户及在学子女就文化艺术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创作素材多一些取自村民日常生活,开办文化艺术素养培训班,为对艺术感兴趣的农户及在学子女提供创作指导和帮助,讲述基本的艺术素养知识。另一方面,多形式、多频次举办文化艺术相关精品活动。村委会主动作为,积极提供平台,搭建农户和艺术家沟通联系的桥梁,组织农户、艺术家、游客等参与其中,如开展农民绘画雕塑创作展、子女研学班、艺术知识竞赛、院落规划设计建议、篝火晚会等主客体交流交融活动,记录发放农民生产生活记忆相册、组织农户参加艺术馆展,通过欢乐、祥和的活动氛围构筑乡村文化新风尚。
4.4 增强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升村民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艺术乡建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学者肖昕等认为艺术乡建建设过程中秉承着自然性、乡土性、生态性的建设原则,顺应乡村绿色发展潮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11]。其乡村发展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发展,实现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艺术乡建通过创造美丽乡村环境的艺术作品,激发乡村居民对乡村环境的美好认知和保护意识。一方面,提高农户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户认知水平,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低碳养殖技术。另一方面,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奖补机制,宣传推广奖补制度,如对农户发现盗猎滥伐、随意排污等现象及时上报或制止的给予一定奖励,对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低碳养殖技术的给予一定补贴,逐步培养农户生态环境保护自觉性。
5 结语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体现。X村艺术乡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户受传统思想束缚与追求短期利益影响及村庄老龄化、空心化原因,参与艺术乡建程度较低,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村委统筹协调,农户主体性作用未有效发挥,艺术乡建的可持续性发展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大力推动村民对艺术乡建发展模式的感知认知,增强村庄艺术乡建发展中农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农户参与艺术乡建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佚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J].浙江林业,2024(2):4-5.
[2] 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实践与反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4):129-137.
[3] 佚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8(3):5-13.
[4] Qu M,Cheer J M.Community art festivals and sustainable rural revitalisation[M].Events and Sustainability.Routledge,2022.
[5] Ehrhart C E F.Hearing voices,seeing lives:power and the participatory production of knowledge[D].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0.
[6] 卢福营.论村民自治运作中的公共参与[J].政治学研究,2004(1):17-23.
[7] 郑菲.“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J].中国果树,2023(2):145-146.
[8] 巴胜超.艺术乡建中村民的主体性与乡土景观、精神家园的重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2):94-101.
[9] 于健慧.农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意识: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分析[J].理论探讨,2021(4):91-96.
[10] 周慧,张勤.乡村振兴视阈下艺术介入当代湘北乡村建设的路径策略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3,30(6):134-138.
[11] 肖昕,涂紫姝,冯菁.乡村振兴视域下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旅游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J].甘肃农业,2023(11):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