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三资”管理

2024-11-20 00:00:00吴华
新农民 2024年29期

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农村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作者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三资”管理;集体经济发展

村级“三资”管理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村级“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对策措施。

1 农村“三资”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农村集体“三资”是指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源。农村集体资金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现金、银行存款等,包括农村集体的房屋出租收入、上级拨款补助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银行定期等利息收入、对外投资收入等。农村集体资产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农村集体的建筑物、交通工具、各类机器设备、道路、基础设施、各项专利等。农村集体资源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包括农村集体的田地、水面、林地、滩涂等[1]。“三资”管理运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进度和农民切身利益。只有通过科学地管理和运营,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同时,有效的“三资”管理运营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按照工作要求,乡镇纪工委、财政所、农委、经管站、民政所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同时,要求辖区内各村党支部书记、报账员,分别成立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三资”管理工作的开展落实,真正做到方向明、责任清、工作实。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从而更好的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不健全

由于管理者现代管理意识和能力不足,导致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配套措施不完善,资产资源管理无序,执行力度不足,“三资”管理难以规范化和标准化[3]。乡镇各级对农村“三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对存在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执行力,村集体两委成员素质良莠不齐,法纪法规意识淡薄,容易造成集体利益的流失,不利于“三农”工作的开展。

2.2 监督检查不到位

各级监管机构履行职能不够,执行力薄弱,未能有效地建立起对“三资”管理的监督机制,对农村“三资”的监管流于形式,尤其在虚报套取、截留挪用、贪污侵占村集体收入或转移支付、专项补贴资金的问题;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白条入账、抵顶发票入账、账外账等问题;违规领取、使用、报销集体资金的问题;违规购建、出售、出租(发包)、出借(让)集体资产资源的问题;非法占有、占用集体办公用房、厂房车间、农业设施等集体资产的问题;不签订合同或签订合同不规范,出租(发包)期限过长、价格明显偏低、逾期不缴(收)承包费(租金)等问题;集体资产运营及处置、集体收益分配、上级补助(补偿)资金使用和投资、举债及财务支出等事项不按规定履行民主决策、审批程序的问题;财务收支及重大事项不按规定公开的问题上。导致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动态管理不及时,资产资源台账登记信息不完善,数据不完整、不准确,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农村的“三资”管理监督处于“碎片化”“应急式”状态,未实行常态化监管,没有形成监督合力。

2.3 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实行“村账镇管”以来,各村会计及报账员出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问题,使农村严重缺乏年轻有文化的会计及报账员,因村级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弱,无法使“三资”管理工作有效有序地开展。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制度

由于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不仅要对农村的资金进行管理,还要对农村的资产、资源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农村的土地、林地等,其中,还会涉及到国家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支农资金及补偿款等,因此,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要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地完善,应根据目前的现状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4]。结合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居)“小微权力”监督的相关要求,总结梳理了“三资”管理相关政策依据,为“三资”管理的规范、透明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促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严格和规范。

3.2 摸清“三资”家底,强化档案管理

街镇分管领导靠上工作,相关业务部门具体业务指导,以各村党组织为主体对“三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特别是对近几年的村级账目、理财记录、公开情况等进行逐笔核实,按照民主理财、三务公开、档案管理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分类归档,强化档案管理,规范各项制度。对各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落实“一村一组一账”,公开内容要全面,账务公开要及时,特别是村级收支、财务预算、惠农补贴资金等,保障村民知情权和检举权。实行上级镇“三资”代理代管制度,以年为单位定时结账,统一审核,统一核算。要求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主要干部的直系亲属不得参与财务工作,村会计需要县级以上农经部门核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上岗证”方能上岗;在村集体经济监督方面,设立单独的由镇管辖的村监督委员会,实行“备用金”制度,不定期地对村结算账户备用金使用状况进行抽查[5]。

3.3 畅通监督渠道,严格财务管理

结合街镇的实际情况,有序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确保政策层层传导到位。要坚持抓机关、带系统、促基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着力推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监督责任贯通协同,形成强监督和强监管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建立问题会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疑难复杂问题;建立问题线索周报制度,各监督检查组每周向上级监督检查部门汇报,分析研判并及时按程序处置;同时,设置“三资”管理问题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多渠道对涉及“三资”管理问题线索进行深入发掘,确保监督检查横到边、纵到底、上下贯通、不留死角。各相关职能部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通过列席会议、座谈交流、实地调研、明察暗访、调阅资料等形式,实现下沉监督、贴近监督、跟进监督。结合运用“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双问责”监督机制,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切实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主动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以点带面。

3.4 加强“三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基层乡镇承担了村级“三资”管理工作的重担,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因此,首先在乡镇人员岗位招录时,适当吸收财会专业能力、财务水平高的人才,逐步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其次要探索薪酬激励机制,给予财会人员外出学习的机会,允许其在岗考取或提升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进而综合提升财会人员综合素质[6]。对于村级报账员,不仅需要加强其对惠农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还要对其进行常态化、规范化的专业财会知识培训。建立岗前培训制度,选聘好具有较强思想品德和目标意识的会计人才,根据农村财务报账工作的业务特点、相关法律、政策等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出秉公办事、服务人民、业务素质过硬的人才。建立会计轮岗轮训制度,岗位转换、工作内容的转换,可以帮助会计人才锻炼不同的岗位技能,提升他们在各类业务上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作为杜绝权力寻租的手段,建立会计轮岗轮训制度可以强化内部会计监管,以此形成一种制约机制[7]。

4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有效途径

4.1 强化监督促管理

在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积极组建“三资”清产核资工作组,该工作组由政府牵头,其组成成员为“三资”管理部门,对农村“三资”进行清产核资工作,充分了解各村实际情况,在产权明晰之后进行公示,从而使村民能够对本村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台账,对于相关档案进行严格管理。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三资”管理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及监督,对于各方面所出现的变化应当及时进行记录归档,进一步完善乡镇纪委、财政所、经管站“监督的再监督”的作用,督促相关部门、各村党组织切实履职尽责,以村两委干部的自我监督、村监督委员会的职责监督、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的群众监督为基础,以相关部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行业监管为前提,逐步形成融会贯通的三层监督工作体系,实现“三资”管理和基层监督工作水平的同步提升,使监督发挥最大“探头”的关键作用。

4.2 规范管理靠制度

监督检查中发现个别村对“三资”管理不规范、不到位、不透明等问题,暴露出了执行“三资”管理工作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今后,应当进一步深化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在工作中应当积极坚持实用原则,每个村的公开栏都应设置到比较明显的地方,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都要及时公开村里的财务收支明细,对一些比较重大的村级事项也都要随时公开,在“三务”公开方面要做到公开及时、内容详细,严谨规范。还要依据村两委会议制度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相关要求规定,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均应当保证在村两委会议上提出,由民主听证会参议,并由党员大会审议,由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从而保证“三资”管理工作有效规范。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定期对“三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于查出的问题,要严格按照“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双问责”监督机制,结合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进一步梳理、汇总、完善“三资”管理等工作制度,使村级管理依法有序、有章可循,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规范村级“三资”管理步入正规化、系统化和数字化轨道。

4.3 公开透明严程序,护航乡村振兴

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强化财务纪律,着力打通农村“三资”管理“最后一公里”,高质量全方位护航乡村振兴工作。通过走访群众、实地查看、账目核查等方式,对当前村级“三资”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缜密分析、综合研判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问题,精准发现症结所在,将村集体经济合同不规范、非法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作为整治重点,将专项整治贯穿于村集体“三资”的保管、使用、监督、处置和收益等各个方面和管理使用全过程。同时,加强警示教育,保障“廉政”财务。通过以会代训、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切入点,对村干部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不断筑牢基层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防线”,让他们记好村级“账目”,守好村级“钱袋子”。

为切实管好农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资”管理的公开、透明是提升监督参与度和群众满意度的关键。严抓村级财务支出、项目立项、合同承包、土地征用补偿分配等“三资”管理重点工作及事前、事中、事后办理程序全程公开,使“三资”管理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不给违法违纪行为留存空间。同时,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充分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精准从快处置“三资”管理领域出现的不良问题,为“三资”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转,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

5 结语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影响,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事关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大局。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村农业发展中,“三资”管理工作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三资”管理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监管方式,对“三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清楚认识及分析,确保“三资”管理工作取得成效,并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确保基层干部干净干事,“三资”清晰透明,起到领导放心、村民安心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玉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8):45-47.

[2] 黄静,宋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运营研究[J].海南开放大学学报,2024(2):106-112.

[3] 倪坤晓.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框架、面临挑战与应对举措[J].中州学刊,2023(10):22-29.

[4] 袁道琴.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9):126-127.

[5] 许明箫,吕基荣.新时期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以G省农村信息化管理为例[J].财经界,2023(18):126-128.

[6] 关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施意见[N].吉林日报,2022-06-07(8).

[7] 张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及对策——以A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14):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