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分析“互联网+”对农业经济的多维度影响,包括信息流通、生产模式、产业链及价值链的重构等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旨在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推动经营模式变革,拓宽市场渠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这些策略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智能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还可以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结果对于引导“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农业领域,“互联网+”的引入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市场格局。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及“互联网+”对农业经济的深远影响,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新策略,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概述
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耕作与收获模式,而是被赋予了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动能,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这一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农业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乃至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精准农业。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及作物生长状态,结合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这种“从田间到云端”的变革,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1]。
“互联网+”背景下,电商平台成为连接农产品与消费者的桥梁,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也能快速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兴销售模式更是为农产品销售注入了新活力,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还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市场导向,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盲目生产。
智慧物流系统的应用,更使得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更加高效、透明。通过物联网技术追踪农产品物流信息,确保食品安全与质量可追溯;利用智能仓储与配送系统,优化物流路径,减少运输时间与成本。此外,冷链物流的发展更是为生鲜农产品的远距离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加新鲜、安全的农产品。
2 “互联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2.1 重塑信息生态,使市场透明度跃升
在“互联网+”的赋能下,农业信息的流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农业中,信息不对称如同厚重的迷雾,阻碍着农民与市场的高效对接。而今,互联网技术如同破晓之光,穿透了这层迷雾,让市场信息以光速传播。农民通过手机APP、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渠道,就能轻松获取国内外市场的实时价格、供需动态及政策导向,为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2.2 生产模式创新,智能引领产业升级
“互联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加速器,更是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的催化剂。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农田成为一张张智能网络。传感器、无人机、智能灌溉系统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状况、病虫害情况等关键数据,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田间管理建议,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则让农业生产更加智慧化[2]。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农业企业能够预测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科学化。此外,智能化设备如自动驾驶拖拉机、智能收割机等的应用,大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2.3 重构产业链格局,拓宽价值链空间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整合与跨界融合。传统农业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往往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而今,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这些环节被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跨境电商的兴起,为农产品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农民可以直接将产品销往海外市场,享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更高的利润空间[3]。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兴起,则让农业与服务业实现了深度融合。游客在体验乡村风情的同时,也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民宿经济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3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
3.1 深化技术创新,加速农业智能化转型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是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通过设立联合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如土壤湿度、养分含量、气候条件)及畜禽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基于这些数据,制定个性化的种植养殖方案,实现精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及动物健康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产品品质。鼓励研发和推广智能农机装备,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收割机、无人机植保等。这些装备通过集成GPS导航、传感器、图像处理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作业的自动化、精准化,减少人力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建议建立覆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链条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收集、整合并分析各类农业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农民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开发集技术咨询、市场预测、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该平台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农业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增加农民收入[4]。
此外,应重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线课程等多种方式,培养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农民利用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3.2 推动模式变革,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模式的深刻变革与经营模式的持续创新,不仅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力量重塑农业产业链,还要结合农业经济的固有特点,探索出既符合时代趋势又接地气的经营新路径。应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破传统农产品销售的时空限制。通过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的线上展示、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5]。鼓励农户、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型销售方式,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红效应拓宽市场。此外,还需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无缝对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众筹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农业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农业项目面向公众进行众筹,不仅能够筹集到项目所需资金,还能增强公众对农业项目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共享经济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值得探索,如共享农机、共享仓储等,通过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
入[6]。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改造,是实现农业高精发展的关键,如上述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市场风险。
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品牌已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应加强对农业品牌的培育和保护,通过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包装、宣传等方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品牌推广功能,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3 拓宽市场渠道,增强品牌的竞争力
要深入挖掘农产品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品质优势,进行精准的品牌定位。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了解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偏好,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品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注重包装设计、故事讲述和品牌故事的传播,让品牌具有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方式,结合创意内容和精准投放策略,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曝光率。利用关键意见领袖(KOL)和网红的影响力进行品牌合作,扩大品牌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范围。此外,还可以通过线上活动、话题营销等方式增加用户参与度和互动性,提升品牌忠诚度。
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壁垒逐渐降低,为农产品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机遇。应积极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国际贸易展会等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将优质的农产品推向全球。同时,加强与国外农业企业和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参与全球农业价值链的分工与合作,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在拓宽市场渠道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全渠道营销网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通过构建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线下实体店等多渠道销售体系,让消费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方便地购买到产品。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偏好,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满意度。
3.4 构建生态体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构建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融合技术、资本、人才等多要素的“互联网+农业”生态体系,顺应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也可为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新路径。构建“互联网+农业”生态体系,可以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市场等资源的高效共享,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7]。生态体系内的各类主体(如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等)通过协同创新,能够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面对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风险,生态体系内的多元化主体能够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挑战,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具体实践中,建议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收集、整合并分析农业生产、市场、环境等多维度数据,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市场预测等服务,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广“互联网+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发适合农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如农业供应链金融、农业保险等,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促进农业资本的有效流动。依托农业科技园、农业院校等资源,打造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农业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对接、资金扶持等一站式服务,激发农业创新活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远程教育等活动,提升农民的信息素养和专业技能。加大农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模式变革、拓宽市场渠道和构建生态体系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智能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农业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应当积极拥抱“互联网+”背景下,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持续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昊,隋美超.互联网+农业模式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21,41(22):154-157.
[2] 陈新莉.“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J].数字化用户,2023,29(32):136-138.
[3] 朱俊青.“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种子世界,2022(8):234-236.
[4] 牛亚丽.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生态研究 ——基于“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创新视角[J].经济与管理,2021,35(3):1-10.
[5] 许德丽,谢晓琳.乡村振兴背景下沈阳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策略[J].现代园艺,2022,45(22):22-24.
[6] 葛士涛.刍议“互联网+”模式下山东省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路径[J].南方农业,2022,16(18):110-112.
[7] 魏卓然.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生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7):214-21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