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降低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本文将立足于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在分析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后,总结了非洲猪瘟疫病的临床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控的操作方案,包括提升兽医诊治水平、重视猪舍环境管理、完善猪舍消毒方案等。本文所介绍的相关措施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优点,是非洲猪瘟常态化下降低疫病发生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做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非洲猪瘟;猪疫病;猪舍消毒;临床症状
近几年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频繁发生,包括非洲猪瘟、禽流感等,上述疫情的发生对养殖业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在我国的发生频率、蔓延范围不断增大,该疫情的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引发民众对食品与人身安全的恐慌。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认识到非洲猪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完善疫病综合防控体系。
1 非洲猪瘟常态化的影响
1.1 对猪肉市场的影响
猪肉在我国居民日常饮食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居民对猪肉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居高不下,但是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居民对猪肉的需求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猪肉的市场价格。一方面,对于非洲猪瘟疫病的高发区,猪肉市场价格明显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甚至此类价格波动已经影响非疫情区的猪肉及其制品价格。另一方面,羊肉、牛肉等猪肉替代品的价格明显升高,导致整个肉制品行业的价格出现不合理波动。
1.2 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
非洲猪瘟常态下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直接导致死亡与扑杀损失。在非洲猪瘟暴发后,受到疾病所致死亡以及发病猪场周边会大量捕杀生猪,根据相关统计显示,自2018年8月以来,我国累计非洲猪瘟事件超过110次,遍布全国各地,因此导致死亡与捕杀的生猪数量约为126.3万头。(2)实施跨境禁运而造成重大损失。在非洲猪瘟常态化模式下,为预防疫病传播,相关部门制定了严格的种猪、肉猪跨境运输管理规定,由于猪肉及其制品无法顺利跨省运输,对当地生猪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生猪养殖规模小,受到相关规定影响,导致当地出现猪肉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北方主要生猪产区则出现价格低迷、产值过剩的情况[1]。(3)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大,但主要集中在少数省份,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部分大规模养殖场为预防疫情发生通常会采用自繁自养模式,而出现养殖量减少的情况。根据相关统计显示,自非洲猪瘟发生后,山东等相关地区的大型养猪场存栏比同比下降40%以上,且每月的生猪销售量下降,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对于部分养猪户而言,非洲猪瘟常态化问题造成恐慌,部分养殖户的恐惧心理加剧,选择快速抛售存栏猪,根据文献[2]的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出栏育肥猪重量仅为95 kg,个别地区不足90 kg,且受到疫情影响,养殖户补栏意愿偏低,单纯育肥场出栏后停止补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上述问题的存在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
良影响。
2 非洲猪瘟症状的鉴别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复杂,需要相关人员从多角度展开综合性研判。一般认为本病症主要临床症状包括:(1)发热。发热是感染非洲猪瘟后的最常见表现,表现为生猪体温快速升高,最高可达42℃以上,并伴有全身或者部分发红、耳尖发紫等表现。(2)呕吐。非洲猪瘟疾病会对猪的消化系统功能造成伤害,导致猪进食后出现呕吐情况,但针对此类病症也要做好与饲料不卫生等问题的鉴别。(3)便血。表现为排泄物中伴有血色或者呈黑便状等,部分病猪可能会因为严重贫血等问题加速死亡。
除上述临床症状外,我国相关部门也针对该病症的临床诊断提出了详细的技术标准,例如在病原菌检测中则可采用非洲猪瘟病毒(P72/CD2v/MGF)三重荧光PCR方法检测核酸方法;在抗体检测中,则可考虑使用间接ELISA、阻断ELISA等方法检测抗体水平,具体操作方法如《非洲猪瘟诊断技术》
(GB/T 18648-2020)所示。
3 非洲猪瘟常态下的猪瘟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方案
3.1 完善养殖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
3.1.1 提升兽医诊疗水平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模式下,猪瘟疫病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而为降低疫病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关养殖户应根据养殖规模至少配备1名专业兽医人员,确保能定期开展生猪健康状况调查,并针对可能出现的生猪疫病作出判断;对于因为异常原因死亡的生猪,兽医也能展开必要的解剖与观察,并指导养殖户开展紧急应对措施。未来应鼓励本地区养殖场兽医做好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可利用动物科技协作等方法,掌握猪瘟疫病防控的合理方法,详细交流猪瘟防控的成功经验与治疗方法。也可鼓励相关专家学者现场指导,讲述非洲猪瘟的常见临床症状、血清学或者解剖学特征等,强化兽医对相关病情的识别处置能力。
3.1.2 建设兽医处置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规模生猪养殖基地应积极构建兽医处置室,该场所与养殖区、生活区之间保持300 m以上的距离,内部设置能满足兽医办公、解剖病死猪与血清学检验等相关装置。在养殖场内部药房建设中,应根据规定做好药房的保温、遮光、通风处理,并将特殊药物存放在冰箱等装置中,保证药物或者疫苗的质量。
3.2 高度重视猪舍环境管理
重视猪舍环境建设也是预防非洲猪瘟的合理措施,根据现有养殖经验,在猪舍环境管理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3.2.1 通风与换气
定期监测猪舍内部空气浓度变化情况,做好记录与分析,确保能根据气体浓度变化灵活调整。目前常见的通风方案为自然通风开窗,利用卷帘式的电动单开窗即可满足正常通风换气要求。而针对猪舍面积较大的情况,常规开窗通风换气的效果不理想,则可引起负压风机或者排风扇,其中玻璃钢负压风机具有耐腐蚀、耐用等优点,提升室内空气流通效果,成为猪舍通风的首选方法。同时为保证通风换气的科学性,养殖户可以按照表1提出的参数要求控制通风量。
3.2.2 猪舍降温
在高温状态下生猪可能会因为应激状态影响而感染猪瘟并发病,因此为预防非洲猪瘟的发生,要求养殖户能密切关注猪舍内的温度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3]。主要方案包括:(1)猪舍遮阳,利用特定的遮阳设施隔断太阳的辐射,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在猪舍上方加盖一层水平板;而针对有运动场地或者日光室的猪舍,在遮阳处理中可加盖一层凉棚。(2)绿化方案。绿化对猪舍温度的影响较为明显,有研究发现,茂盛的植被可减少50%以上的太阳辐射,因此养殖户可在猪场周围种植树木,达到降温效果。(3)优化猪舍的内部结构,猪舍内尽量不设置隔山墙,在圈舍与通道之间隔墙可用栅栏替代。
3.2.3 隔断猪瘟传播媒介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种类多样,包括蚊蝇老鼠、野生动物、猫犬等,因此为将本病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应严禁养殖场内饲养猫犬,并做好杀虫灭鼠工作,这是预防非洲猪瘟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高度重视猪场周围环境卫生建设,坚持定期用生石灰消毒,并在周围蚊蝇滋生地喷洒药物达到预防的目标。
3.3 强化疾病防疫与抗体检测
做好口蹄疫、猪瘟、蓝耳、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等基础病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合理手段,因此需结合当地猪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疫病防控经验等制定好各种基础病疫苗接种方案。在接种期间应坚持采购正规商家的疫苗,并能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做好接种。在疫苗接种的同时,可考虑在饲料、饮水中添加少量的维生素C,上述方案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疫苗接种后的应激反应。而对于已经出现应激反应的猪,可考虑皮下注射100 mg的盐酸异丙嗪或者1 mL的肾上腺素等,再按照要求合理使用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同时养殖户也应明确接种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如接种后1周时间内应避免使用呋喃唑酮、卡那霉素和磺胺等药物。
做好免疫抗体检测。养殖户应利用定期的免疫抗体检测,随时掌握猪群免疫情况以及疫苗防疫效果,确保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优化免疫程序,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在抗体检测过程中,需按照生猪的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在采集血样之后按照规定检测口蹄疫、猪瘟、蓝耳、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的抗体情况,在掌握猪群抗体水平后采取处理措施,包括淘汰无应答反应的猪;若检测结果显示生猪的抗体保护率不足70%,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第二次免疫接种[4]。
3.4 重视猪舍的日常消毒管理
猪舍消毒处理中,可先将猪取出,再用高压水枪先冲洗1遍;确认清洗效果满意,即可采用喷雾消毒或者熏蒸消毒方法。根据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常规的猪舍清扫消毒方法,可以减少猪舍内约20%的细菌含量;若采用高压水枪冲洗消毒,则可杀灭50%以上的细菌;若采用高压水枪+喷雾消毒方法,则可杀灭90%以上的细菌。
合理采用预防性消毒技术。正常情况下应在猪舍的春秋两季各开展1次预防性消毒工作,本环节应针对猪停留的场所都需消毒。而在用药方案选择上,推荐采用福尔马林与高锰酸钾交替使用方法,其中福尔马林的用药剂量为30 mL/m2,高锰酸钾的用药剂量为
25 g/m2。在消毒期间需先将猪调出之后封闭门窗,再将药物均匀喷洒在猪舍内部后迅速离开,连续封闭12 h后再打开通风,并用高压水枪等清洗干净。
在猪舍临时消毒处理中,可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杀,并在注射与隔离舍周围摆放设有消毒液的草垫等。
3.5 合理的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针对非洲猪瘟尚无特效要求,但根据现有成功案例可知,抗病毒净化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猪的临床症状,其用药方案为清温太保(30 mg/kg)+多西环素(0.2 g)+替米考星(20%替米考星拌料浓度为1~2 kg/t),上述方案连续使用5 d以上,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西药治疗方案外,中医疗法也是治疗非洲猪瘟的有效方法,其中较为常见的中药组方为扶正解毒散,该药物主要包括板蓝根、黄芪、淫羊藿、连翘、金银花等,有清热解毒、益气固本、增强猪免疫力的作用,满足非洲猪瘟的治疗要求。同时考虑到黄芪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皂苷等物质,有助于促进非洲猪瘟病猪临床症状的改善,有良好的抗氧化、抗应激效果,所以可考虑在扶正解毒散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黄芪多糖,将其作为提升临床疗效的关键。上述药物的用量用法为:在日常非洲猪瘟的预防性保健中,可用50 g的扶正解毒散+50 g黄芪多糖与50 L水混用,由牲畜自行饮用。在非洲猪瘟治疗中,可将100 g的扶正解毒散+100 g黄芪多糖与50 L水混用,经灌服服用。
3.6 制定科学的饲养方法
科学的生猪饲养方案是强化猪抵抗力、预防非洲猪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相关人员而言,应明确生猪喂养的相关操作细节,并将其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喂养期间推荐采用两次喂猪法,一般上午8:00左右喂第1次,下午17:00左右喂第2次,在寒冷冬季或者哺乳期母猪则可在每天12:00左右额外追加少量的微量元素。
良好的饲料配比也是促进生猪免疫力生成的关键,对于养殖户而言,应重视生猪的年龄与体积确定饲料投喂量,常见的计算方法,是按照猪100 kg体重,每天需要吃饲料干物质2.5~4.5 kg进行计算,且在制定饲料喂养方案中,也要利用多样化的饲料搭配方法,提升利用率。
3.7 其他支持与保证措施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模式下,需要积极改变养殖户对该病症的错误认识,应在贯彻落实“关口前移,标本兼治”工作模式上,能从源头上消除非洲猪瘟的发生风险,并通过动物疫情预测等措施,降低非洲猪瘟的负面影响。同时做好非洲猪瘟易暴发区的综合监控工作,安排工作人员做好市场监管,根据养殖户等相关方的反馈,做好非洲猪瘟的隐患排查,提升工作效能[5]。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督促养殖户、养殖场等开展广泛的疫情辨识工作,并通过责任划分等工作机制,确保能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调用其中的有利因素。
应高度重视群众的心理资源储备建设工作,加深群众对该病症的了解,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还应鼓励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需要利用培训、宣传等措施加深群众对非洲猪瘟的了解,增强灾害意识与应对素养,确保在相关疫情发生后能快速形成合力,降低损伤。
4 结语
非洲猪瘟的出现对整个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的大环境下,养殖户应在掌握猪瘟临床症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防疫体系,本文所介绍的相关策略的实施,能够创设一个安全、有效的生猪饲养管理体系,有助于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并成为促进生猪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佚名.汛期动物疫病防控应对措施指引[J].北方牧业,2024(14):3.
[2] 何雯雯,夏龙荪,施伟明.浅析非洲猪瘟疫病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业,2024(9):85-86.
[3] 冯兴锋.盐城地区基层生猪疫病防控措施[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4,27(5):60-62.
[4] 努尔兰·库尔班哈孜,努尔拉西·夏里甫哈孜.动物疫病检测在疫病防控中的重要性及改善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4(4):78-80.
[5] 雷向华.生态猪养殖生产管理与疫病防控[J].中兽医学杂志,2024(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