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4-11-20 00:00:00宋书弦
新农民 2024年30期

摘要:生猪产业是国内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大方县生猪产业正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现代技术的探究与应用,推动养殖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对大方县生猪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和措施,旨在通过探究,能够为生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对策

在进一步加快生猪产业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优化市场供给侧调整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响应能力,还能够对大方县经济发展起到全面的推动作用。通过提高生猪养殖的标准化水平,即能够有效改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直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现代化发展不仅增强了农业的综合效益,还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

1 大方县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方县在2023年末的生猪养殖规模显示出了显著的发展态势,该县生猪存栏达到了28.3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59万头,出栏数量为29.26万头。养殖规模超过50头的养殖场(户)共有240个,分别以不同规模呈现:存栏50~99头规模的养殖场有103个,100~199头规模的有92个,200~499头规模的有37个,500~1 000头规模的有3个,而规模超过1 000头的有5个。相关数据反映出大方县生猪产业在规模化发展和现代化转型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但是,生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一些挑战。首先,市场行情低迷,导致部分养殖场出现压栏情绪,希望能够等待市场价格回升后再出栏[1]。其次,饲料原料价格持续居高不下,这使得饲养成本较高,制约了养殖场补栏的能力和养殖户的信心。最后,养殖用地选址难。因养殖场建设用地受生态红线、基本农田、林地等影响,对于建设大型规模养殖场难以匹配合适的地块。针对相关问题,大方县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市场调节和政策支持来帮助养殖户度过市场低谷期,科学地控制养殖成本。

2 对策

2.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生猪产业发展能力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大方县正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在生猪产业发展方面。这些措施包括增强生猪产业的发展能力,推动现代化发展,以及强化招商引资政策的配套支持。首先,县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是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优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提升了招商引资的效果和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到生猪产业的发展中来。其次,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服务,确保投资项目按时投产并运营,夯实了生猪养殖的基础设施和产能。最后,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盘活现有的闲置养殖场。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还能增强当地生猪供应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近几年,其通过引进越秀集团和双胞胎集团等知名企业,大方县成功引进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猪养殖场项目。其中,越秀集团的马干山养殖场设计年出栏30万头仔猪,双胞胎集团的兴隆养殖场设计年出栏5万头仔猪。此外建设了一座生猪饲料加工厂和一座生猪屠宰场,进一步完善了生产链条,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效益[2]。相关举措不仅有助于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提高产出效率,还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新动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县的生猪产业将更加注重生产环节的科学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优化了市场供给结构,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健康增长。

2.2 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生猪稳产保供工作部署

为推动大方县生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该地区结合发展实际,制定并实施了《大方县2023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和《大方县生猪“保险+期货”价格保险方案》等方案政策,这对于大方县生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保险方案旨在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生猪生产中的风险保障作用,通过“应保尽保”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养殖户积极参与投保,增强其抗风险能力,稳定生猪生产。

具体到2023年的数据,大方县能繁母猪投保了

3.54万头,保费达204.84万元,共计涉及7 346户次投保,为养殖户提供了5 308.50万元的风险保障。同时,育肥猪方面,共有4.34万头投保,保费为101.99万元,参与户数为10 136户次,提供了3 469.04万元的风险保障。同时,大方县还安排了1 432.5万元的资金,用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已支持14 431户农户发展生猪生产。这些资金的投入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生猪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3]。总的来说,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和资金的合理配置,大方县在保障生猪生产风险的同时,为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3 重视生猪良种培育

生猪良种培育是生猪产业高效发展的基础,当前各地区在发展生猪产业时,进一步加大了在育种方面投入力度,通过优质的良种培育计划,可以有效提高生猪繁殖性能、抗病性和生长速度,进而提升生猪的品质和产量。大方县在生猪良种培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将为当地养殖户提供更好的种源支持,促进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生猪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重视生猪良种培育工作,大方县将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链条,提高生猪品质和养殖效益,为当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取得更大的成就。

大方县在2023年重视生猪良种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通过申报生猪良种项目的方式,投入项目资金160万元,相关部门清晰认识到生猪良种培育的重要性,并加大支持力度,落实相关工作。同时,2023年协助两家养殖场成功向上级申报了能繁母猪一次性补贴项目,涉及金额31.12万元,这将有助于提升当地生猪良种的培育水平,推动生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和提高养殖效益[4]。

2.4 完善服务

为了给广大种养殖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大方县制定了《大方县2023年农业技术服务实施方案》,采取了“县+片区+乡镇+经营主体”分片服务责任包保的方式,旨在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农业技术服务。具体措施包括精准选派农技人员组成团队,副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包片区,中初级职称技术人员包乡镇,开展网格化技术服务,为更多的种养殖户答疑解惑。过这样的服务模式,即能够更好地覆盖到各个农业服务对象,包括农户、种养大户、合作社和企业等,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满足其需求的专业技术支持。服务团队将根据省、市两级相关产业发展要求,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个性化、需求导向的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分片责任包保的服务模式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农技人员与农户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知识传播。通过精准的技术服务,大方县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的动力。

2.5 加强疫病的防控

大方县在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对于疫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视,切实抓好牲畜口蹄疫猪瘟等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和其他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养殖工作进行时,极易高发各种疫病,尤其是非洲猪瘟,其对当地生猪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科学防控疫情,2023年,大方县成功申报并通过省级评估验收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个,这体现出相关部门在防控疫病方面的积极努力以及有效措施。

强化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对于大方县生猪产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持续保持疫情防控的紧张状态中,相关防疫部门应切实压紧压实防控责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到位。此外,继续做好防控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发动群众参与,实现联防联控,是非常关键的措施,可以确保防控工作没有死角。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对养殖场的检测监控、严格的交通管制措施、健全的疫情报告和信息共享机制等。通过这些措施,即能够及时发现和隔离疫情,避免疫情的扩散和暴发,保护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经济利益。

应高度重视生猪调运监管工作,针对该工作,大方县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规范和加强调运流程。首先,实行备案审批制度,对调运出县外的生猪进行严格审核,并确保调运按照计划有序进行,优先保障本地市场的猪肉供应。该措施的采取有助于避免生猪供应出现紊乱,保障市场的稳定和供应的有效性。其次,对具备防疫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可以统筹组织完成相关点对点调运手续,并在经过非洲猪瘟送样检测合格和产地检疫合格后,才可以进行生猪的调运。该程序设计即能够有效避免疫病的传播和扩散,确保生猪的健康安全。通过加大生猪调运的监管力度,大方县有望有效防范疫病传播风险,保障当地生猪养殖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市场提供了更可靠的猪肉供应,其对于保障公共卫生、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稳定生猪产业发展。

大方县在非洲猪瘟的疫情排查和消毒措施上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实施了按照5 d一轮次的要求对全县生猪进行非洲猪瘟疫情的全面排查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进行有效处置。防疫部门指导并督促全县养殖户开展大规模的消毒行动,相关措施的采取,有助于保障了当地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

大方县在防控非洲猪瘟防控方面,曾采取了多方面的联动措施,以形成防控合力,做好防控工作。其中,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监管全县猪肉产品市场和餐饮企业,有效防止病死猪肉进入市场和消费环节,保障市场供应的安全和质量;行政综合执法部门加大泔水收集处理力度,防止泔水进入养殖环节,从源头上减少疫情传播风险;林业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野猪疫情的排查力度,防止野生动物成为非洲猪瘟的传播媒介;财政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全力保障防控资金的组织到位,确保防控工作经费充足,支持各项防控措施的实施,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形成了协同作战的局面[5]。在高速路出口设置多个检查点,对进入全县的车辆进行检查,有效堵截外疫传入的风险。这些措施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控体系,从预防疫情源头、市场监管到野生动物管控和资金保障,全面提升了非洲猪瘟防控的效果和力度。这种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模式,有助于大方县更加有效地应对潜在的疫情威胁,保障当地生猪产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疫情的检测诊断方面,通过加大实验室抽检力度,对养殖环节和屠宰环节进行了病原学实验室检测。这项措施对于科学诊断和疫情防控,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实验室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风险,有效防止疫情的传播扩散。为保障当地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6 提高养殖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当前在生猪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还应加强对各种养殖技术的科学运用,提高养殖工作的智能化水平,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生猪产业能够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管理和优化。通过加强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的耗费,还能借助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型农业的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养殖场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应严格按照“三同时”的要求配套建设相关粪污处理设施,在养殖场配套足额的消纳用地周边,直接处理养殖场产生的废弃物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广的做法。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肥料用于农作物种植,农作物再可以用于饲料生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种全过程循环生态农业的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加大对生猪养殖场“菜篮子”基地的申报力度,鼓励各生猪企业申报无疫小区。鼓励并协助贵州马干山越秀农牧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申报,申报成功可拓宽销售渠道,直通大港澳粤湾区,消除中间环节,提升产品的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有助于生猪产业品牌的建设和市场份额的扩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畜牧业发展背景下,大方县生猪产业经历了一系列发展与变革,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为了实现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多方面出发,采取有效解决对策,全面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构建起安全、高效、绿色的生猪产业体系,为推动大方县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养殖户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 比木日洛.普格县:“畜”势而上现代化养殖赋能生猪产业发展[N].凉山日报(汉),2024-05-22(001).

[2] 刘伟.广安区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牧业,2024(8):32-33.

[3] 阚莹莹.传统养殖要“变身”产业现代化[N].四川日报,2023-11-10(002).

[4] 黄长清,黄朝雄.金堂县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与思考[J].四川畜牧兽医,2023,50(7):13-15.

[5] 佚名.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 推动川猪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全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绵阳召开[J].四川畜牧兽医,2023,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