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稻田杂草发生情况调查分析

2024-11-20 00:00:00张奥李广森郇国磊杜永潘长虹段瑞华孔令军
新农民 2024年30期

摘要:近年来,连云港市出现了稻田杂草发生程度重、发生种类多、防治效果差的情况,而且日益复杂,为了解稻田杂草发生的种类、分布以及危害等,本文介绍了连云港市各县区稻田杂草发生的调查取样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水稻杂草共计

32种,隶属于14个科,分析了各县区稻田杂草发生特点和优势草种,提出了稻田杂草综合治理对策。

关键词:稻田杂草;发生特点;防控对策

杂草竞争水稻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肥料以及生长空间等有限资源,抑制其生长发育、降低抗逆性,进而降低产量。经验表明,稻田杂草所带来的危害,轻度可造成5% ~10%的产量损失,重度损失达5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颗粒无收[1-2]。据统计,2023年连云港市水稻种植面积为304.41万亩,为探明连云港市水稻田杂草发生概况、分布范围及其危害情况,科学制定杂草防除方案,笔者对连云港市各县区开展了水稻田杂草调查研究工作,以期为水稻杂草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方计数法

1.1.1 取样方法

为了做好水稻田杂草调查工作,在2024年7月水稻拔节孕穗期,选取连云港市各县区具有代表性的3个乡镇作为杂草系统调查监测点。每个乡镇(街道)调查3个自然村,每个村各选取10块田作为样品(每块田面积≥667 m2),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每个样方面积为 0.25 m2,对杂草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3-4]。

1.1.2 计算方法

采用平均密度、相对频度和相对多度 3 个参数对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处理。

各数据计算方法如下:

平均密度(株/0.25 m2)=全部样方的某一杂草品种数/总样方面积;频度(%)=某一杂草品种在样方内出现的频率。

多度=某一杂草品种数(全部样方中)与全部样方总杂草品种数之比。

1.2 七级目测法

用样方计数法对样方内的杂草进行统计的同时,也运用七级目测法来调查样方内杂草的严重程度,每块田记做1个单位样方,10 个单位样方组成1个样点,以高度、盖度和多度等进行统计,记录杂草的种类及其优势度级数[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田杂草种类

连云港市水稻种植面积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东海县97.62万亩、灌云县72.69万亩、灌南县56.85万亩,此次调查范围包括了9个乡镇,27个行政村,共计

270块田。调查结果显示,连云港市稻田常见杂草种类包含14个科32种草(详见表1)。其中,禾本科11种、鸭跖草科3种、千屈菜科3种、莎草科3种、泽泻科2种、玄参科2种、柳叶菜科1种、浮萍科1种、菊科1种、豆科1种、苋科1种、雨久花科1种、眼子菜科1种和大戟科1种。其中,一年生的有26种,占81%;多年生的有6种,占19%。

2.2 杂草分布情况

以平均密度、频度和多度三个数据统计水稻杂草的发生数量,进而判断各类杂草发生与分布情况。

灌南县水稻田主要杂草种类共19种(详见表2)。其中,水苋菜发生最严重,各项指标均远高于其他杂草种类,为田间绝对优势草种,与通泉草、碎米莎草、千金子、异型莎草等成为灌南县稻田主要危害性杂草。水稻杂草优势种在田楼镇、孟兴庄镇、北陈集镇三个监测点均有发生,但个别杂草优势种在3个乡镇发生程度差异明显。其中,鳢肠在田楼镇发生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乡镇;丁香蓼在三口镇发生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乡镇;通泉草、马唐在新集镇发生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乡镇。灌云县水稻主要杂草发生情况详见表3。

2.3 杂草危害调查

利用7级目测法分别对灌南县田楼镇、三口镇、新集镇3个乡镇9个行政村进行定点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全县共调查90块田,其中,危害程度达3、4、5级的杂草未见。危害程度达2级的杂草1种,为通泉草。危害程度达1级的杂草共有6种,分别是水苋菜、通泉草、碎米莎草、千金子、丁香蓼、鸭舌草。危害程度达T级的杂草共有11种,分别是水苋菜、通泉草、碎米莎草、千金子、异型莎草、牛筋草、鳢肠、丁香蓼、马唐、鸭舌草、空心莲子草。危害程度达0级的杂草共有19种,分别是水苋菜、通泉草、碎米莎草、千金子、异型莎草、牛筋草、鳢肠、丁香蓼、马唐、鸭舌草、稗、狗尾草、杂草稻、小旱稗、空心莲子草、陌上菜、铁苋菜、鸭跖草、节节菜(详见表4)。灌云县、赣榆区详见表5、表6。

3 讨论与结论

针对连云港市水稻大田杂草种类多,群体密度高,出草时间长,且出现两个出草高峰(分别是7月上旬、7月下旬)的特点。要根据苗情、草情以及气候等因素,采取农业、化学、人工等综合防治技术,同时也要防止除草剂过多产生要害。具体措施如下:

3.1 农业防治措施

3.1.1 精选种子

在水稻播种前应做好精选种子工作,降低种子携带草籽风险,降低杂草发生基数,水稻推广种植南粳5718(超级稻)、华粳5号、华粳9号、连粳15、圣稻22、徐稻9号等优良品种。

3.1.2 提高整地质量

要确保水稻田面平整,减少田间高低落差,沟系配套,耙田整平沉实后立即插秧,充分发挥除草剂药效。

3.1.3 优化栽培方式

适期适墒播栽,坚持精量播种,应用水稻机插秧的播栽方式,精准控制播量和播栽深度,减少“漂棵、露籽”比例,促进全苗、匀苗、壮苗,创造不利于杂草发生的田间环境,降低除草剂药害风险。

3.2 化学防除

3.2.1 封闭除草

选用苄嘧·丙草胺或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和安全增效剂,依托水稻机插与除草一体化技术,在机械插秧时同步撒施(零天施药),在施药后控制稻田处于浅水层状态3~5 d。

3.2.2 茎叶处理

防治禾本科杂草选用噁唑酰草胺、氟酮磺草胺、氯氟吡啶酯、氰氟草酯等;防治阔叶杂草选用灭草松、2甲4氯、氯氟吡啶酯等药剂;防除稗草、莎草科杂草及阔叶杂草混生田,可使用乙·苄类型除草剂。在秧苗移栽后4~5 d时,每亩用20%乙·苄可湿性粉剂30g,拌细土或尿素,于傍晚均匀撒施,施药后控制稻田处于3~5 cm水层,保持5~7 d。

3.3 杂草补除

对于前期除草效果不好的田块,在水稻分蘖末期要加强杂草的补除工作。以莎草、阔叶杂草为主的稻田,每亩用10%吡嘧磺隆20 g,排干田水喷雾,隔天上水,或拌细土10~15 kg,田间保水3~4 cm撒毒土。以千金子为主的稻田,每亩用10%氰氟草酯乳油

100~120 mL;以稗草为主的稻田,每亩用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50~80 g。用药前排干田间积水,药后1~2 d上水,并保水3~5 d。

3.4 人工拔除

在水稻生长中后期,杂草开花结实前及时拔除杂草。推广“断源、截流、竭库”生态控草技术,确保田面“整洁”无杂草、杂物、浮渣等。人工除草既是传统的除草措施,又有促发增长的作用,特别是禾本杂草,错过了防治适期,开展人工除草,控制草害,节本增收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CAMPIGLIA E,RADICETTI E,MANCINELLI R.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weed community after 10 years of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 and soil tillage in a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J].Weed Research,2018,58(4):273-283.

[2] 周小军,何晓婵,朱丽燕,等.金衢地区稻田杂草发生及群落演替规律 [J].中国稻米,2020,26(3):101-105.

[3] 强胜,王启雨,谢定山,等.安徽省霍丘县夏收作物田杂草群落数量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4,3(2):39-44.

[4] 强胜,胡金良,赫明涛,等.江苏省沿海棉区杂草群 落的 发生 规律[J].江苏农业学报,1998,14(2):108-111.

[5] 强胜,胡金良.江苏省棉区杂草群落发生分布规律的数量分析[J].生态学报,1999,11(6):810-816.

[6] 王开金,强胜.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麦田杂草群落的定量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02,18(3):1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