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林业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然而,有害生物一直是阻碍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不断加强有害生物防治,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三门峡市为对象,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三门峡市林业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林地总面积为60.85万hm2;其中乔木林地为
40.916万hm2,占比67.24%;灌木林地为4.01万hm2,占比6.60%;竹林地为0.01万hm2,占比0.02%;其他各类林地为15.912万hm2,占比26.14%。全市林下经济用地总面积为23.92万hm2,其中林下种植面积为
6.178万hm2,占比25.83%;林下养殖面积为2.404万hm2,
占比10.05%;林产品采集面积为8万hm2,占比33.35%;森林景观利用面积为7.33万hm2,占比30.66%。由上可以看出,三门峡市林业面积广阔,林业经济发展迅速。
近年来,为有效防治各类有害生物,三门峡市各级责任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2022年6月20日,
三门峡市政府印发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对组织指挥体系、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等流程进行了明确规定;2020年6月,三门峡市森防站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利用无人机喷洒新型纳米微生态调节剂,以防治松材线虫病。
现结合三门峡市实际情况,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必要性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完整性
森林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林业生态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等特点,在林业生态中往往分布着大量的植物,如树木、草木以及人工养殖、种植的其他生物等,一旦发生病虫草害,很可能会导致整个林业生态受到破坏,甚至会导致一些稀缺物种逐渐消失[1]。因此,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利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1.2 有利于实现更多的环境效益
森林被称为地球的“肺”,在调节环境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病虫草害往往会导致大量的树木死亡,从而降低林业资源涵养水源的功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该区域发生旱情的风险。同时,大量的树木死亡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的情况。因此,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利于取得更高的环境效益。
1.3 有利于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
林业是世界各国的重要经济来源。例如,林业资源是木材原料的主要来源,不仅关系到当地的木材产业,同时还关系到林产品加工和进出口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生态游”产业蓬勃发展,而林业生态是“生态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因此林业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此外,近年来林下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林业生态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林木本身,还关系到“林业经济”的安全。由此可见,不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利于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
1.4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很多有害生物对人类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如蚊虫叮咬会传播登革热、疟疾等疾病,老鼠会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等疾病。林业生态中往往集聚着大量的有害生物,不仅直接危害到林业生态安全,甚至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利于降低有害生物的“扩散性”和“连锁型”危害,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2 三门峡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总体上来看,近年来三门峡市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2.1 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
如前文所述,林业有害生物侵害有着传播快、危害大等特点,需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病虫草害蔓延,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有害生物侵害苗头,并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三门峡市虽然不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建设,但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薄弱,监测点数量少、难以实现全覆盖,专职人员不足、人少活多,设施设备简陋、自动化水平不高[3]。据调查,尤其是在乡、村等“神经末梢”更是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容易导致危害大规模发生时才被发现,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足。
2.2 防治手段较为单一
当林业生态面临有害生物侵害时,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灭杀,并防止其迅速扩散。从总体上来看,三门峡市不少地区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还存在防治手段单一的问题。首先,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单一的化学防治,即喷洒农药的方式,以生态调控为主的无害化防控和生物综合治理技术较为缺乏,不仅费时费力且易造成污染,容易导致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从而增加了防治难度;其次,不少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病虫灾害的发生原因、演变趋势、防治技术等不清楚,难以在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防治手段[4]。
2.3 多元治理体系尚未建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环境事关子孙后代,事关每个人的美好家园,因此每个人有着参与“家园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林业生态规模大、分布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着任务多、责任重、压力大等特点,单单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单打独斗难以胜任现实需求,因此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三门峡绝大多数地区在林业生态安全建设方面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孤军奋战”,多元治理新格局尚未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即便是政府相关部门,由于编制限制,同样存在人力配备不足的问题。例如,不少县级林业部门往往只有十余名专职工作人员,却要负责全县数百亩的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极为普遍。
2.4 缺乏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三门峡市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不足,不少基层县区投入的资金甚至只有寥寥几十万元,导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链条不完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较为常见。尤其是今年包括三门峡在内的河南不少地区“旱汛两极化”,再加上专项资金不足的限制,导致虫害多、造林难、保住佳林更难的情况愈加突出[5]。
2.5 部门协同性不强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只有各相关部门协同发力拧成一股绳,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危害蔓延。目前,许昌市制定出台了《三门峡市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其中对林业局、发改委、自然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了明确。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个别部门却是存在“听调不听宣”的情况,导致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仍然主要依靠林业部门“单打独斗”,因此很容易导致“这边火未灭,那边火又起”。
3 三门峡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科技含量,强化监测预警
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交换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水平带来了重大机遇。因此,应积极加强信息化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预警监测能力。
第一,借助视频监控技术拓展信息收集渠道。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对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进行人工巡查。在此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重点领域、重点方位、重点场所进行全覆盖,实行24 h全天候不间断监控,从而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
第二,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有害生物疫情的演变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很多有害生物疫情有着突发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因此对其进行应对与处置有着较大的难度。在此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基于已收集的相关资料,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为采取下一步措施提供依据。
3.2 丰富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成效
如前文所述,三门峡市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存在手段单一的问题,从而导致效率和效益较为低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丰富防治手段。第一,慎用化学防治手段。化学防治是指通过喷洒农药或化学药剂的方式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危害。需要注意的是,在采取化学防治时,应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控制使用量和频率。第二,善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不仅污染小,而且森林树木不易产生抗药性。第三,强化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使用覆盖物、遮阴荫网以及利用器械器具进行火焚、电击等方式,防治有害生物,主要适用于小面积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第四,加强遗传防治。遗传防治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不断提高林木的抗病虫能力,在育新林时尽量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优良品种[6]。
3.3 加强多元共治格局建设,强化专业力量配备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着任务多、责任重、压力大等特点,建立多元共治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全面推行“林长制”。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明确各级林长的具体职责,由各级林长负责辖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协调解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第二,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要强化主导意识,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宣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技术,逐渐构建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第三,充分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高校、研究院等社会组织在技术和人力物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个地区相关部门应积极通过宣传教育、财税支持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4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资金保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第一,完善资金拨付机制。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国库支持和地方财政支持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模式,即除了国家拨款之外,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的发生频次等因素将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森林大多地处偏远地区,附近的县、乡(镇)是有害生物防治的主体,因此应对附近的县、乡(镇)等相关部门加大财政拨付力度。第二,加快临时性资金的拨付速度。要进一步健全紧急性、临时性资金拨付制度,既要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从而确保资金不出现断档情况,又要加强对临时性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从而确保专款专用。
3.5 加强部门协同,加大责任追究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各部门之所以存在“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等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联动协调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因此,三门峡市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联动协调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第一,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要出台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每一类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责任单位以及其他各个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在各单位内部,也要明确每一个部门、每一名领导、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第二,提高林业部门的“权力”。林业部门作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负责和牵头部门,却经常面临“下达指令无人听”“协调事情无人理”等情况。在此情况下,有必要适当提高林业部门的“权力”。例如,将林业部门对各部门落实相关职责情况的评价,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范畴。第三,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加大对各部门履职不力的问责力度,通过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调整岗位、降职免职等方式,对于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
4 结语
林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三门峡地区林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病虫害防治的形势仍然较为严重。总的来说,三门峡地区林业病虫害有着种类多、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同时,三门峡不少地区仍然主要依靠化学防治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治标不治本”。在此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丰富防治手段,积极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持续完善长效保障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有害生物防治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林燕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推广探讨[J].新农业,2023(8):16-17.
[2] 李凤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与对策[J].新农业,2023(23):49-50.
[3] 赵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浅析[J].山西林业,2022(6):42-43.
[4] 张宗侠,闫凡峰,吕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J].广东蚕业,2021(11):34-36.
[5] 靳承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优化策略及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22(22):180-182.
[6] 马淑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初探[J].种子科技,2022(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