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量的脱毒黄芥籽饼粕对藏香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影响。试验选择生长发育正常、40日龄左右、体重约5 kg的藏香猪32头,随机分成4组,即脱毒黄芥籽饼添加量分别为6%、9%,12%,15%,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公母比例一致,4组饲喂含脱毒黄芥籽饼不同比例的基础饲料,各组的饲料含代谢能与粗蛋白水平均相同,每个小组均提供充足的紫花苜蓿,甜菜、菊苣、大麦草、苦苣菜、籽粒苋和俄罗斯饲料菜等当地青绿饲料。饲喂时每个圈舍青绿饲料均为同种同量。各组均采用全圈养+运动模式,试验期 188 d。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 2 头试验猪进行屠宰测定,取样检测背最长肌化学成分、脂肪酸、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脱毒黄芥籽饼添加量6%、9%,12%,15%各组的日增重分别 181.44、187.66、188.92、177.41(P>0.05);料重比分别5.17、5.00、4.78、5.60(P<0.05);瘦肉率分别为48.62%、48.39%、47.24%、47.32(P>0.05);屠宰率分别为 62.87%、62.31%、61.83%、61.93%(P>0.05)。各组熟肉率无显著差异;各组肉色、大理石纹评分助逐步提高 3.71%、7.43%、9.43%(P<0.05);背最长肌蛋氨酸随着脱毒黄芥籽饼粕用量的增加而提高(P<0.05);添加脱毒黄芥籽饼粕较高的鲜肉风味氨基酸均高于添加较低组。综上所述,在北方风沙区采用9%~12%的脱毒黄芥籽饼粕饲养藏香猪都是可行的,同时,放养更有利于改善藏香猪肌肉品质。
关键词:藏香猪;黄芥籽饼;脱毒;生长性能;肉质
黄芥是陕西、山西、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等地广泛种植的一种油料作物。由于黄芥耐干旱,抗病抗逆性强,当地农民喜欢大量种植黄芥。黄芥籽油的功效与作用表现为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压、降血脂。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芥花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人体后,因为芥花籽油的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含量比较丰富,不但可以美白皮肤,还可以增加皮肤的弹性。黄芥籽饼粕含有36%~38%的粗蛋白,黄芥籽饼的粗蛋白中至少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的总量至少有29.42%,占粗蛋白含量的80%,黄芥籽饼中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而且含量较高,接近于豆饼的水平。其中,蛋氨酸含量比豆饼还高;残留粗脂肪5%~8%,其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芥酸残留在黄芥籽饼中的黄芥油至少在7种以上;本试验中使用的脱毒黄芥籽饼采用高温+化学+生物发酵的复合脱毒方法。藏香猪原产于青藏高原林芝地区(海拔
3 000~4 000 m),是我国小型放牧型地方猪品种,俗有“人参猪”“琵琶猪”“蕨麻猪”之称。藏香猪是一种以食草为主的杂食动物,具有耐严寒、耐粗饲、抗疾病、肉味香等优良特性[4]。本试验主要探讨藏香猪在添加不同比例脱毒黄芥籽饼对藏香猪生长性能与猪肉品质的影响,旨在确定藏香猪的添加适宜的脱毒黄芥籽饼水平,为日粮中合理的添加脱毒黄芥籽饼、降低饲料成本提供参考,同时为我国制定藏香猪饲养标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23年4—10月份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马合农场南沙分场榆林市农垦服务中心特色养殖示范点进行。试验期188 d,其中,预试期为8 d,正式期为180 d。
1.2 试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选择40日龄、体质量相近(4.98+0.22)kg,且体况良好的藏香猪断奶仔猪32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
2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公猪2头,母猪2 头)。
1.3 日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试验组分别饲喂能量相同蛋白相同而脱毒黄芥籽饼水平分别为6%、9%、12%和15%的4种日粮,
4种均为粉料,日粮设计[1]符合当地藏香猪饲养实际情况和《藏香猪养殖技术规范》(DB51/T 2807-2021)与《猪饲养标准》(NY/T 65-2004)[7]备案号79623-2021。
1.4 饲养管理
藏香猪在同一排猪舍中圈养,分为8个圈舍,每个圈舍4头,圈舍分为内舍与外运动场,内舍为水泥硬化地面,设有食槽,自由采食,每天定时饲喂2次,自由饮水,外运动场土地底,四周围有围栏,中间设有泥浆池[2],除定量供给基础日粮外,每个圈舍内均提供充足的青绿饲料,青绿饲料均为紫花苜蓿,甜菜、菊苣、大麦草、苦苣菜、籽粒苋和俄罗斯饲料菜等当地资源[3]。饲喂时每个圈舍青绿饲料均为同
种同量[6]。
1.5 指标与测定方法
1.5.1 生长指标测定
分别于试验开始、第8天、第98天、第188天,对试验猪进行空腹称体重,并统计耗料量,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相关公式如下:
平均日增重(ADG)=(终末重-初始重)/试验天数
平均日均采食量(ADFI)=总采食量/(试验总天数×头数)
料重比(F/G)= ADFI/ADG 不计算青绿饲料
腹泻率(%)=试验期内每日腹泻头数/(试验天数×
头数)×100%
死亡率(%)=试验期内每日死亡头数/(试验天数×头数)×100%
1.5.2 肉质指肌肉品质
屠宰时现场测定部分肉质性状,包括肉色、大理石纹、肌肉 pH、失水率、贮存损失和嫩度等常规指标。取腰椎间背最长肌肉样,主要测定肌肉常规营养化学成分、氨基酸含量。粗蛋白质采用 GB/T 5009.5—2016、粗脂肪采用GB/T 5009.6—2003、水分采用 GB/T 5009.3—2010、粗灰分采用 GB/T 5009.4—1985 方法测定。氨基酸采用GB/T 5009.124—2003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
1.6 数据处理方法
用WPS OFFICE 2023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试验数据采用SAS9.1软件包ANOVA过程进行方差分析,并用Duncan氏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中添加不同量脱毒黄芥籽饼藏香猪生长性能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添加6%、9%、12%、15%脱毒黄芥籽饼藏香猪各组初重分别为40.97 kg、41.21 kg、41.39 kg、40.29 kg,日增重分别为 181.44 g、187.66 g、188.92g、187.66 g,差异不显著,料重比分别为5.17、5.00,4.78、5.60,1、2、3组均与4组间差异显著,P<0.05;3组与1、4组差异显著P<0.05。各组均未出现死亡,第4组藏香猪发生轻微腹泻[8]。
2.2 饲料中添加不同量脱毒黄芥籽饼藏香猪胴体性状
由表3可以看出,饲喂添加6%、9%、12%、15%脱毒黄芥籽饼饲料的藏香猪瘦肉率分别为48.62%、48.39%、47.24%、47.32,屠宰率分别为 62.87%、62.31%、61.83%、61.93%,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宰前活重、胴体重、胴体斜长、胴体直长、3点平均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后腿比例、肥肉率、骨率、皮率、肋骨对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2.3 饲料中添加不同量脱毒黄芥籽饼藏香猪肉质性状的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饲喂添加6%、9%、12%、15%脱毒黄芥籽饼饲料的1组到4组熟肉率无显著变化,差异不显著。从1组到4组背最长肌的肉色、大理石纹评分提高10.57%,各组间差异显著。背最长肌pH1、pH24、失水率、贮存损失、嫩度,两组间均差异不显著,且处于正常范围。
2.4 饲料中添加不同量脱毒黄芥籽饼藏香猪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1组开始到4组藏香猪背最长肌蛋氨酸逐步提高 5.17%、8.62%、13.79%,均差异显著。1组到4组风味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背最长肌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与结论
目前,粮食问题是制约耗粮畜禽(主要是猪和禽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节粮畜牧业是目前的发展趋势。本试验表明,充分利用当地拥有的资源,降低饲料成本。在饲料中用脱毒黄芥籽饼粕代替豆饼,藏香猪的瘦肉率、屠宰率等胴体性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脱毒黄芥籽饼粕对藏香猪胴体性状没有显著影响。在饲料中用脱毒黄芥籽饼粕代替豆饼藏香猪背最长肌熟肉率无显著变化,而饲喂脱毒黄芥籽饼粕有利于提高背最长肌的肉色、大理石纹评分,说明脱毒黄芥籽饼有助于改善藏香猪猪肉的品质。本试验结果表明,藏香猪饲料中用脱毒黄芥籽饼粕代替豆饼更有利于提高肌肉中蛋氨酸含量。蛋氨酸是动物机体内的功能性必需氨基酸,主要通过4 种代谢途径参与动物生理功能的调控,对动物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效应,饲料中用脱毒黄芥籽饼粕代替豆饼时需单独添加赖氨酸,赖氨酸为猪和人体内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促进生长、增强体质均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饲料中用脱毒黄芥籽饼粕代替豆饼对藏香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脱毒黄芥籽饼粕代替豆饼有利于改善肉色和大理石纹。藏香猪饲料中用脱毒黄芥籽饼粕的适宜比例为9%~12%。而最佳使用量是藏香猪今后试验中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冯定远.配合饲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夏继桥,何鑫淼,王兰,等.不同饲养方式对松辽黑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质性状及肉质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8,54(10):112-116.
[3] 张兴,刘湘贤,冯德文,等.不同养殖模式对藏香猪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影响[J].养猪,2019(4):57-61.
[4] 赵曦晨,殷舒,邓近平,等.藏香猪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2019(5):26-30.
[5] 周琳,王蜀金.藏猪生理学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7):7-12.
[6] 杨冬玲.藏香猪的规模化养殖技术[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7):20.
[7] 邓雅泓.不同养殖模式对藏香猪育生长性能和肉质的影响[J].畜牧业环境,2024(8):118-119.
[8] 谭占坤,宋天增,商鹏,等.饲粮粗蛋白水平对高海拔地区断奶藏仔猪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1):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