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24-11-20 00:00:00罗玉燕曾敏
新农民 2024年30期

摘要: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园林植物栽培学作为传统农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需求。本文旨在探讨在该背景下,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与实施策略,以期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通过分析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及跨学科融合等改革措施,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随着新农科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农科专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挑战。园林植物栽培学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的桥梁,其教学改革成为提升农科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本文将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跨学科融合等方面,探讨园林植物栽培学在新农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施途径。

1 课程体系优化与整合

1.1 课程内容更新与前沿知识融入

针对新农科对园林植物栽培学的新要求,课程内容须进行适时更新与拓展,融入现代生物技术、生态设计理念、智能化管理技术等前沿知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进展。这一更新过程需注重知识的时效性与前瞻性,避免陈旧内容的滞留,以期学生所学知识能够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同时,应强化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确保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展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1]。

1.2 课程结构模块化与灵活选择

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园林植物栽培学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深入学习的方向,课程结构应采用模块化设计。这一设计将园林植物栽培学分为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创新模块等,每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1.3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与效果预期

在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模块间的衔接与过渡,确保学生在不同模块间的学习能够连贯进行。同时,应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路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模块化教学,预期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园林植物栽培学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模块化教学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教学方法创新与多样化

2.1 翻转课堂模式与混合式学习策略的融合

在新农科背景下,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方法需进行革新,翻转课堂模式与混合式学习策略的融合成为一种有效途径。此模式将传统课堂讲授与课外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课前通过视频、课件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基础知识,为课堂深入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答疑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促进知识的深度内化和灵活应用。同时,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2.2 案例教学: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双重强化

案例教学在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植物栽培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3]。

2.3 问题导向学习:激发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在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中,问题导向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导向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园林植物栽培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4 教学方法的整合与策略性实施

为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需注重不同教学方法的整合与策略性实施。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方法与课程目标的契合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2.5 田间课堂+项目教学

设计课程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提升其实践经验和技能。将田间实践融入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中,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将园林植物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草坪与地被等课程的实践项目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园林植物栽培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引入新农科理念和现代农业技术,如智能农业技术和有机农业栽培技术,将其应用于园林植物栽培实践中,培养学生对新农科理念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现庭院莓茶种植GAP,产品GMP。结合新农科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庭院经济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背景下,园林专业也应谋求创新和发展,利用好机遇和挑战,利用随处可见的农家庭院作为田间课堂,种植见效快、效益高、管理方便的地方特色经济植物,特别是张家界莓茶,湘西八月瓜,通过张家界各种庭院的园林式种植,打造美丽经济。因此小庭院蕴藏着乡村振兴大潜力,通过每四年一个周期的园林植物类课程项目教学培养为人类和其他栖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应用生态平衡的方法保持已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3 实践教学强化与能力提升

3.1 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加大对园林植物栽培学实验实训条件的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之一。这意味着不仅要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还需要持续优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至关重要。通过亲手操作各类实验器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技能。例如,在植物生理实验室中配备现代化的显微镜和分析仪器,使学生能够直接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变化以及营养元素的吸收过程,从而加深对植物生长发育机制的理解。此外,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多样化的种植环境,如温室、露地栽培区以及水培设施等,以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植物栽培实验。同时,实训基地还应配套齐全的教学辅助材料,比如详尽的操作指南、安全手册以及在线资源平台,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

3.2 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训

积极寻求与园林企业、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项目的运作,从而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和标准,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例如,与当地知名的园林设计公司合作,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从项目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了解项目管理流程,学习如何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同样重要。这类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还能让他们了解到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例如,参与社区绿化项目或公园改造工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3.3 技术技能培训与认证

技术技能培训与认证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在园林植物栽培学领域,除了传统的理论学习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具体技术技能的培训。例如,可以开设专门的技术工作坊,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各种园艺工具、修剪技巧、植物繁殖方法以及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等。这些技能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园林植物栽培专业人士至关重要。为了确保技能培训的质量,学校可以邀请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作为培训导师,传授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此外,还可以与相关行业协会合作,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认证考试的机会,如园艺师资格证书等。这些证书不仅可以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专业技能,还能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增添重要的资质。

3.4 模拟实战与案例分析

模拟实战与案例分析是另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在园林植物栽培学中,可以通过模拟特定的园林设计项目,让学生分组完成整个项目周期,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最终的实施阶段。这样的模拟项目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练习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决策制定等关键技能。同时,通过对真实世界中成功的或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宝贵的教训和经验。例如,分析某个园林项目的设计思路、施工过程及后期维护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避免类似错误,并找到最佳实践方案。为了丰富案例教学的内容,学校可以邀请来自园林行业的专业人士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心得,甚至邀请他们参与到模拟项目中来,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反馈。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优秀的园林项目,亲自观察和学习其中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

4.1 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园林植物栽培学领域,通过与生态学、环境科学、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能促使他们从多维度思考问题,从而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开设一系列跨学科选修课,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如何评估植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同时,引入艺术设计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美学原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植物配置来创造美观且功能性强的空间。此外,还可以安排环境科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园艺实践的重要性。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比如,当面临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时,学生不仅要考虑植物的种类选择和布局,还要考虑到土壤质量、水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

4.2 创新创业教育与项目驱动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学校应当为此类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围绕园林植物栽培的多个方面展开,例如,开发新的植物品种、探索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或是利用智能技术改进灌溉系统等。这些项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了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支持。此外,还可以与业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讲师或导师,分享行业趋势和发展机遇。

4.3 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促进园林植物栽培学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与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可以有效地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的园林公司、生物科技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共同设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聚焦于园林植物栽培的关键技术和前沿课题。在这样的合作框架下,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动态,还能参与到实际的项目研发过程中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 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

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园林植物栽培学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从而开阔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学校可以与海外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双学位项目、交换生项目或是短期研修班等,让学生有机会赴海外学习一段时间,体验不同的教育模式和研究环境。

5 结语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植物栽培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跨学科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与实施。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以及推动跨学科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园林植物栽培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默涵,王琳.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农科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5):113-116.

[2] 孙小博,周文琪,唐汉,等.“新工科+新农科”视域下农业机械化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7):81-86.

[3] 连玲丽,薛李春,林世强,等.新农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4,33(3):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