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政策研究

2024-11-20 00:00:00蔡文慧
新农民 2024年30期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城市化加速推进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农村土地的流转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是,土地的使用效率低下、农户土地权益受到损害、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相对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剖析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并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政策作出研究。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措施研究

近几年,由于国家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必须采取切实的对策,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存水平。农村土地流转具有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和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等功能,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然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却面临着土地资源碎片化、流转难、农户土地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与难题,严重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与农民增收。所以,研究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作用,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最优路径,以期实现农村土地流转更好地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下,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虽然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但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我国的农业经济体制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村土地,另一类是从事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伴随着现代化的乡村和农业的发展,更多的农民离家外出务工,使得乡村的耕地很可能被闲置,因此,对此,合理利用农村土地的高效流转,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使他们得到一些附加收入,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1]。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农村土地的流转不仅能为持有耕地的农户带来利益,还能为投资商提供更多的机遇,并对提高耕地价值产生正面影响。在农地流转的实际过程中,许多投资人都拥有着一定的科技资源和管理能力。将这些土地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它们进行科学经营和管理,从而更好地把握住农业的市场趋势,提高收入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2 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2.1 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意识不足

部分农村土地的来源较为复杂,包括继承用地、协议用地、转让用地、出租用地、行政分割用地等,并且很多土地都是由群众共同参与经营,加之法律意识薄弱,导致了农村用地的流转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都是很难处理的。当前,国家已经针对乡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其中就有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和体系。然而,仍然有一些农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观念,他们缺少对土地的流转的理解,他们只注重眼前的收益,没有真正实施好自己的土地流转,出现了一些随意变更的现象,这给乡村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2]。

2.2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农村土地流转离不开民间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同时也离不开金融组织的有力扶持,而现实生活中,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农户很有可能血本无归。这样,投资人就有了疑虑,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发展农村的事业中去。没有长期的计划,时而发展家庭农场,时而建立农业企业,在市场波动、个人经济能力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作用下,都会丧失对行业发展的信心,不敢面对困难;部分农户和出租人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不同的损失,对乡村经济的发展不利;缺少对地块特性的研究,没有对区域的地块、自然条件、水土气候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时候很盲目,完全凭着自己的利益,随便开发,大部分都是以失败而结束;有些尽管开发了,但是收益很少,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使得这些土地没有充分利用[3]。

2.3 土地流转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和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总量较少,且多数为零星分散的单块土地,仅能解决农户少量的饲养或种植需要,离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仍有较大差距。所以,流通总量较小,周转率较低。2022年,我国耕地流转面积的相关数据如下:(1)家庭承包地转出面积从0.23亿hm2增加到

0.39亿hm2。(2)转入农户、农民合作社、企业的面积分别从0.14亿hm2、0.05亿hm2、0.02亿hm2增加到

0.18亿hm2、0.08亿hm2、0.04亿hm2。土地流转方式单一,由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单一,耕地、林地和草原等各类用地的流转受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制约,导致所有人都将精力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导致大部分的土地类型都是相同的;目前,我国的县级农贸市场交易中心仍存在着流转总量小、产权流转不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业规模化发展。

2.4 流转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问题。流动成本太高,让许多年轻创业者望而却步;缺乏发展的资金,在申请信贷的时候,要对农业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批准,这就造成了大规模的农业产业无法打开的局面。由于土地流转规模不大,手续也不够健全,农民们相对缺乏信心,他们只愿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很少有大规模的土地可以进行流转,这让他们陷入了一种消极的发展状态。对土地的流转没有很高的热情,同时,由于农民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靠水吃水、靠山吃山、靠地吃饭,所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非常严重,他们担心自己的土地被转让以后,自己获得的收益并不高,如果转让费无望,他们的生计也就没有了保障。

3 优化农村土地流转助推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 规范完善流转程序

重点是明确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权属,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权利缺位和权利冲突。要想解决问题,就要从源头上“清源”,明确权属,切实发挥管理程序的作用;健全土地流转的预警和监控机制,对其实施动态监管,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立即进行查处,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要向有关部门汇报,做到清单化的办理和执行,让人民群众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加强对集体产权、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保证农村土地流转在依法、科学、规范的框架内运行。强化对承租方的申请、签订合同、发放证书、归档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逐步形成一个管理规范、流转顺畅的制度框架;要以市场为方向,对流转的时间、价格和用途进行科学的界定,确定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要加强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管理,加强相关部门配合监管,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性质与用途[4]。

3.2 强化土地流转效益

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和交通等条件,对产业基地和产业带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的调查研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产业带动计划,并将其发布在政府部门的官网上,让感兴趣的农业经营生产者对该行业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促进两者之间的深入交流、互相交流,形成一致的看法。包括村支两委在内的基层领导干部要经常走街串巷,就土地流转等问题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盼,再结合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政策答疑解惑,践行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通群众的思想堵点,促使群众积极参与,增加土地流转数量;要充分利用好乡村的耕地,把林地、荒山和农田水库等各种资源加以利用和激活。比如:在森林里发展林下养鸡、养猪、培育食用菌等,在荒山上发展中药材、牧草等,还可以在农场的蓄水池里发展养殖等。努力推进全面发展,推动农业结构多样化,改善耕地的流转方式。要鼓励和指导多种类型的市场,各级政府要进行整体规划,构建完善的扶持制度,让更多的市场组织加入土地流转中来,真正增加耕地流转率,真正扭转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不尽如人意的局面[5]。

3.3 深化改革土地流转服务制度体系

要深化体制机制的变革,重点在于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率低、流转方式不灵活等问题,对存量土地进行有效的盘活和整合。要不断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比如“持股退地”,租赁农民获得租金等方式,这样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也能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各级政府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决不姑息,同时,广大农民要做到学法、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用法,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健全市场服务系统,服务水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评价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应对用地流转过程进行更多的优化,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下对各类问题进行灵活的解决,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对其进行引导,在财政上获得相关的政策扶持,真正增加土地流转的交易量。

3.4 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优化服务质量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收益还很低,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缺乏适宜的市场主体,农民与其他农民缺乏有效的交流途径,不能得到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资讯,从而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定价和适时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性,使得交易双方和承包方之间难以及时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社会化服务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建立一个社会化服务平台,将信息科技运用到更多的地方,从而提升社会化服务的品质。将有价值的土地流转相关的资料,在这个服务平台上进行适时的公布,使转让人和承包人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对交易平台和社会化平台进行监督,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保障当事人的利益,从而提高社会化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化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并对其进行大力扶持和壮大,努力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社会化市场的监管,健全土地交易的流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社会化机构对土地价格的科学估价与分析,促进房地产的有序流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将企业和乡镇组织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并根据本地实际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将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定贯彻下来,从而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3.5 积极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现代化思维

培养现代化农民,提高农民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与思维,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农民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使他们能够与当前的农业发展潮流相契合。在进行土地资源流转之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使用,转变过去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注重大力推进机械耕作,使其综合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此背景下,如果农户对农业机械相关知识不熟练的话,势必会制约其生产效益,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应加大对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关注力度,运用多种途径提升农户整体素质。首先,要对农户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他们能够了解到新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工艺的使用要点,同时要将传统的生产观念转变为现代化思维,将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付诸实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其次,要转变农户的观念,增强农户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视以及认识到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主动学习现代农业生产观念及相应的理论,增强农户的自主创新能力[6]。

3.6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操作的规范性,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合法性的有效途径。农户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各地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理解不透彻,其租期长短不明确,到了承包期,若没有续签,将会对以后的土地流转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保障农户的合法拥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标准化,必须通过开展农地确权登记,明晰农户的权利,保障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在农地的流转中,要确保农户自愿,不得强迫农户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在农户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强行将其土地资源收归集体。目前,很多为了提高农民居住条件而进行的各种乡村工程,占用了较多的耕地资源。在此情形下,如果需要征用农户的耕地,就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不得擅自侵占,以免给农户带来极大的损失。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征地后的农户进行合理的赔偿,确定征地的赔偿标准,以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对农户来说,土地是他们最重要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是他们生存的保证,如果被侵占,他们的生计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进行适当的组织与规划。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高效的农村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激活闲置的土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将一些小型的土地进行流转,把一些小型的土地聚集到那些拥有资源和科技的大户手里,可以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目前的乡村发展需要。另外,拥有较少的土地资源的农户,可以把主要的重心和精力放在务工等方面,从而增加自己的收入,提高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整个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 余亦欣,周维良,张颖.上海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措施成效、问题及对策分析[J].上海农村经济,2024(4):41-43.

[2] 闫瑾.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4(4):17-18.

[3] 何小琼.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全要素价格模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2):71-74.

[4] 阿米娜·斯依提.法律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4,34(3):83-87.

[5] 王惠泽.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J].河北农业,2024(3):78-80.

[6] 宋慈.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农业经济,2024(3):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