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024-11-20 00:00:00柳济琛曹晶
新农民 2024年30期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体现,分析新发展理念下农业领域新型生产关系的特质,并就如何调整和完善农业新型生产关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改革;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步入了崭新的阶段,农村改革随之行进到关键节点。如今,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更为明晰,广阔乡村将成为孕育梦想、实现价值的沃土。

在全会公报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现代化转型关键时期[2],深化农村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1 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呈现新质态、新类型

新质生产力具体到农业领域中,可以概括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以创新为驱动,以高科技为支撑,以高质量和高效能为指引,以农业生产和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先进生产力形态。

从生产要素看,农业新质生产力由新型农业劳动力、新型农业劳动对象、新型农业劳动工具以及新型农业基础设施组成。新型农业劳动力方面,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断涌现;新型农业劳动对象方面,新技术应用使农业生产边界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持续增加,数据悄然成为继土地等自然要素之后的新要素,为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环节带来巨大变革;新型农业劳动工具方面,智能化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农业产品更加多样化;新型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智慧农田、数字牧场、智能温室等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农业生产服务。

从农业看,新质生产力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极大拓展了农业的边界。一是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业内容进行创新性改造,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焕发新生机。例如,罗平小黄姜产业形成了集技术、人才、物资、信息、仓储、加工等要素保障于一体的供应链、加工链、销售链,推动实现小黄姜产供销一体化运营。二是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加速了跨行业、跨领域、跨场景等融合型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例如,云天化集团晋宁花卉产业园区的“万亩花海”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探索出了“科技+农业+旅游”的农旅产业融合创新实践路径。三是通过电商平台及社交媒体推动,消费者由被动购买转向积极参与到农产品的推广过程中,催生了一批互动性农业业态,创造性实现了供需两端的双向调适,进而推动农业产品创新和市场升级。例如,云南省墨江县厚普农业合作社运用3D建模技术让消费者身临其境认养茶园,实现从虚拟到现实的体验式消费互动。新技术、新模式更好地满足了新型农业消费市场和人民群众对健康、安全、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2 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生产关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等生产关系变革。与此同时,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又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合理的土地制度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农民权益的保障可以增强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当前,农村改革迈向深水区,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逐渐显现,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时代提出的使命要求[3]。在此背景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农业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中,创新的触角需延伸至技术研发与应用、体制机制及经营体系的三大领域,全面激发创造力。一是技术研发和运用机制创新。建立高效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下乡等机制,打通科研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创新成果能够及时服务于农业一线需求,为农业升级和乡村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灵活土地流转机制,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法律框架内有序流转,使土地资源转化为资本,挖掘潜在价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明晰集体资产所有权,保护农民财产权益,形成农民与集体共赢的局面。三是经营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作用,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体系。扶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企合作,建立订单农业和股份合作制,使农民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共享市场机遇。此外,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

协调是维系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纽带。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时,必须注重城乡融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畅通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推动要素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互补共生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同时,协调农村内部利益关系,平衡集体与个体、短期与长期的利益诉求,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例如,云南省永仁县依托本地特色林果产业的自然禀赋构建“幸福里”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服务站,将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资源进行精准对接,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造便利条件。推动农民将社会角色转变为具有专业技能的现代产业工人,有助于破除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并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注入人才活力。

绿色是实现农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新型生产关系应倡导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引导农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例如,云南省普洱市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当地林业资源优势,探索出一套“林浆纸板”一体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当地森林覆盖率不降反升,从62%增至80%以上,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有序利用资源的新路子。

开放是农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生产关系应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借用乡村支点进行转化交易融合变现。同时,借鉴国际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将中国优质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例如,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与海外专家共同开展农业科技研究,项目成果在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使得研发成果回馈地方发展,同时影响海内外、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开放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开放合作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共享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新型生产关系应确保农民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合作社分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确保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每位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例如,云南省孟连县的牛油果产业创新性实施“334”利益分配机制,即产业收益按 30%、30%、40% 的比例分配给农户、技术企业及国有管理公司、合作社和村集体,确保产业链上各环节参与者均能从产业发展中获益。同时,村集体经济收益部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公益事业等。孟连牛油果案例通过创新利益连接机制实现从渐进式共享到全面覆盖,是深度践行“共享”理念、调整优化生产关系的一次生动实践。

发展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农业生产关系体系上的新特征。这种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坚持以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特质,通过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绿色转型、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等方式,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3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面对新科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户生计方式也产生深刻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逐渐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式。加快形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就要调整和改善所有制形势、相互关系和分配机制,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方面进行创新变革,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深化农业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农业创新创造活力。要用好改革这一重要法宝,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会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核心,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等方式,有利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深化农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农业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市场监管机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农业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形成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市场体制。三是充分发挥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优势。推动传统农业资源与现代科技资源有机共生,推动公共农业资源与个体农业资源有序整合,推动产业链上各环节有效协同,构建“全面数字农业”的创新协同机制。四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调控机制,集中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各个主体,将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建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活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及充分利用各类资产提高使用效率,增强农业生产活力。一是构建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完善从种苗培育到产品销售的一站式支持,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营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拓展产业集群力量。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三是创新资产参股模式。引入科技、人才、资本以多种方式参股,促进农业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合作共赢。在此基础上,探索村村抱团发展、村企村社联动发展、职业经理人入村共赢发展等多种形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地区发展能力。

做好融合文章,促进农业产业品质效益双提升。一是推进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制定完善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全行业树立以高新技术赋能农业领域高质量创新的发展理念。二是结合农业与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业+N”新农模式,创新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旅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形成发展合力。三是大力支持品牌创建。通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机制集中合力构建区域公共品牌。利用电商、直播等现代营销手段拓宽销售渠道,拓宽农产品营收创效新思路。

构建多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农业人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构建多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农业人才素养的内在要求。一是优化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阶段即加强农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及农业科技的兴趣。高等教育阶段,优化农业相关专业,培养适宜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二是强化技能培训。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人才培训体系,通过线上课程、线下实训、国际合作等提升农业从业者技能。同时,兼顾小农融入其中,通过服务体系的兼容性设计,使小农能够融入现代农业体系。三是吸引优秀农业人才。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为农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借鉴浙江“两进两回” 机制,推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带动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培育“农创客”“乡村CEO”等新农人,激发农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4 结语

为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农业领域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要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并构建多维度的农业人才培育体系。这些举措将确保农业体系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演进脉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开启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王赟鹏.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召唤和价值旨归[J].毛泽东研究,2024(3):32-40.

[2] 张海鹏,王智晨.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现实基础及提升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28-38.

[3] 侯爱萍,查慧珠.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理论逻辑、关键难题与实践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