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关键性意义,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推动农村牧区经济模式向多元化转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鼓励农牧民创新创业,提升生态资源产业效益,加强绿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增强农牧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引进生态环境治理专业人才,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从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乡村振兴;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其核心在于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而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1]。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许多地方已经实现以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脱贫。但是还有部分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水资源污染、白色垃圾污染、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要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2]。内蒙古作为农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的地区,应根据内蒙古实际情况来规划和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着力寻找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案,对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
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需要,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1.1 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需要
农村牧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程,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农村牧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优化其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体系,提升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让广大乡村居民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同时,这也有助于协调农村牧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农牧民对优化自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步伐。
1.2 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主线,既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责任感,又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环境治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以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城市和农村牧区的协调发展,打造绿色生态乡村,以乡村独有的生态环境优势来提高农牧民收入,缩小城市与农村牧区之间的差距,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内蒙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保护生态意识淡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不合理、缺乏生态环境管理人才等问题。
2.1 农村牧区居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内蒙古作为农业与畜牧业双业共同发展的地区,长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根本。在内蒙古农村方面,农民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耕种后发现产量一般,便随意荒废土地,导致水土流失并加快荒漠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荒漠化日趋严重,导致整个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不可估量的破坏,同时还有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将森林改造为农田,破坏了树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导致森林和农田沙化或荒漠化。在内蒙古牧区方面:随着畜牧业和草原旅游业的发展,牧区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过度放牧而超出草场的饱和度,草场无法满足牛羊的日常需求,牧民继续扩大放牧面积,导致草场逐渐沙化或完全沙漠化。同时由于长期缺乏降雨而导致草场水土流失风化,逐渐演变成不适合草木生长的沙地。这些生态问题大多是人为造成的,是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薄弱所导致的。
2.2 农村牧区生态环境存在严重污染问题
过去内蒙古农业地区农业施肥基本以牲畜粪便作为农作物的养分进行施肥,土地肥沃,农产品营养又健康,灌溉水源大多是来自天然的地下水,水质量极好且蕴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资源充沛无污染。如今,内蒙古绝大多数地区普遍使用化工肥料,土地肥力急剧下降,耕种的农业土地受到严重污染,且由于长时间使用化工肥料,农作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化工肥料经过高温的暴晒后蒸发到空气中,导致大气也受到严重的污染,最后形成的雨水流入土壤,并渗透到地下水中,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2.3 农村牧区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内蒙古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广人稀且矿产资源、林业资源等十分丰富,几乎所有资源集中在农村牧区,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很多工厂都坐落于农村牧区,使农村牧区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农村牧区开发资源时,没有充分认识、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加上不合理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此外,内蒙古自然资源矿产开发大多都在农村牧区,由于农村牧区交通不便,大量的矿产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发挥不出应有的经济价值,无法更好地推动对农村牧区的发展。
2.4 农村牧区缺乏生态环境治理建设人才
在农村牧区引进生态环境治理人才绝非易事。一方面,农村牧区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承担大量的实验调研经费,工作环境异常艰苦,没有相关工作团队专注此项工作,引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人才制度不够完善,从而无法吸引生态环境治理人才。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工作琐碎繁忙,很少有专业人员能够长期留守在这样一个任务繁重的工作岗位上,因此环境治理工作断断续续,导致工作很难顺利有效开展,人才流失问题严峻,从而无法形成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造成生态环境治理艰难的现状。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内蒙古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尝试通过以下路径加以解决。
3.1 提高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
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方法是增强农村牧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首先,通过电视、自媒体、电影电视剧等的方式激发农牧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眼界和思想觉悟,不乱砍、乱伐、乱挖,不破坏生态环境。其次,通过培训让农牧民学习保护生态环境专业知识和科学保护生态环境本领,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最后,鼓励农牧民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学习先进的治理生态。
3.2 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作为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指挥,强化政府职能,对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工作人员自身要学习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环境和资源生态价值的最大化。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入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推进科学、系统、有效率的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工作人员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加大对生态环境破坏者的惩处力度,与破坏环境的黑恶势力斗争到底,向人民群众宣传破坏生态环境后的后果,引以为戒。
3.3 推进绿色乡村建设
3.3.1 建设绿色农村牧区
党和国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后,对于农村牧区适合什么样的发展,靠什么发展,怎样去发展成为热议的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必须找到适合农村牧区发展的路径,因此建设绿色农村牧区是当今内蒙古地区乡村最好的发展路径。对于内蒙古农业地区来说,应因地制宜地开展耕种,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各地特色产业而带动当地经济,当然在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草原、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天然草原退耕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3],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发展农业经济,严厉禁止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经济,必要时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的政策。牧区以畜牧业为主应当更加注重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草场可承受范围内放牧,严格禁止过度放牧,杜绝出现草原荒漠化。
3.3.2 加强绿色资源有效开发,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4]在开发和利用绿色资源方面,内蒙古地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对于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开发具有独特的优势。内蒙古高原地广人稀,天气条件较为复杂,具备晴天多、风力强等自然环境条件,适合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可再生资源,而且这些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干涉人们日常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牧区,牧民依靠清洁能源来维持日常生活的用电,既安全又环保,真正做到了使用清洁绿色能源促进绿色发展。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5]因此国家积极倡导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是当今时代之需要,社会之需要,是今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绿色、低碳、循环不是毫不相关的个体,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目前内蒙古地区的碳消耗和碳排放仍然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降低碳消耗和碳排放是内蒙古绿色发展的首要前提和重要路径。要实现资源节约和绿色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使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有机结合,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从而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
3.4 健全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规章制度
3.4.1 健全农村牧区生态保护法律体系
完善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法律体制机制是重中之重,健全农村牧区生态保护法律体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基本红线,约束他人不法行为,以法律为生态环境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法律的宣传,越过法律红线将会受到法律最为严厉的制裁。
3.4.2 完善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工作考核制度
健全基层干部工作考核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工作能力较差、遇到困难退缩、好大喜功、不作为的基层工作人员应当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惩处。基层工作干部升职奖励应与工作成绩直接挂钩,在规定时间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强化和完善基层干部工作考核制度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内蒙古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施内蒙古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与关键,尽管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但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总体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迈进。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应当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致力于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篇章,为建设绿色、整洁、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佚名.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J].中国报业,2023(15):14.
[2] 本报评论员.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N].内蒙古日报(汉),2022-11-23(001).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N].内蒙古日报(汉),2018-04-29(001).
[4]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30(001).
[5] 佚名.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J].浙江林业,201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