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草》是怎样的一首诗
《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游子出家,于是,有了以后相应爱情的诗篇。在《古诗十九首》中,能够对应、匹配《行行重行行》离别相思的诗有好几首,譬如花草意象的《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星月意象的《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等,但这是最特别的一首,迥异众诗。
不仅在“古诗”(《古诗十九首》)中,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找不出第二首相似的诗。因为它不是一般的相思缠绵,而是对不回家的男人亮黄牌、提“警告”。
对不回家的荡子来说,警告更有效。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这首诗就越过所有缠绵相思的诗篇,排在第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诗先从河草、园柳写起——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警告最直白、最正当的理由是春天来了。
春天是草木,也是人生,特别是女性最美丽、最富有青春活力的时节。在这个时节让有情的男女分居别处,是不能忍受和应该受到谴责的。
而且,这里“青青”的草、“郁郁”的柳告诉我们:草和柳都不年轻了。
草已不是韩愈《早春》里的“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青青的一片了。柳,也不是贺知章《咏柳》里“不知细叶谁裁出”的小家碧玉,而是“郁郁”浓密,那是一个成熟的女子的发丝了。
这两句意象尤美,因为它单纯、透明,又丰富、隽永。许多女生都喜欢第一句。觉得《古诗十九首》中此句最佳。草在河畔,如一点绿滴在宣纸上,浸润晕化,绿向无边的远方,不一会儿,整个世界全是绿光芒。
随着镜头向前推,我们进一步可以看见,楼上的这位佳人,还精心打扮过,并且在窗前露出霜雪般的洁白手臂。这就是——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盈盈:女子姿容美好,仪态万方的样子。皎皎:皮肤洁白貌。楼外的景色是一幅画,少妇正处在“窗”的画框中。这就是——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写到这里,我觉得有两个字值得注意:
第一个是“红粉妆”中的“红”字。为什么要注意这个“红”字呢?因为整个画面都是青青的,连小河和河岸都是绿色的,都是“冷色调”,如果再来一个美女,脸也是“青色的”,像林枫眠的画,那就太吓人了吧?所以,要用“暖色调”。
第一个“红”字。那是画面的眼睛,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同时,“红粉妆”的“粉”字也是暖色调,调节整个画面。
第二个是“出”字。因为美女与楼、与窗都是平面的。但这里一个“出”字,就出了楼,出了窗,出了平面,出了画框,暗示出这位少妇内心的不甘。
她为什么精心打扮,倚在窗口,露出细长洁白的手指呢?
——那是一个等待的姿势。等人为什么要涂脂抹粉地精心打扮呢?也许有三点理由:
第一,她内心对归人很重视,假如丈夫这时候回来,她要把打扮最靓丽的一面给他看。第二,她是一个以化妆为职业的女子,打扮是她的一种生活习惯。第三,“出素手”是不安分的暗示。因为她是——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首先,要给大家解释一下的是,这里的“倡”,不是“娼妓”的“娼”,不是后世说的妓女。而是“歌舞伎”。
汉代的“歌舞伎”是从事音乐歌舞的表演艺术家;她们出入天子诸侯宫殿和权门之家,并在其宴席上表演歌舞和伎艺。
为什么不叫“娼女”,而叫“倡家女”呢?
因为当时这种歌舞表演的职业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往往一个家族形成一个演艺团体。“倡家女”,就是从事家庭演艺的女演员。像汉武帝的李夫人和曹操的卞夫人,即曹丕和曹植的母亲,都是倡家女,她们既有身份又美丽,所以汉武帝和曹操会娶她们做正式的妻子。
这里的“荡子”,也不是浪荡子,不是那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而是“游子”,一个辞家远出、游宦异乡、羁旅忘返的男人。像李白、杜甫,还有其他许多唐代诗人都是。李白离开四川就不回家,杜甫去长安一待就是十年,都是典型的“荡子”。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在充满生机也充满渴望的春天里,这位天生丽质的少妇,发出“空床难独守”的呐喊。是的,即使你有一万条理由,为了功名和事业,为了诗和远方,好听一点的说是“为了家庭”,都不应该久久不归,没有一个女子会爱一个不回家的男人。
“难独守”:最末的“守”字,是一篇之诗眼。
“守”是对人性的考验,是把贞洁与道德放在与真情的冲突中展示生命的力量,具有人性的震撼力“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思,也许有的女子心里这么想,但一般情况下,女人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说出来要被别人视为不道德的。但这首诗中的女子,就用人生的“真”的口吻,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喊出来了。
《古诗十九首》最独特的价值在于——从人性的层面出发,喊出人性里最真的话,就像我们刚才读的《青青河畔草》。
为什么“真”就“无视为淫鄙”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青青河畔草》和《今日良宴会》说: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坎坷)常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为什么王国维说“真”,就“无视为淫词、鄙词”呢?
因为文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真”“善”“美”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真”可以转换成“善”和“美”。
深层地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进进出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社会政治的层面。
这个层面衡量一个人,往往是以“政治”衡量一个人,其判断的术语,往往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进步”的还是“落后”的,并由此来区分衡量一篇作品的好坏。政治层面的标准,一般几十年,顶多几百年就变化了,因为这种标准经常依附于一个政权,有时是政治强人和军事强人的观点。政权垮台,这种政治标准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个层面是道德的层面。
道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是比政治更稳定、更深一层的层面,可能几千年也不变化。但是,由于道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规范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准则;另一方面也压抑人性。所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会有不同的道德,并且,道德的外围也会缓慢变化。
譬如,“孔融让梨”,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孔融四岁时,与诸兄一起吃梨,他拣小的拿,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人小,应该拿最小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成为孩子的美德。人和人之间应该有一种谦让的精神。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家长称赞挑选小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又鼓励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是人性(想要大的)和道德(人小应该拿小的)在最初时期的冲突与选择。
第三个层面是人性的层面。
比政治、道德层面更深刻的是人性的层面。人性是永恒的,只要有人存在,就有人性存在;并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时是无意识地表现出来。
人性有时甚至是无所谓“善”“恶”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人性有释放的要求,但政治和道德礼法会压制它;受到压制的人性开始反抗,当人性在反抗旧道德旧礼教的压制时,读者会不知不觉地站在反抗中的人性的一面。《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就是从“人性的层面”写出来的。
《错误》是怎样的一首诗:访问作者郑愁予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十九个最美的诗歌模特儿”。从陆机开始,到李白、杜甫,历朝历代,不断有人模仿她走路的姿势,学习她的写法,直到当今,也还有人学习、模仿和续作。我觉得,我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就是对这首《青青河畔草》的当代续写。
2017年9月,我有机会到我国台湾任中大的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古诗十九首》,讲《青青河畔草》,讲我的发现和体会。为了证实郑愁予先生的《错误》是对《青青河畔草》的当代续写,借一个星期天,我从桃园乘高铁来到台中的东海大学,看望时任东海大学教授的郑愁予先生,和他谈这个话题。
我们先读一读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我向他解释:
“我打江南走过”——
走向哪里呢?那是两千年后的诗人正朝青青河畔草的小楼走去,接着《青青河畔草》的诗意,用现代的脚步,把这首新诗连接起来;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那位如莲花开落的女子,就暗示了“倡家女”;《青青河畔草》已经写得明明白白。就是等在小楼窗前,“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害怕青春逝去、花容易凋的女子。
一个“等”字,一个“季节”,一个“容颜”,就是《青青河畔草》前半部分的内容。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由于归人不归,春天来了,但我感觉不到东风,撩人的“柳絮”也不会飞舞。毫无疑问,这里“不飞”的,是“郁郁园中柳”的“柳絮”。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等待中的女子,忘记了春天,忘记了曾经飞舞过的“柳絮”,此时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虽然小楼中的女子发出了“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呐喊,并且“纤纤出素手”,但毕竟是孤独一人的女子,她的心仍然紧闭,像“小小的窗扉紧掩”,如守着一座“寂寞的城池”。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哒哒”的马蹄声响起来,一个新体诗人出现了。“马蹄声”指代的脚步声,呼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这是一个从古到今的时光隧道。几乎所有的季节、容颜、花的开落、柳色、草色,等待与经过,归人与过客,两诗都是完整的一半。
什么是“美丽的错误”呢?为什么“错误”还“美丽”呢?
“美丽的错误”,暗示诗人上了小楼,呼应了楼中“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女子。
那是——女子慌乱地等错了人。“我打江南走过”的诗人承认纽错了感情的纽扣;所以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对小楼的女子来说,归人,是归来的丈夫,或者回到她身边,不再离开的男人;而“过客”,则是在楼前走过,或者是偶遇的男人。
新诗人之所以最后坦诚地告诉楼中的女子:“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因为他听过《青青河畔草》中女子“空床难独守”的呼喊,知道女子等待的内容,是不是一宿中楼中的女子已经向他诉说了自己的愿望,希望他成为“归人”,不得而知。
但新诗人承认做错了事,女子慌乱地等错了人;所以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移花接木一般,《错误》便紧紧地嵌在《青青河畔草》的母诗中。
我再三向郑愁予先生说明,不是他有什么“美丽的错误”,而是他写的《错误》一诗,成了《青青河畔草》的“续写”——由此进入中国当代诗歌史。
郑愁予先生说他非常喜欢《古诗十九首》,非常喜欢其中的《青青河畔草》。对于我前面的一一比对,他大笑,不回答。最后点点头。
我要说的是,从西晋陆机(284)开始学习模仿“古诗”(《古诗十九首》),到郑愁予先生1954年写《错误》一诗,时间已经过去了1670年。“古诗”(《古诗十九首》)千百年来一直被人学习模仿,我的话没有说错吧!
而在台湾东海大学与郑愁予先生晤面,谈他的《错误》,为我《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十九个最美的诗歌模特儿”的说法提供了历史和证明。
名作欣赏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