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人五绝的雄伟气象和高远境界

2024-11-19 00:00陶文鹏
名作欣赏 2024年11期

从汉魏南北朝的《子夜歌》《长干曲》《采莲曲》等乐府民歌脱胎而出的唐人五绝,每首四句,每句五字,体制很小,语短意促,要写出节短韵长、包蕴丰富、扣人心弦并令人长久品味的诗,洵非易事。而唐代诗人竟能迎难而上,因难运巧,以小见大,在五绝诗中创造出雄伟气象和高远境界,深受历代无数读者的喜爱赞赏。以下按照诗的题材和主题分三个部分试作论析。

咏唱军政人物事件,表现时代重大主题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挥笔写出五绝诗十四首,其中有两首是写给名臣房玄龄和萧瑀的。我们先看《赐房玄龄》: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作为一代英主,李世民有识人爱才之明慧。他曾先后识拔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名臣贤相。此诗前联写房相每天从早到晚不辞劳苦地在西园接待进京求职的各地英豪,以致他再无闲暇乘舟游乐,于是离宛若仙境的太液池越来越远。后联说,于是,每天尚未破晓,雄鸡初唱,长安城四面已关门大开,迎接各地英豪驱车入京,等待房相的接见。诗的语言精炼生动,表现出李世民、房玄龄求贤若渴的热忱,写得兴会淋漓,场景热烈宏大。“迥”“引”“度”“开”四个形容词和动词是四个锤炼有力的诗眼,使诗的境界高远动人,堪称以小诗体写大题材、大主题的力作。太宗的《赐萧瑀》却以精辟的议论振奋、激励臣民之心,诗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失义,智者必怀仁。

萧瑀,字时文,由隋入唐,历任要职,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二十四人并图形于凌烟阁。诗的首句用《后汉书·王霸传》载汉光武帝称赞王霸的话。次句“板荡”指《诗经》中的《板》《荡》两篇篇名,因二诗都是反映厉王无道、天下大乱的,后世即用“板荡”指称乱世。这两句是说,只有经过疾风的考验,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草强劲;遭遇过天下大乱,方可认识谁是忠诚之臣。后二句进一步发挥说,既是勇夫,怎么会失去义气呢?凡是智者,必定怀抱一颗仁心!诗人热情赞扬萧瑀智勇双全、仁义兼备。诗以拟人化的形象之句开篇,感情充沛,语调铿锵,真知灼见,蕴含哲理,堪称明君贤臣同心治国的金玉箴言,与《赐房玄龄》同为以五绝小诗体抒写大题材、大主题的力作。

《全唐诗》还收录李世民的《辽东山夜临秋》:“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该诗是贞元十九年(645)他亲率大军出征高丽,于秋九月班师回朝途中所作。诗写军旅途中秋山夜宿的情景,有一种开阔雄浑的情调。但这四句诗录自《初学记》卷三,还有十六句见于《翰林学士集》,其实是一首二十句的五言古诗,并非五言绝句。陈铁民、彭庆生主编的《新修增订注释全唐诗》(黄山书社2023 年版)已据《翰林学士集》补足全篇。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于光宅元年(684)九月追随徐敬业起兵扬州,反对武则天,义军很快攻陷润州。骆宾王写了一首五绝《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诗的前联扣题,写登城所见所感。“威”字表现义军威武雄壮,号令森严。“冷”字形容秋冬之际,江面水气迷濛,寒风凛冽。“冷”字后又加一“寒”字,不仅是要加倍渲染风寒水冷,更为了让读者联想荆轲入秦,易水壮别,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历史场景气氛,显示了诗人誓灭武周的豪情壮志。第三句用《尚书·武成》中“一戎衣,天下大定”的典故,把他追随徐敬业起兵声讨武则天比作周武王伐纣,是正义之师反对暴虐政治。第四句又妙用《三国志·蜀书·庞统传》“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与北齐祖珽《从北征》“方系单于颈,歌舞入长安”句,简洁典雅地展现了义军将要攻入长安推翻武周欢庆胜利。可见,骆宾王这首五绝情调慷慨壮烈,语言精炼典雅,意境雄浑深厚,堪称表现重大题材和主题的杰作。

大历时期的著名诗人卢纶,多年在浑瑊军幕中任职,熟悉边戎生活,故以边塞诗享誉诗坛,其代表作五绝组诗《塞下曲六首》扣人心弦。我们看其中的二、三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前首暗用《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射虎事,表现边将雄武。首句写林暗草惊风起,绘声绘色,宛如有猛虎欲出。次句简洁描写将军于黑夜中引弓劲射。三、四句写将军平明寻箭,见箭羽没入石棱之中,夸张地表现了将军的膂力惊人、射技高超,又合情合理。后首前二句写敌酋欲趁月黑雁飞的昏夜潜逃,可见其已如兽被围困。后二句写唐军欲发轻骑追敌之时,大雪纷飞,弓刀雪满的情景。漠北之严寒、将士之艰辛英勇以及残敌之命运,都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可谓余味无穷。这组五绝情调昂扬,场景壮阔,语句挺拔,发扬了盛唐高适、岑参七言歌行与七绝边塞诗雄浑的风格,是以小诗体表现大题材、大主题的杰作,脍炙人口,传诵千载。

在怀古咏史悯农赞工诗中营造雄伟气象

唐代诗人还善于运用五绝创作怀古咏史和悯农赞工题材的作品,在短小篇幅中展开撼人心魄的大戏剧、大意境。先看怀古咏史之作,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诗题为“于易水送人”,其实应改为“于易水怀古”,因为全诗主要内容是抒写他在易水边缅怀燕太子丹送侠客荆轲刺秦王。诗中几乎全是对《史记·刺客列传》那一段易水饯别场景描写的简化。次句从“列传”中写行者送者“发尽上指冠”的细节。三、四句从“列传”的“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化出。第三句还用了陶潜《咏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的词意。诗人以怀古咏史,表达他对荆轲、太子丹和高渐离壮怀激烈、悲歌慷慨、视死如归的颂扬,并以此勉励他所送别的行人。此人或许就是与他志同道合、要推翻武则天暴虐政治的战友。历代诗论家大都指出这首诗怀古咏史的主题,例如清代宋顾乐《万首唐人绝句选》评:“‘此地’二字有无限弔意。”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一气挥洒,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两首怀念诸葛亮的五绝,一首是《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诗的前联写夔州白帝城内的诸葛亮祠堂,年久失修,彩色的壁画多已剥落;在这荒凉寂寞的空山中,古木森森,野草疯长。这两句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深切缅怀与悼念。后联颂扬诸葛亮在体弱多病的晚年,仍先后二进《出师表》,率军北上讨伐曹魏,不复有归卧南阳隐居终老之念。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评:“读之使人凛然,想见孔明风采。” 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赞:“通首一气流宕。‘落’字、‘长’字作势,转出‘犹闻’二字,最有力。后二句谓其死犹未已,是加一倍写法,方写得武侯之神,奕奕如在。” 杜甫写得更精警动人的是《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大历元年(766)夏,杜甫漫游到夔州奉节县,经过江边诸葛亮的八阵图遗址,作此诗。首句即用高度概括笔法赞颂诸葛亮的功绩,称之为三国时代的盖世英雄。次句紧扣题目,表扬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才能名垂后世,第三句写经过几百年江流的汹涌冲击,诸葛亮妙布的八阵图石依然屹立不动。刘学锴先生评赞曰:“‘江’之流与‘石’之‘不转’,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性地显示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后者则象征性地显示了诸葛亮光辉业绩的永存。” 诗的结句突作转折,指出这位杰出英雄的深沉遗恨,是其主公刘备征吴的大失策,使他不能成就恢复汉室进而统一中国的壮举。诗人在短小的篇幅中,把大概括、大议论、大感叹与带有象征性的景物描写融合起来,使诸葛亮的悲剧结局与其遗恨震撼人心。陈世骧先生评赞此诗表现了文学中最高的境界——悲剧的情感。他说:“二十个字里有这么多历史,大英雄人世功名,王国崩溃,山河浩荡,遗恨无穷……内容之沉重,表面之简短,更象征了人生多少事业功名是蜉蝣一样短促。” 可谓眼光独到,感悟深刻,论析精警!

再看中唐诗人戴叔伦的五绝名篇《过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如果说《八阵图》的诗眼是“恨”,那么这首《过三闾庙》的诗眼就是“怨”。诗一开篇就推出“沅湘流不尽”的画面,再引出“屈子怨何深”的抒情。刘学锴先生说:“那‘流不尽’的‘沅湘’仿佛成了屈原深沉悠长怨愤的载体,又好像成了屈原怨愤的物化和象征……这样的艺术效应是单纯的比喻所根本不能达到的。”我们仿佛看到忠而被谤遭受放逐的屈原,在沅湘之畔憔悴行吟。后二句转写祠庙边的景物和环境气氛:日暮时分,秋风起处,枫树林萧萧作响,落叶纷纷,苍茫暗淡,凄清悲凉,传写出屈原的哀怨心声。这两句在即景抒情中融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湘夫人》以及《招魂》等诗中的意象和情调,使全篇二十个字既妙传屈原幽怨之情,又寄寓诗作者怀古苍凉之思。诚如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所评:“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是咏物怀古、以小见大的五绝名篇,诗云:

半朽临风树,多情白发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此诗作于长庆二年(822)春,时作者任中书舍人。诗写满头白发的他骑在马上,满怀深情地看着一棵柳树,它是开元八年(720)在京都兴庆宫西南的勤政务本楼前栽种的。经历了百多年日晒雨淋,它从当初的玉树临风、郁郁葱葱,而今已变得枝枯叶残、苍老衰朽,在春风中瑟瑟颤抖。此诗的句法结构异常奇特:全篇纯由四个名词短语组成,并无一个有谓语或述语的句子。这四个短语又是两两对仗,似无承接关系,然而正是它们的简单排列、对照,产生了强大的思想艺术效应:诗人对大唐王朝从开元的繁荣昌盛跌落到长庆年全面衰朽的深沉哀痛,已从“多情”二字透露出来。刘学锴先生评赞此诗:“其艺术概括之深广,感慨之深沉,表情之含蓄都达乎极致。” 评得中肯。

唐代五绝还有在悯农、赞工题材中表现出雄伟形象与壮丽境界的杰作。请看李绅的《古风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笔者的老师林庚先生,以诗人的火炽热情和学者的锐利眼光,对这首诗做出了精彩独到的评论,他说:“全诗仿佛一个雄伟的悲剧,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崇高的英雄性格,从‘春种一粒粟’到‘四海无闲田’正是英雄的赞歌发展到了高峰,而突然一个悲剧的转折结束了全篇。”又说:“正是这英雄形象的崇高伟大,把剥削者显得那么渺小,以至于一首深入揭露阶级矛盾的作品中,对于统治阶级竟能不着一字,全部让劳动者的形象占有了这首诗”;于是此诗“冲散了一般现实主义作品中常见的阴霾气氛。这里真正反映了劳动人民永远是与悲观绝缘的”。因此,他认为这首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旗鼓相当通体融为一体的、深入矛盾的分析与气象万千的高歌。这乃是诗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真是无独有偶,唐代“诗仙”李白有一首赞颂冶炼工人的五绝,这就是《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诗曰: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县名,唐置,即今安徽贵池县,以秋浦水得名。秋浦水长八十余里,阔三十里,是当时银、铜的产地。赧郎,指冶炼工人。赧,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指脸被炉火映红。这首诗描写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这在《全唐诗》中是孤篇横绝,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稀有的艺术珍品。吴熊和、蔡义江、陆坚合著《唐宋诗词探胜》,著者目光炯炯地指出:此诗最妙的是借用情歌形式,让冶炼工人的形象出于其爱情对象的心目之中。“炉火照天地”,非只写黑夜中的明亮,亦借景象衬出冶炼工人形象的高大。“赧郎”既是炉火映脸,也写出情郎的朴质、害羞、平时少言寡语,但此时,月明夜静,他们冶炼起劲,不禁纵情高唱,声震寒川。“探胜”的三位诗论家又写道:“在素月秋浦、江边寒夜的背景上,描绘熊熊炉火、红星紫烟的画面,光与色、明与暗、热与冷、动与静彼此映衬,景象特别鲜明、生动。”行文至此,笔者也情不自禁,为“诗仙”李白在中国诗史上最早热烈歌唱冶炼工人而鼓掌称赞,也为吴熊和等三位当代诗论家的精彩诗评拍案叫好!

描绘山川自然美景,创造雄壮高远意境

在唐人五绝中,描绘山川自然美景的作品很多,其中不乏气象宏壮、意境高远的优秀篇章。我们先看“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久客异乡,滞留蜀中不得北归的青年诗人,在高山上远望长江,感觉江流也为他的久客不归而悲伤得凝滞不动。此时正是深秋傍晚,但见漫山遍野的黄叶被高风吹刮得纷纷飞舞、飘零。全篇情景俱足,寄兴高远,于短小篇幅中创造出雄浑而悲凉的意境。其后,苏颋写出了《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王勃写眼见长江悲滞,风吹黄叶飘零,苏颋却侧重写耳闻令人心悸的河汾秋声。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曰:“大家气格,五字中最难得此。与王勃《山中》作运意略同,而此作觉更深沉。” 评得中肯。

盛唐杰出诗人王维的《辋川集》,是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五绝大型组诗,共20 首,其中多写山水,也写田园。他又是画家和佛教徒,所以他的作品“诗中有画”,并富有禅趣。《辋川集》多写小景,如《栾家濑》《竹里馆》《辛夷坞》等;也有写大景、壮景的,《木兰柴》是意境奇丽阔远的一首,诗云: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笔者二十年前在拙著《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中点评说:“王维在这首诗中以一位画家对光和色彩的敏锐感觉,画出秋山夕照中飞鸟、山色、岚影闪烁明灭、变化莫测的瞬间景象,宛若一幅西方印象派画家笔下的对景写生,给人以无限新鲜的生命活力、绚丽的印象和丰富的美感享受。它是自然生命的闪光?是诗人心灵的颤动?还是禅家瞬间的顿悟?我们感到其中蕴含着许多意味,却又妙不可言。诗人仅用二十字,便使这幅诗意浓郁的秋山夕照图永远映印在读者的眼帘和心扉,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明人顾可久说得好:‘是咏木兰柴一时景色逼人,造化尽在笔端矣。’”

中唐诗人韦应物也是描绘山水自然景色的艺术高手。他的一些五绝山水诗,意境清幽而壮阔,《怀琅琊深标二释子》写道:

白云埋大壑,阴崖滴夜泉。

应居西石室,月照山苍然。

诗人怀念禅门深标二位释子,羡慕他们居于云埋大壑、崖滴夜泉的石室中,夜晚还可欣赏到月照苍山的美景。这是一首意境清幽又壮丽的五绝山水诗。近人俞陛云评曰:“空山夜月,景已清幽,‘云埋’‘泉滴’二句,尤为隽永。”评得精切。韦应物还有一首五绝《西塞山》云: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全篇描绘西塞山水雄壮奇险,读之让人惊魂动魄又心驰神往。这位韦诗人不愧是五绝山水诗的高手。

唐代诗人既擅长在五绝小诗中描绘雄伟的山水,又能在这些山水诗中注入人生哲理,或表达出昂扬向上、豪迈进取的时代精神。这一类五绝诗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就是那首长期被误为王之涣《登鹳雀楼》其实是朱斌作的《登楼》,诗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落笔就描绘出一轮白日正贴近西边群山缓缓地坠落,直到沉下峰峦而完全隐没。刘学锴先生评析说:“‘白日’一词,因其光明璀璨的视觉印象,给人一种壮阔飞动之感……而诗人站在鹳雀楼上,遥望西峰落日,目注神驰的情景也从中自然透出。”次句描写诗人眺望楼下黄河奔腾东泻,想象它正在奔向浩瀚大海。诗人选取日、山、河、海四个宏大的自然意象,组合成一幅雄伟、飞动的画面,其中渗透着他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与礼赞。三、四句是抒情,诗人要登上鹳雀楼的最高层,尽情饱览黄河奔腾入海的美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与人生高远境界的热烈追求,蕴含着要想看得更远,必须站得更高的人生哲理,使情、景、理水乳交融。全篇大处落墨,意象雄伟,气象壮阔,境界高远。四句皆对仗,对得工整自然,前联是正对,后联是流水对,使通篇章法严谨又血脉贯通,一气呵成。总之,此诗有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时代感强烈,能给予读者丰富的美感享受和激励奋进的精神力量,可谓美玉无瑕。近人俞陛云评赞:“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同时畅当有《登鹳雀楼》五言诗云:‘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远山。’二诗功力悉敌。但王诗(按:应为‘朱诗’)赋实景在前二句,虚写在后二句,畅诗先虚而后实赋,诗格异而诗意则同。以赋景论,畅之‘平野’‘断山’二句,较朱诗为工细。论虚写,则同咏楼之高迥,而朱诗‘更上一层’尤有余味。”俞先生的比较评论很有见地,能启发人们从思想与艺术两方面做进一步思考。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抄》推举朱斌《登楼》诗为“五言绝句第一首”,笔者尤为喜爱此诗雄浑高远气象,乐举双手,高呼赞成。

晚唐前期,在诗人们描绘自然山水景色的五绝诗中,尚有令人高瞻远瞩又赏心悦目的杰作,例如杜牧的《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诗的首句,写诗人倚在高出霜树之外的楼上远望。次句写他望见秋日天空明净澄清,就像一面纤尘不染的明镜。诗人在写景中已表现出一种高远澄净的心境。三、四句,正如刘学锴先生所说,诗人妙用“以实托虚”的艺术手段,以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从而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互争雄长的动态气势,又能象征诗人自我的胸襟气度、精神品格。刘先生还评论说:“这首五言短章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诗的气象与诗人的胸襟,一等相称,和盛唐诗人朱斌的《登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未免略逊一筹。”笔者深表赞同。

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了唐人五绝的雄伟气象和高远境界,由此可见唐代诗人火热的诗情、海阔的胸襟、冲天的气魄以及盖世的才华,这使他们能在篇幅最短小的五绝诗创作中大显身手,淋漓酣畅地展现出以小写大、小中见大的高超艺术。很值得当代的诗人、学人与读者们学习、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