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牧区孩子“看远

2024-11-19 00:00
读报参考 2024年32期

与外面的世界连接,既是时代进程的赋予,也是有近30年教龄的乡村教师宋玉刚的“个人坚持”。从最开始在拉萨采购画册杂志背回学校,到架起日多乡唯一一台联网电脑,再到建成有48台高配置一体机的崭新电脑教室——在时代进程与宋玉刚的个人求索下,日多乡,这个海拔4300多米的拉萨市最偏远乡,也与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近。

川藏公路串起的两代人

“我的父母都是河南人。20世纪五十年代,父亲作为解放军战士,一边打仗一边修路,参与了川藏公路建设和解放西藏。后来,父亲服从组织安排,留下建设西藏,我们家就彻底扎根拉萨了。” 谈及自己家与西藏的缘分,宋玉刚语气十分自然。

1997年,宋玉刚从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这届学生很特殊,适逢拉萨加强基层教育,于是许多报考其他院校的高分考生被“划”到了师范专业,毕业后也全部被分配到了最基层的乡镇。就这样“阴差阳错”,原本打算留在拉萨城里工作的宋玉刚,和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偏远藏族乡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产生了关联。

日多乡是个农牧乡,牧民居住分散,所以乡所规模很小,当时全乡最好的建筑不过是小学里的两栋老式土坯房。初到日多,从城市到牧区,从楼房到土屋,宋玉刚既感到新鲜,也有些失落。而日多给予这个“外乡人”的最大惊喜则是一条贯穿全乡的公路。公路离学校不远,夜深人静时,如果仔细听,还能听到穿梭公路的车流声。

“后来回家探亲,妈妈和我念叨,日多乡啊,就在川藏路边上,这条路就是你爸当年修的——你跟你爸挺有缘,你爸修的这条路,你又回到这条路上去。我开玩笑回答,我这是继承爸爸的事业呢。妈妈却说,那不一样,你爸爸是修路的,你是去教人的。”

把根扎在日多

初到日多,虽然条件艰苦,但也处处透着新鲜。报到后不久,开学前的“牧区家访”就让宋玉刚开了眼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牧民家庭,一年四季跟随水草迁徙。按照传统,每年8月,牧民们会统一迁到离乡所较近的地方,采买过冬的生活物资。这个窗口期,也成为老师们一年里少有的接触家长的机会,一方面要和家长沟通学生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宣传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保证学生假期后能顺利返校,把书读完”。

虽说是“搬到乡所附近”,但西藏的空间尺度毕竟不同,宋玉刚每次出门家访,大半时间仍要耗在颠簸的土路上。大概是家长们知道老师到家不易,到了学生家里,宋玉刚体验到意想不到的热情接待。“那时候牧民生活条件很一般,他们还是把平时舍不得吃的肉干和糌粑都拿出来,摆了满满一桌,‘逼’着我们吃完。”

家访时遭遇的语言隔阂,为宋玉刚在第一堂课上的遭遇埋下伏笔。“我第一年教四年级和六年级,我本来以为都高年级了,多少有些语文基础。结果第一节课,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第一堂课,宋玉刚走进教室,“不大的教室里挤着50多个学生,热气腾腾的”。因为大多数孩子此前没有见过汉族老师,好奇又羞涩的目光齐刷刷投向讲台,让这位年轻教师有些不好意思。“我深吸一口气说,请打开课本。他们在下面跟着念,请打开课本。但其实没有一个学生打开课本——原来他们听不懂我说什么。”

于是,宋玉刚的教师生涯就在“你画我猜”中开始了。“当时我得把要学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全写在黑板上,然后再领着他们一个一个字地读,用我仅会的藏语和动作去传达意思,效率很低,有时候一节课只能学一句话、两三个字。”即使学得如此艰难,学生们并没有捣乱,反而学得特别认真。

让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

2000年前后,拉萨市街头巷尾涌现出一批计算机培训班广告,硕大的宣传标语“你准备好踏上信息高速路了吗”,让宋玉刚眼前一亮,“我仿佛一下子抓住了什么”。2001年,宋玉刚告别孩子,告别高原,自费到南京晓庄学院学习计算机技术,独自踏上自己的“信息高速”取经之路。

对于毫无相关基础,甚至以前都没碰过电脑的宋玉刚而言,学计算机比学藏语难得多,课堂上总比内地同学慢好几步。同学给宋玉刚出主意:“你想学好电脑,先得玩好电脑。”

为了“玩好电脑”,宋玉刚一从学校下课,就进网吧“补课”,打游戏、聊QQ、逛论坛,只要桌面上有的图标他都要点点,无所不玩,争分夺秒地适应“信息时代”,“那段时间上网上到脑袋疼,一摸鼠标就难受”。

两年后,宋玉刚学成归来,正想着如何在日多一展所长,“当时正逢西部大开发启动,学校不仅新建了教学楼,更重要的是,市里给学校配备了一个远程教育项目,有一台计算机指标”。

至此,日多乡有了乡史上第一台联网电脑,这个拉萨偏远乡一步由农牧社会扎向了信息时代的浪潮中。凭借这根“看不见的线”,宋玉刚把过去翻看杂志画册的活动“升级”,学生们第一次借助卫星信号看上了电视。

每晚7点,宋玉刚都准时组织孩子们收看《新闻联播》,孩子们虽然听不太懂,但是动态的画面、丰富的内容,依然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开通远程教育后,日多乡中心小学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有了质的飞跃。“过去孩子们害羞,除了课堂外,不好意思开口说普通话,但自从收看了《新闻联播》,日常力所能及地用普通话沟通,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凭着这根“线”,宋玉刚还把各地新闻和农牧资料打印出来,供给乡里的群众们使用。很快,学校成为日多乡向外面世界张望的一扇窗口。宋玉刚的“远程教育试点”在县里出了名。2005年,在江苏省援建资金的支持下,宋玉刚又向县里申请了一个专门的电脑教室和18台电脑。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投入,日多乡中心小学的软硬件都在飞速提升。2023年,电脑教室又迎来重大更新,18台电脑升级为48台崭新的一体机,现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独立操作电脑,在“信息高速”上自由遨游。

用半生托举

2006年,日多乡中心小学被评为拉萨市远程教育示范学校,随后被教育部列为西藏自治区的远程教育示范点。2009年,宋玉刚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2012年又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2013年,他升任日多乡中心小学副校长;今年9月27日,宋玉刚又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工作中,宋玉刚还结识了自己的妻子,同样在学校任教的藏族姑娘德吉措姆,两人婚后把家安在学校,久而久之,成了孩子们口中的“汉族阿爸”“藏族阿妈”。

扎根日多,宋玉刚得到很多,也失去了很多。除了不能陪伴退休后回到河南的父母安享晚年外,多年的高海拔生活,也对他的身体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轻度白内障、记忆力下降等高原常见慢性病日渐严重。

近30年教师生涯,宋玉刚有过三次调走的机会。“身边的同事换了几茬,说自己内心毫无波澜是假的。可是年轻时,全日多乡只有我懂电脑,我一走,远程教育就无以为继,我不能走;后来年纪大了,家都安在了日多,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想想也就算了。”

“我用了半生力气,想让高原牧区的孩子们走出去,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没想到西藏发展得太快,现在孩子们在家门口,也能收获到好的教育和眼界。”想起当初背着杂志回日多的日子,宋玉刚觉得恍如隔世,感叹道:“时代托举的力量,是更伟大的力量。”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陈琰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