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身上的家国情怀

2024-11-19 00:00
读报参考 2024年32期

当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酷爱跳皮筋,每天放学都会和小伙伴们唱着“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21……”的童谣,踩着步点不知疲倦地跳呀跳,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这首皮筋童谣的真正密码是1964年10月16日马兰总装第21试验基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里面也蕴藏着我的父亲和成千上万个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隐姓埋名在风雪草原和死海戈壁创造的人间奇迹。

1959年1月,24岁的父亲接到了从事“机密”工作的调令,告别妻儿老小,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铸造民族核盾牌的创研之路。在国家核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他加入了邓稼先科研团队。面对苏联撕毁协议撤回专家等种种困境,团队以超强精神和毅力,用四台手摇计算机日夜连轴转,奋战半年终于摸清了原子弹爆炸过程的物理规律,为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在长城脚下,父亲跟随由著名物理学家陈能宽带队的30人小组,到17号工地进行轰爆试验。塞外的寒冬冰天雪地,轰爆组住帐篷、啃干粮,冒着生命危险短短3年在工地进行了数千次轰爆试验。在迁往青藏高原新试验基地的前一天,父亲看到时年55岁的核武专家王淦昌拔掉头上的几根白发,塞进17号试验场附近的古长城夹缝里作纪念,在场的所有人都泪洒工地,这里记载着他们以身许国的无悔青春。

 ;1962年,中央决定集中在北京攻克原子弹的科研人员陆续迁往在大西北金银滩草原上新建的核武器试验基地,张爱萍将军在动员会上豪迈地改引了一句唐诗“西出阳关有故人”。父亲不顾核辐射带来的身体不适,又随科技大军踏上了西去的列车。金银滩实验基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海拔达3200多米,年平均气温0.4度,风吹石头跑,12平方米住8人,一天一顿菜……如此艰苦的条件没有动摇为国制造“争气弹”的坚定信念。父亲在青海221工厂从事炸药加工、同步聚集试验和核武器组装等技术工作。1964年10月16日,父亲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马兰基地爆炸成功,巨大的蘑菇云在祖国上空绽放的那一刻,全国沸腾了,全世界震惊了,中国人的毅力和智慧征服了全球,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在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为之付出的超乎寻常的艰辛,父亲因长期在一线作试验,核辐射中毒后浸入肌体,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带着喜悦和病痛回到青岛。那时我8岁多,30多岁的父亲又黑又瘦,鼻孔和牙齿经常出血,但他的眼神里永远透着坚毅。内向寡言的父亲经常滔滔不绝地给我讲原子弹的故事,打小我就知道蘑菇云,知道中国有了不起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还有像爸爸一样默默无闻为共和国建立丰功伟绩的科技工作者。

共和国70岁生日的前夕,一生无怨无悔为党工作的父亲走到了暮年,行走日渐不便,说话也有些含混不清了,我心疼不已,千方百计想给他一些精神上的慰藉。我下载了一首韩红演唱的歌曲《祖国不会忘记》放给爸爸听,把歌词打印给他看,喜欢唱歌的老父亲反复听了好几遍,用颤抖的手把歌词“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山河,祖国不会忘记我”下面重重地画上红杠,我感觉到了父亲内心的满足和欣慰。

庚子鼠年疫情肆虐全球,父亲突发脑出血紧急去了医院,医生诊断右脑丘出血、左脑血梗阻,肺炎高烧持续不退,时而清醒时而昏睡,他顽强地挺着没有哼叫一声。有一天,他迷迷糊糊地在输液,我打开手机给他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突然父亲挥起手臂打节拍,而且是那样地准确有力,在场的病友和医护人员先是惊呆了,继而热泪盈眶。邻床的一位女病友和我年龄相仿,她激动万分,情不自禁地扑跪在父亲的病床前,紧紧握着父亲的手,哽咽地喊着:“我的老爸爸呀!”这一幕永远刻进了我的灵魂里。

如今,我搀扶着老父亲走过了他生命中的第90个年头,在父女相依相伴的日子里,我会想起5岁那年坐在爸爸肩上看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14岁那年入团爸爸送我的《中国共产党章程》,18岁踏上工作岗位爸爸给我一本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20岁入党爸爸让我重读《共产党宣言》……我也会想起父亲给我们立下的家训——爱国、勤奋、善良、知足。

每当马兰花盛开的季节,美丽花儿在茫茫戈壁滩上劲叶迎风、剑气绽放,它们在欢呼60年前蘑菇云在这里升腾,它们在传播伟大民族的坚韧不拔。(作者:牛鲁平,青岛市文联原党组书记、青岛市老艺术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