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一天,新疆罗布泊,沉寂千古的大地,随着一声“东方巨响”的轰鸣,雄伟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壮举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效抵御了西方大国的核讹诈,确保了国家安全和独立自主。6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历史,感慨万千。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背后是众多科学家和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他们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挑战,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
探寻核武老人足迹
在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曾为了国家的安全与尊严,投身于核武器的事业当中,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就是青岛的核武老人。魏书训,这位青岛文物局的原局长,退休后四处探寻这些核武老人的足迹,挖掘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
退休后的魏书训,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投身于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2021年,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庆典活动中,青岛市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上,一篇文章让他心潮澎湃——青岛市文联原党组书记牛鲁平的父亲,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核武老人,一位为中国核武器事业默默奉献的英雄。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魏书训内心的波澜,使他久久不能平静。他深知,原子弹的爆炸不仅标志着国防科技的一次巨大飞跃,更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牺牲。而像牛鲁平父亲这样的核武老人,他们的故事往往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鲜为人知。他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这些核武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一个念头在魏书训心中悄然萌生——他要创作一部剧作,以此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向那些为国家安全、民族尊严默默奉献的核武老人们致敬。这个想法与后来剧组的监制、导演等主要策划团队不谋而合。
魏书训深知,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并非易事。他需要深入了解核武器的发展历程,挖掘核武老人的感人故事,还要将其巧妙地融入剧本之中。为此,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多位知情人士,四处探寻这些核武老人的足迹,甚至前往核试验基地遗址,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庄严。由于年代久远、信息不全,魏书训能寻觅到的核武老人数量不多,这些老人大都年事已高,还有一些已经离开人世。魏书训找到了他们的亲属以及朋友,从他们的口中还原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在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决策和领导下,在青海金银滩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221厂。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大批科研专家、技术工人、干部牧工和人民解放军,怀着“受命于危难之中”的责任感,怀着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服从国家需要,毫不犹豫地踏上征途,为祖国事业奔赴高原。
这些核武老人中就有魏世杰,他是《云开马兰花》剧中生活原型之一。他上半生为国,参与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为国家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下半生为家,面对家庭的不幸,他依然坚强乐观,成为了“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两弹一星”精神的楷模。他的故事,是无数核武老人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缩影。
制造原子弹要从铀说起,为了寻找铀矿石,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带领三支勘探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黄劭显参加了当年的勘探工作,他是中国铀矿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他率领的中科院地质勘探队发现了中国第一块铀矿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亲属黄钢,讲述了黄劭显院士的传奇人生,让人深感敬佩。
原子弹的研制离不开安全保卫工作。毕荣华,1959年从青岛市公安局调往核武基地担任安保工作。他的女儿毕春暖,讲述了父亲那代公安保卫干部为核武事业保驾护航的感人故事。基地的安全人员不仅担任着基地的安全保卫和保密工作,更是肩负着核武器从理论设计,到加工实验,再到装配整个研发过程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粉碎了数次敌特和间谍的破坏活动。
矢志不渝坚持创作
魏书训为了剧本的创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2015年曾经因为摔伤颈椎造成高位截瘫,经过手术后,至今颈椎还有钛合金支架。魏书训以顽强的毅力配合康复治疗,尽管能从病床上站起来,但后遗症明显,全身麻木,两腿僵硬发直,走路困难。但他咬紧牙关,在加紧康复训练的同时,继续坚持创作。近年来,他克服病痛,在病床上先后创作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姜凯英雄传》以及《热血军魂》《大别山走来的将军》《将军戎马唱大风》等作品,在媒体开辟地方文史专栏。
在创作《云开马兰花》的过程中,他身上多处贴着胶布,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战胜了全身的酸、胀、麻、疼和行动不便,经过日夜辛劳,经历了数十次改版,魏书训终于完成了这部关于青岛核武老人的剧本。在魏书训的身上,让人看到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赤子之心,也看到了一个老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这部名为《云开马兰花》的情景剧,共由“惊天大业”“筑梦沙场”“家国情怀”“云开马兰”和“人生无悔”五幕组成,剧中的故事,主要取材于核武老人的亲身经历,通过多形态的艺术加工,生动讲述了当年的核武工作者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不凡人生。
参加演出的剧组人员有老中青三代人,全部是岛城的业余演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只愿用心去感受每一个角色,用真情去演绎每一段故事。排练过程中,在“两弹一星”精神鼓舞下,导演以及各位演职人员战酷暑、冒高温,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推出了这部震撼人心的舞台力作,精心塑造了刘德胜、邓所长、郭主任、大山、小兰等令人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了青岛当年一批科技工作者以身许国、勇攀高峰,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生动场景。不少的情节通过二度创作展现出了感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艺术力量。
致敬平凡“核武英雄”
剧中有诸多细节直击人心,令人感动。比如,在青海金银滩基地,当时正逢三年困难时期,食物短缺,每一餐都显得尤为珍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郭主任带来6个鸡蛋,这是部队战士节省下来送给一线科研人员的珍贵礼物,全体人员无不感动万分、互相推让,最后郭主任提议做一锅鸡蛋汤,每人喝一碗。聚光灯下,当一碗热气腾腾的蛋花汤,被端上桌时,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于此。这样一碗汤,无疑是奢侈的。虽然汤水稀薄,但那份温暖与满足,却足以驱散一天的疲惫与寒冷。这碗鸡蛋汤,象征着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团队精神,展现了科研人员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
剧中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故事是根据魏世杰老人所述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小兰,心中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来到了金银滩。在命运的安排下,她与大山在金银滩相遇。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相互扶持,在生活中彼此照顾,渐渐地,爱情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中秋节之夜,大山在大家的鼓励下鼓足勇气,手持一束马兰花向小兰表白求婚。美丽动人的马兰花是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浪漫,象征着纯洁与美好的爱情。天上一轮明月,周围战友欢笑着,小兰答应了求婚。此时歌唱家王国庆走上舞台,一曲浪漫的主题歌《云开马兰花》,唱得在场观众热泪盈眶,掌声雷动。然而,理想之路并非坦途。大山作为核爆试验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在一次轰爆试验中,大山不幸壮烈牺牲,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定格在那片他深爱的金银滩上。小兰悲痛欲绝,但她深知,大山是为了国家的核事业而献身的,他的牺牲是值得的。她继承了大山的遗志,继续为国家的核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云开马兰花》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生动的场景再现,让观众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剧中人物的真实与鲜活,让观众在感动之余,也深刻体会到了科研人员的不易与伟大。这部剧成功地塑造了核武工作者的群像,大量耐人寻味的故事细节、张弛有度的剧情、颇有新意的创新、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都是该剧的亮点。它没有刻意去塑造任何一个英雄,而是在大时代背景中,以无名英雄为基础,讲述了一代人把青春与生命奉献给祖国河山的故事,体现出了平民质感和生活温度,用朴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如今,在新疆马兰基地旁边的烈士陵园,长眠着400多位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一座纪念碑高高矗立,碑文写道:“……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人所钟爱的事业将继续下去,直到世界宁静之日;他们创造的‘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英名将彪炳史册,激励后人! ”(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