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这样学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o(《论语-为政》)
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观约取,标新立异。这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是聪明的态度。
3.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
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孔子示范这样教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学生从不倦怠。这句话是孔子教育理念的体现,强调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并且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过程中。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孔子强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把握教育的契机。
6.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在曾子看来,反省是一种很好的修养手段,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改正,提升自身的思想修为和道德境界,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是每一位有志之人都要学习的。
孔子阐释仁与爱
7.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此句为所有行仁道、为壮举、力求上进的人鼓足了底气。在仁面前,众人平等,不必谦让于师长。
8,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lt;论语·宪问》)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忠爱之心”,但“忠爱”是有方法的,“爱他,要以勤劳劝勉他;忠于他,要以善言来教诲他。”
思想碰撞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方法何以不同
陈晓慧
教育启发方法最早可追溯至孔子与苏格拉底。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方法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实质上反映的是他们所代表的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孔子倾毕生精力,力图恢复周礼这一基于血亲伦理的宗法等级制度,这一政治取向深刻影响了他的教育观。孔子的“问对”较少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讨论,大多老师讲,弟子听,间或弟子恭敬地提问,老师简要地回答,基本上一两个来回便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也就结束了。巩固旧的权威,确立新的权威,以_人之思想为天下人之思想,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一切都出于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
苏格拉底生活于雅典的民主制时期。城邦领袖依靠民主选举而非世袭。苏格拉底的问对与孔子相比显得极其冗长。他在问对过程中,不断地与对方进行讨论,相当烦琐,远不如孔子启发方法简练、明确。实质上,苏格拉底方法重视过程,他并不以知识教人,而是教人如何获得知识。教人“思想”而非教人“信仰”,这也反映出古希腊与先秦时期政治的差异。
孔子教育的重心与兴趣并不在思维的明晰与知识的系统上,而在于个人日常之所行。这也是孔子启发方法之所以简练的深层文化原因。
苏格拉底的启发方法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对方理清思路,从而使其得到新知或认识到自己原有知识的谬误,进而激发自身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之相较,孔子所教的知识多为直觉感悟式的,主要来自经验而非思辨。如果说,在不断的层层诘问中体现出来的逻辑与思辨的光辉,是苏格拉底启发方法的魅力所在,那么,学生由于长期与孔子共同生活所萌生的对其人格的敬仰与情感上的依赖,则是孔子启发方法成功的基础。思想与人格魅力之分野,不仅是孔子与苏格拉底个人的区别,也是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使然。
教育是培养人的,因此,每个教育家都不可避免地要论及人性。孔子的人性观模糊、复杂而又充满矛盾,这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大的阐发空间。
苏格拉底的人性观则显得更为彻底和纯粹。他认为人生来灵魂中就蕴含着真理,只是为后天所蒙蔽,通过启发可以让真理呈现,因而智慧不是认识自然,而是“认识你自己”。
孔子从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角度出发,强调既定价值观念与伦常体系的权威性。苏格拉底则称自己是一个“爱智者”,他热衷于探究认识活动的过程本身,而非认识的结果。如果将孔子的教学视为一种接受学习的话,那么苏格拉底的教学则更倾向于发现。孔子用启发方法教人对已知加深理解,而苏格拉底则以启发方法教人探索未知。(节选自《光明日报》)
阅读拓展
文章主要论述了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方法不同的原因,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这一本质上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剖析。首先分析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古希腊与先秦时期的政治存在差异:孔子出于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以一人之思想为天下人之思想,巩固旧的权威,确立新的权威;苏格拉底生活于雅典的民主制时期,城邦领袖依靠民主选举而非世袭,苏格拉底的问对与孔子相比显得极其冗长。然后论述二人教育方法的不同,孔子的教学是一种接受学习,苏格拉底的教学倾向于发现。孔子用启发方法教人对已知加深理解,而苏格拉底则以启发方法教人探索未知。
写作拓 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颜渊、季路侍。子日:“盍各言尔志?”
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日:“愿闻子之志。”
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子路、颜渊、孔子三人,你最认同哪个人的志向?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点提示:
①从子路的角度:子路求仁,心甘情愿以自己的车马皮裘与朋友共享,直到用坏,不心疼,不遗憾。对于子路来说,自我实现的“志”是建立在友谊这一立场上,即重义而无私。
②从颜渊角度:颜渊不自夸,善存诸己,亦无施劳以人之心。颜回的志向是修德,他的自我实现中包含着对所有他人的关爱(“恕道”),即尽责而忘我。
③从孔子角度:夫子志在全天下之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夫子的志向是淑世,让老人过上安心的生活,让朋友之间相互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即安仁而无我。